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为什么要设置“基本移动路线”与“变化路线”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20 00: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画圆战术”是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道法自然”宇宙观与方圆之道哲学观来创建其体系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圆内方”,彰显了中华文化是内在融合与独立个性的有机统一,使得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在“画圆战术”体系中,巧妙而智慧地融入了这些中国哲学理念。而要弄懂为什么要设置“基本移动路线”与“变化路线”,我们先来认知以下中国哲学的“圆道”思想。在《吕氏春秋·圆道》篇中,“圆”的境界义就与“道”结合在了一起,而称之为“圆道”。《圆道》曰:“日夜一周,圆道也。月玻二十八宿,较与角属,圆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圆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圆道也。一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才,以出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滋于民心,遂于四方,还周复归,至于主所,圆道也。今圆,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塞矣。无所塑者,主道也此段文字首先论述自然界的各种“圆道”现象,对于此种“圆道”现象,有学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圆道思维”,所谓:“圆道即是循环之道。圆道观认为宇宙和万物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圆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之一。又谓:“可以肯定地说,循环观念像一种无形的‘场’,在我们祖先精神的每个角落,都显示出它的作用。中国文化的诸多品性或则是循环观念的派生物,或者与其有密切关联。以致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可以用一个圆圈表示,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中国文化称之为圆道文化”。此种解释只是抓住了“循环之道”或“循环观念”的思维特征,但它并不是《圆道》篇“圆道”概念的真实意义。因为在论述了自然界的诸种“圆道”之后,作者却笔锋一转,认为圣王应当效法此“圆道”。此时,“圆道”实际上就脱离了“循环”之本意,成为标识主体“境界”的哲学概念,或者说成为圆通无滞的境界的符号称谓,“圆道”也遂转化、引申为圆融、圆通境界之意。《吕氏春秋》“圆道”概念的形成,说明老子道家哲学所构建的形而上的标识圆道或圆融人生修养境界的“道”范畴之内涵在后期道家那里得到进一步地发挥,而使“道”之“圆境”义得以全幅地呈现。“圣人”是中国哲学最理想的人格形态,因而也是最理想的境界形态。中国哲学总是把圣人的典型人格与境界作为安顿生命与智慧拓展的理想价值之域,以作为人生终极的安身立命之地与实现生命价值、意义的不竭动力,故对“圆境”的追求则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而《吕氏春秋》“圆道”概念的出现,对此“圆境”理念的定型无疑具有指点与深化意义。如其后作为汉代黄老学总结的《淮南子》,其《主术训》篇亦曰:“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智欲员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不肆志;……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主术训》主张造就一种“智圆行方”的人格形态,故这仍然是追求一种玄通、圆融的修养境界,而“行方”则是要求任何一种事情都应该圆满完成而不留任何缺憾。实际上,“智圆”与“行方”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体用关系。如果说“智圆”是一种至高的修养境界、是一种“未发之体”、“未发之中”,那么“行方”则是一种“既发之用”、“既发之和”。然而,“行方”最终要依赖于“智圆”,或者说只有“智圆”才有可能做到“行方”,亦即行为的圆满性价值实现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圆通境界的先在性。因此,“行方”终究要从属于“智圆”。圆道周流,循环往复。天圆地圆,万事循环往复,万物因果相连。在“画圆战术”体系中,圆,即基本移动路线,是圆道、圆通、圆融的修养境界,是智圆,是体、是本,彰显了内在融合机制;方,即变化路线,是行方,是用,彰显了独立个性,行方就是要求任何一种事情都应该圆满完成而不留任何缺憾。圆是体,方为用,二者是体用的关系,智圆是行方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智圆才有可能行方,行方终究要从属于智圆,即从圆而方、以圆促方、圆中求方、小圆大方。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画圆战术”的运行规则与规律,基本移动路线之圆,是一种“未发之体、未发之中”,变化路线之方,是一种“既发之用,既发之和,行为的圆满性价值实现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智圆之圆通境界的先在性。在实践“画圆战术”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智圆行方”的体用关系。以基本移动路线画圆,以变化路线画方,做到以圆促方、圆中求方。不能离开画圆而画方,离开画圆去画方,就会沦为单打独斗、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就会出现你拿球你打,我持球我攻,相互之间难有“圆融”的纽带。离开画方去画圆,就会为圆而圆,沦为圆滑之辈,错失各种攻击的机会。两相比较,画圆方攻,体用结合,才是智圆行方的本质与精髓。基本移动路线之智圆为行方的发挥与作用,提供了内、外、边攻击机会,变化路线之行方建立在智圆创造的内、外、边机会点上,不按此运行规律去运转,就不是画圆战术,也难以做到体用结合、智圆行方、画圆方攻。体与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即本,是最基本、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谓“用”就是从生的,第二性的。这是“体”与“用”的最简单最主要的意义。在“画圆战术”体系中,体即基本移动路线是最基本、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即变化路线,是基本移动路线之“体”的外在形式。在基本移动路线智圆这个“体”中找到内、外、边攻击点,进行变化路线行方之各种攻击,展现“用”的最大化,实现体用并举,画圆方攻,《荀子·富国》篇说到:“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所谓体指一物的形体,所谓用指一物的功用。“基本移动路线的圆即“画圆战术”之形体,变化路线的方即“画圆战术”之功用,只有真正把握了“以体促用、体用结合、体用并举、体用不二“,才能打好”画圆战术。“画圆战术”蕴含着丰富的太极思想。万事万物都是太极,太极就是万事万物。它有阴,即不易,不变,就是“常”,本体,它有阳,即变易,是“非常”,变化多端,是现象。阴与阳有机统一,是简易,道都是简单的。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在“画圆战术”里,基本移动路线为阴,变化路线为阳,其运行方式遵循了太极思想。太极里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基本移动路线可以转化变化路线,变化路线可以转变为基本移动路线。基本移动路线内、外、边三个点生长出变化路线,变化路线可以在任何时候转变为基本移动路线,构成了阴阳辩证统一的矛盾运动,引领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运行的除了内在的阴阳之道,就是其战术口诀。基本移动路线与变化路线是看得见的形,战术口诀是看不见的意。战术口诀以意、空、无造千变万化之形、器、有。这与太极拳的要领是一致的:以意导形、分清虚实、以气运身、气力结合,神韵充盈、自如从容,追求意气形的完美结合,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学习中国圆道,认知中国文化,感悟中国哲学,吃透智圆行方,打出画圆方攻。以中国哲学为根基的篮球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一一“画圆战术”,着力培育技战术素养,从思维方式上改变中国篮球打法!“画圆战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贡献!

有时间一定到现场倾听晓波的“五点四环节”、"画圆战术"讲座。这是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和青少年培养战术意识和理论相结合硬道理的缩影。我们做为一名基层篮球教练员必须树立学习、掌握、运用、理解篮球攻防战术方法、应变能力、哲学思考、内涵修养等等,否则就是一名“纸上谈兵”、“盲目预判”败北教练员。不懂“攻防”战术的教练员就会产生和缺乏知己知彼作战战略分析能力。所以:晓波教授肩负责任重大,向你学习!向你致敬…!一一辽宁大连国家级教练孙立军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