上海外来人口问题(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9 | 回复19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外来人口问题,是指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上海市外来人口急剧增加而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人口过多、犯罪率上升、文化和价值取向冲突、城市资源负担加重、本土文化和方言流失,以及由以上所导致的上海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对立及网络口水战等等。
  目录
  1 上海外来人口增长速度
  2 犯罪率上升
  3 公共资源不足
  3.1 教育
  3.2 医疗
  3.3 住房
  4 就业矛盾
  5 婚姻矛盾
  6 上海本地居民与部分低素质外来人口的对立
  6.1 土豆周末秀事件
  7 “硬盘人”
  8 参见
  9 注释
  10 参考文献
  截止2013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超过2400万,比2000年增加了45%,其中外来人口接近1000万,比2000年增长183%。[10]《201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比上年增加34.72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5.14万人,增加4.95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90.01万人,增加29.77万人。可以看出,在增加的人口中,外来人口的占比达到85.7%。虽然与2012年相比,外来常住人口增长的态势有所放缓,但外来常住人口对人口增量的贡献率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19.62万人,出生率为8.18%。;死亡12.57万人,死亡率为5.24%。;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4%。其中,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10.52万人,出生率为7.39%。;死亡11.65万人,死亡率为8.19%。;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11]上海的土地、水、能源,公共设施、教育医疗资源等承载能力逐渐面临饱和。[12]
  犯罪率上升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得上海的犯罪问题日趋严重,社会治安和市民的安全感就有所退步。据调查显示,1997年至2000年间,上海市外来人口犯罪基本稳定在每年600人内,从2001年至2002年突然猛增至697人,增长率高达18.29%,到2004年外来人口犯罪人数突破1000人,2006年更是达到了1971人,是10年前外来人口犯罪人数的4倍。外来人口犯罪的增长形势空前严峻。其中又以初中文化程度以下低学历者以及无业人员为主。[13] 此外,近年来,非上海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持续走高,目前占上海全市未成年人犯罪比率已高达80%。[14]有调研显示,外来未成年人犯罪中侵财性犯罪,如盗窃、抢劫、抢夺等占多数,近年侵财性犯罪约占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80%左右,为了非法获得财物供自己随意挥霍,成为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动机。调研还显示,外来未成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低,容易冲动,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动辄施之暴力,为一些口角之争或者小摩擦就采取暴力手段大打出手,涉及罪名大都集中在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15]近两三年来,外来未成年人和在沪“农二代”在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犯罪中的涉案量也逐年增加。[14][16]据统计,近年来外地未成年人结伙作案的人数占外地未成年犯罪人数的90%以上,这其中又以与成年人结伙作案为最多,占到结伙作案的60%以上,其中部分案件存在成年人唆使未成年人进行犯罪,以逃避法律制裁的现象。此外,外来未成年人罪犯的流动性大,无户籍、无固定居住地(简称 “三无”),75%以上的人未办理暂住手续,有关部门对他们难以控制。[15][17][18]
  公共资源不足
  教育
