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湿热内蕴应该怎么调理?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09-4-23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脾肾阳虚,湿热内蕴应该怎么调理?

发病时间:不清楚
脾肾阳虚,湿热内蕴应该怎么调理?

补充说明:脾肾阳虚,湿热内蕴应该怎么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4-23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学华
副主任医师
龙口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胃炎,肠炎,肺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提问
脾肾阳虚,中医证候名。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脾虚阳气不足,多引起大肠功能失调,表现为或腹泻,或便秘。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湿热内蕴,指湿热蕴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邪为长夏的主气,湿邪侵袭人体,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所致。湿为重浊粘滞之邪,往往起病缓慢,缠绵难愈;湿邪阻滞气机,清阳不升,在上则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口干苦,黄疸等;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发热,午后尤甚。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阳气损伤,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症,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浑浊,妇女带下稠浊,舌苔垢腻等。治疗:温补脾肾,健脾益气,清利湿热。常用中药: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单用针灸效果很慢,不明显,可以抓点中药吃,或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肾气丸等,服用也很方便。
2018-09-11 10:44
投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4-23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chris521
中心卫生院
三甲
擅长:消化内科
提问
黄柏15砂仁10甘草15茯苓15泽泻15陈皮15白术15淫羊霍10麦芽25 水煎日服二次三副后调方
2009-07-16 17:17
投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4-23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申民安
医师
河南焦作孟州市赵和镇孙村卫生室
擅长:中医内科、高血压、颈肩腰腿痛、白癜风
提问
脾肾阳虚证,外邪入里、劳倦内伤,久病虚损均可导致脾肾两脏阳气虚衰。久泻久利、水邪久踞,致脾肾两脏阳衰,或他脏虚损渐及于脾肾,均可造成两脏同时虚衰而为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提示脾肾两脏机能减退、运化失职,水湿停滞、阴寒内盛、全身脏腑功能失调。脾肾阳虚是以虚为主夹有实证之证候。主症:下利清谷、腰膝酸软、肢体浮肿、形寒肢冷。临床表现:下利清谷或久泻滑脱或五更泄泻,少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面目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湿热”是中医的专业术语,包括病因学和证候学二方面概念(一言难尽)。因此,它的症状也就是中医所谓的“湿邪”和“热邪”相兼引起,临床既有头身困重,脘痞呕恶,纳呆便溏,尿浊带多,黄腻、脉滑等“湿”象,又有身热烦躁、口渴面赤、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两“象”互见而复杂多样,而治疗也就相应地要用清热化湿的中药组方服用,饮食宜“清、淡”。
2009-04-23 10:19
投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4-23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春芳
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
擅长:糖尿病
提问
门诊就医时请医生处方用药即可。
2009-04-27 16:26
投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