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分 求 助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8 | 2006-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完试后先放松一下,好不容易一学期过去了嘛,等春节过后,我觉得预习新的内容回比较好,复习、复习,多没劲呀,提前学新的内容,上学时就比同班同学抢先一步,不是很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不要太功利吧,趁着有时间多看看其他的书,多培养点兴趣特长,那是一生受益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两者兼顾吧,复习旧的知识以后才不会忘记,新的东西可以慢慢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小学其实学的东西都是很基础的,就是一学就懂,如果不是太精就容易错的那种所以建议还是把基础打牢一点,好好复习,这样压力也不会太大要学的等开学以后再学,基础好了学起来也不吃力啊对吧复习吧. 巩固好了才能把下学期学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的过新年吧.才小学啊..没必要这样弄的很累很不开心啊小学生没理由要接受这样的事寒假才十多天而已应该让他们好好的开心..小学也没学什么很难的上课认真 作业仔细应该就没什么必要预习的.因为他们压力不是很大..而且他们也还小不要让他们的童年被ABCD所填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激趣、求活、创新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占据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主导地位,这种教学表现为重知识内容轻思维能力,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思维模式亦步亦趋。因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淡化、思维活动的弱化、学生品质的劣化。为了把为了把现在坐在教师里的小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具有主动性、开拓性的新型人才,我们的课堂应该具有趣味、活力和新意。一、“激趣”--成功的秘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只有当小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1. 故事激起“千层浪”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创编一些卡通小故事、生活小故事,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上《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在让学生初步理解体积这一概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请一位同学上台讲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并且请另外一个同学根据故事内容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兴趣较浓,讲完后,我说:“乌鸦真聪明,能想出一个这么好的方法,终于喝到水了,你们知道,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升高呢?”这时大家都静了下来,一脸的不解,一时难以找到正确的答案。我期待着,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大家,慢慢地,一只小手举了上来,二只、三只……举起的小手渐渐多起来了。有的说:“石头有重量,放下去后水会升起来。”有的却说:“因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我很欣赏地听完同学们地发言,肯定他们的回答都有道理。我知道,这样一个看似浅显的问题,要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是比较困难的。这时,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的回答让这节课有了升华,他说:“由于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放进瓶子后,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往上升。”多好的回答呀!可见,精心设置新颖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可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求知欲望,就能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把整个教学过程纳入启迪学生思维质疑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接下来乘胜追击,又拿起两块不同大小的石头,问:“放的石头越多,占的空间越()?而且,石头也有大小之分,有的占的空间较(),有的空间占的较()。也就是说物体占得空间有()有()。”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又追问:“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什么?”同学们从直观形象地表演,再到抽象概括的表述,对体积这一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2.巧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且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特别短,所以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可以刺激和吸引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由于考虑到这一课是本册书的难点,在12时与24时计时法的互换算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时钟转动与线段计时同步延伸运动,配有音乐和动画,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掌握了知识,以及后面的综合题要学生计算坐火车从上海出发,途径杭州、南京、北京等地到达天津所花的时间,大屏幕上同时展示了火车运行的动态过程以及上海东方明珠塔、苏州虎丘山、南京长江大桥、北京天安门和天津的大麻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并始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激发主动探索求知,启迪思维,教学效果也好。“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天真活泼的学生”,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信念,也是我们教师所要追寻的目标。二、“求活”—教学的导火线1.重实践、交流焕发生命的活力苏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爱课堂、爱老师、乐学、爱学,把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想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中,首先是掷硬币引入让同学们的猜测是正面还是反面,让他们感受机率是一半一半。课前我给每组各发了一个袋子,有的里面是6个白球,有的是5白1黄,4白2黄,3白3黄,2白4黄,1白5黄,6个黄球。我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学生一听要做游戏,个个情绪高涨。我说:“每组成员分别有次序从袋子里摸一个球,每人摸一次,选出一名组长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等我说游戏开始时候,每个同学都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游戏结束汇报结果并且引导学生用一句简单、明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摸球的结果。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了初步认识。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活动目的明确,要求清楚,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体验和认知,使课堂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注意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比如,转色盘时,让一位同学转,其余人猜,再交换角色。另外,我也注意了我自己与学生的合作活动,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位置,让学生帮助老师来解决问题,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小组活动后,我注意让小组在全班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2.思维碰撞的“火花”真正的教学不在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事实上,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纳者,他们总是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和体验,凭者健全而完整的个体,卷入了课程,从而生成了新的课程体验,得到新的知识积累。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练习中给同学提供了一个图形,问学生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于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一场辩论赛。甲方说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乙方说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为左右不一样,甲方说从中间画一条线,左右一样大,说明是。乙方反驳说左右一样大就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吗?只有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甲方仍然不甘示弱:这个图形从中间对折可以出现一条对称轴。乙方说:“谁说从中间对折的这条线就一定是对称轴?”甲方终于陷入了沉思……孩子们说得多好啊!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争辩的机会,慷慨地把时空让给学生,孩子们有了自由的实践和空间,充分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双方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争论地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争论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取人之长,学会批判性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碰撞出来的是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充满的是自主学习的动人情景。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热心参与者,不断分享学生思维碰撞的快乐。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忽视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智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个被动的接受、吸纳过程,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生活教育意义下的课堂教学则不一样,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三.“创新--教学的动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所谓创新,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出创见和发明发现的能力。它标志着知识、技能的飞跃,是潜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心理气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1.创设情境,引发提问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上或在教学关键之处,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生活,以实物、故事、游戏、设疑等形式,创设不同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内在的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使之驱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传统教育往往是学生被动的一问一答,忽视学生探究以及思维深度的挖掘。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根据不同的课题需要设计不同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改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的热情高涨。例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首先用有趣的动画活灵活现地演示小动物粉刷两扇大小不同的新房门的生动情景,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当小动物只刷了一部分时,使画面暂停,然后请学生设想:谁会先刷完?为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当学生说出:两扇大门的面大小不同。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出“面积”的定义,并揭示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之后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经思考后提出: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哪些等等。教师指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知识的探索之中。2. 激励评价,升华潜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本身放在首位。”因为学生思维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向不同,故而学生得出的学习结果也不尽一样。为此,教师必须悉心创设民主的课堂评价氛围。在课堂上设计好课堂评价的展开,放心让学生自评、互评,通过屏技能掌握、评动作对错、评创新意识等,力创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情景。并对学生说希望他们会把老师的评价看成促使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表面积计算》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评价情境,要求学生“用36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方快,尽可能多地组成表面积各不相同的长方体,并求出其表面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这个情境中采用师生竞赛相识,教师个人一组,全班同学为一组,学生比老师方法多一个就加一分,反之老师就加一分,并且可以互相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从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预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预习的同时,不也正复习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