  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数为42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36%。[19]调查显示,到2015年,上海本地居民以及外来人员随迁子女相加,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学生将达212万,按通行的班级人数配置,将产生约2万个班级的缺口。据测算,全国各地劳动力向上海转移的人数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保持向上趋势,上海教育资源紧缺状况也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常态。而随迁子女的“家校协同教育”也是难点之一,非沪籍学生家长中,来沪居住时间5年以内的占28.3%,5至10年的占44.7%,10至15年的占19.1%;有2个孩子的家庭占55.8%,有3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占16.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者高达68.1%,23%的家长每周对孩子家庭作业辅导的次数只有1到2天,10.3%的家长从不辅导。[20]
  医疗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上海的三甲医院共35家,仅低于北京,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人数位居全国第二,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位居全国第一。但是,在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户籍人口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上海仅排在第64位;户籍人口每千人拥有的执业医师与执业助理医师数,上海排在第132位。在30个有统计数据的直辖市和省会、首府城市(台北未列入统计范围,拉萨无统计数据)市区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上海以7.44张床位排名第16;市区每千人拥有的执业医师(助理医师)人数,上海是3.09人名列25位。由此可见上海在医院床位、医生和护士的平均拥有量等方面水准并不高,且由于在上海大医院就医的60%甚至更多的患者来自上海以外的地区,上海的医疗卫生资源就更捉襟见肘。[21]同时,随着外来就业,就医人员的大量涌入,导致本地居民的就医环境不断恶化,引起了上海本地居民的广泛不满。[22]
  有调查显示,7成以上“90后”年轻来沪女工保健知识和意识缺乏,且性活动早于18岁,无保护性生活多见,使得这一人群中流产率、相关疾病患病率高涨,也在一方面加重了上海医疗资源的负担。据411医院海军计划生育宣教中心一项针对在沪外来女工生殖健康的调查显示,在约500名“90后”外地来沪女工中,有358名(71.6%)在18岁前发生过亲密行为,其对象多为男友、老乡、同事甚至陌生人,只有不到30%的被调查女性表示有经常性的避孕措施,承认有流产史或因不洁性接触导致生殖系统疾病的比例均超过10%。[23]
  住房
  在房价居高不下、新增人口持续增加等背景下,上海房租价格连续上涨,月均房租高达1328元。[24]导致刚毕业参加工作以及从事低技能劳动等低收入外来人群在上海根本无法独立租房[25],故而产生了将房屋分割出租,居改非等政府明令禁止的群租现象。[26]但是群租在减轻外来人口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本地居民的怨声载道。[27]消防隐患、刑事案件高发也是群租带来的典型问题。有报道称群租房多为屋内空间狭小,杂物堆积,水、电、煤管线私接、乱接等现象普遍。群租所带来的火灾、触电、煤气中毒等人身伤害事也故屡有发生。另外,群租房内矛盾纠纷不断,寻衅滋事司空见惯,盗窃、伤人等刑事案件高发,严重影响小区居民安全感。[28] 随着打击群租打击黑中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上海在2011年10月1日正式颁布了《上海市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办法》[29]加大对群租的打击力度[30],但克扣押金、隔断群租、不备案经营等问题仍然屡禁不止。其中甚至有部分外来房客转当“包租客”拉帮结派,部分区域出现了“福建帮”“安徽帮”等多个利益团体、互通消息、划分地盘,恶性竞争推高房价,损害业主或承租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对抗行政执法。[31][28]又因租房对象多为外来人员,他们对租房要求复杂,遭遇侵权没太多时间和精力投诉,多数人的忍气吞声态度纵容了租房市场的杂乱无序。在“害怕上当受骗、害怕随意涨价、害怕被迫搬家”三怕压力下,不少年轻人转而买房,由此滋生出了更多的买房需求,也助长了新一轮的高房价。[32]有相关规划专家指出,因为规划上的不合理,此前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将外来人口导入九大新城的计划未能实现,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中心城区以外的农村自然村,对当地造成一定影响。[33]另据上海市统计局于2014年4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来沪的外来人员中有逾四成希望定居上海,上海的住房环境也因此愈加严峻。[34]
  就业矛盾
  随着外地来沪人员飞涨,上海本地居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2010年实施的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上海市在业人口中,本市户籍在业人口仅为47.4%,外来在业人口占全部在业人口的比重为52.6%,这给全市的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新的课题。[35]据悉在每三个就业岗位中有两个贡献给了外来劳动力,使上海本地居民成为了新的弱势群体。[36]2013年,上海80后外来人员人数已超过上海本地户籍青年,不过据调查显示,上海80后外来人员中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其中,“初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1.3%,其次是“高中”,两者合计为72.3%。[37]尽管80后外来人员受教育程度较80前外来人员有所提高,不过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素养较低等现象仍普遍存在。有调查显示来沪务工人员中拥有职业教育学历者仅占11.3%,参加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着也仅有13%。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所需时间平均需要4.6个月。其中,建筑业岗位技能所需时间最长,为6.6个月。[38]其中部分外来人员进城务工带有很大盲目性,没有经过最起码的生产技能与安全教育。因此,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大部分往往都很难适应现代城市的工作和生活。[39]然而随着外来青年和在沪“农二代”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学历、年龄、社会经验都不足,却比上一代人对工作报酬和辛劳程度、工作环境等更加在意,不容易找到满意工作,为了快速获得丰厚收入,容易走上歧途。[16]
  婚姻矛盾
  有调查显示上海超半数家庭矛盾纠纷来自外来媳妇家庭。相当一部分外来媳的婚姻基础不牢,属于速配型。有的外来女性急于“脱贫”而无条件嫁人,婚姻具有功利性、草率性;有的外来媳妇把婚姻当成跳板,在上海生活一段时间后,熟悉了环境,就“另攀高枝”。上海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调研,来沪常住女性在社会融入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相当一部分家庭存在夫妻双方未在业、一方未在业另一方从事家政打零工的情况,这部分人群的就业不稳定,容易导致家庭整体失业,形成新的城市贫困群体,对城市的平衡与和谐发展造成影响。其次,这些女性的素质能力与择业观念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供需的结构性失调,部分人由于需要承担照顾子女、照顾家庭的责任,婚后不得不放弃工作,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其充分就业。第三,她们因为与本地居民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情感归属,因此难以实现沟通和彼此认同,从而影响到其城市生活的融入。第四,新生代来沪常住女性在身份认同上存在困境。年轻的她们谋求自我发展和价值追求,留在城市生活的主观意愿更为强烈,不愿意也未必能回到家乡生活,但由于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范围制约,未必能实现在城市“扎根”,导致部分人陷入自身身份确认的双重困境。[40][41]
  上海本地居民与部分低素质外来人口的对立
  通常,上海市民一般肯定外来人口对上海经济发展有一定贡献,但认为应当实事求是,上海经济的发展主要仍是依靠上海本地居民世代辛勤劳动所建立的雄厚基础(参见“上海经济”)。早在上世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就因人口众,市场大,人聪明,善追新,投资多,发展快,号称“冒险家的乐园”,并有了“东方巴黎”、“东方伦敦”之美称。曾经,张爱玲逛了一圈香港,重回上海之后不由得感叹:“上海人到底是上海人!”。而部分外来人员将上海的成就片面地归功于自身,引起了上海市民的不满。[42]同时也有部分上海网民将那些不遵守社会公德,素质低下的外来人员戏称为“硬盘”[43],而那些融入了上海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都能基本融入上海现代化海派文明的外来人员,则被称为“优盘”[44]
  而很多不了解上海的外来人员,会因为上海市民将他们称作“乡下人”“巴子”,而感到忿忿不平,并指责指责上海市民是“小家子气”、“排外”,只知“崇洋媚外”,从而使得上海市民在大陆其他地区的负面印象仍然十分严重。上海人叫外地人是“乡下人”,确有其事,且根深蒂固;不过,这主要集中在计划经济年代,一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生活习惯上的较大差别,不仅仅是“爱干净”,“爱安静”的差异,还有上海人常说的,“开过、没开过眼界”、“懂不懂规矩”的区别。“乡下人”到后来,就演变成“不懂人情世故”的代名词,上海人之间碰到“拎不清”的人,同样也用一句“乡下人”。所以,“乡下人”并没有特别的“地域歧视”的意味。[42]
  在一份名为“生活在上海,你感觉安全吗?”的微博观点PK中,仅有11%的人选择“好安全,好幸福”,更高达89%的人倾向于“只有房子车子票子,让我感觉安全”。尽管选项设置存在瑕疵,网民调查也难说科学,但其中也反映出上海网友对于日益增加的外来人员致使上海的犯罪率逐年上涨感到不满。[45]
  往往这些争议中绝大多数牵扯起沪籍与非沪籍人士的争端,或由外地媒体发起的涉及上海事务的批评,最终几乎都会演变成沪与非沪的身份与地域文化之争。而围绕“电台开办沪语节目”、“公交车增设沪语报站”之类事关本土文化传承的讨论,更是每每变得意气用事。[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计划生育政策的伟大成就:严格控制沪籍人口数量,只为给外来人口腾地。1.为什么在沪籍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9年小于0的情况下上海人口总量持续勇攀新高?答案是外来人口太多,仅仅2010和2011年2年时间里,外来人口就增加了458万,而同期沪籍人口增加负32万。 2.沪籍人口连续19年自然增长率小于0,是否符合人口发展规律? 3.上海人口结构是否合理,松江区200万常住人口中,沪籍人口仅为58万。上海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却没有让百姓享受严格执行政策的好处,有限的资源被迅猛增长的流动人口平均化了,造成老实人吃亏的现实,带来上海的老龄化更趋严重。 4.上海引进外来人口改善上海人口结构的建议有没有经过严格论证?a.上海人口发展要不要自力更生?还是直接拿来主义?上海引进外来年轻人口,外地也同样需要年轻人口。b.之前来沪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中青年为主,现在再要大规模引进,将会导致流动人口数量激增,人口总量将大大增加,同时一个年轻人来上海了,如果他是独生子女,将会带来至少3个老人,届时上海老龄化更为严重。c.流动人口中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执行上海的计划生育政策,而是执行流出地的计划生育政策,往往生上二胎、三胎、甚至更多,对沪籍人口来说,是不公平的,老实人更加吃亏,建议在上海的人,不管沪籍还是非沪籍人口,都要执行一样的上海计划生育政策,而不是老家的。在上海平等地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平等地承担义务,包括计划生育的义务。d.引进外来年轻人口,对上海沪籍家庭而言,压根起不到缓解老龄化危机的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增加上海交通拥堵、看病拥挤、读书拥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精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得很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维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峰是个好干部 此贴怎么不见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俞振声应该向上海人民鞠躬认错!!!
  俞振声应该向上海人民鞠躬认错!!!
  俞振声应该向上海人民鞠躬认错!!!
  俞振声应该向上海人民鞠躬认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安徽常住人口只有6000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K86T86
  三十论户籍:致广大返城女知青不堪回首的残酷青春
  这不是一个出于低级趣味的帖子,而是对于历史深刻的反思。
  任何出于庸俗动机的回帖,必将遭到唾骂。
  这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本不想涉及。但为了说明户籍的荒唐与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重提这个无比沉重的话题。
  当户籍这种本来只具有统计意义的符号,化成了具有非常大社会价值的工具时,被摧残的不仅仅是憧憬着到城市寻求梦想的农村青年,还成为当年满怀报国热情走向白山黑水的城市青年返回家乡无情的绊脚石。
  大家知道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于1968年毛泽东的最新最高指示,告终于1978年,无数知青我要回家的呐喊,十年一梦,青春不再,对于知青而言,从城市到农村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尤其对于急切希望回家的城市女知青,这里面有多少不堪回首的残酷青春!

  三十一论户籍:户籍制度让知青子女骨肉变孽债,切莫好了伤疤忘了疼
  大约在90年代中,一部反映上海籍云南知青返城的电视剧《孽债》红遍大家南北,剧中很多家庭骨肉难以团聚的悲剧让无数人心酸落泪。
  虽然很多人都无比同情这些知青的遭遇,但很少有人反思这件事情的历史教训,知青返城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骨肉带回家乡,当时户籍制度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没有上海的户口,就会和今天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样无法让孩子入学(现在上海初中以前可以,但高中仍然不行),没有办法买到粮食,无数这种和户籍制度相连的掣肘让知青无奈选择骨肉分离,酿成了无数的悲剧!!!
  今天很多反对户籍制度改革的人不乏就是经历过这场苦难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亲属,切莫好了伤疤忘了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