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中怎样理解子猷的“语时了不悲”和“都不哭”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5 | 2008-11-9 1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人琴俱亡》无疑是一篇体现该书语言特点的代表作品。而正因为作品言简意丰,给我们准确理解文句含义、正确认识人物形象、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该篇作品的理解和分析,配套教参上的一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我校师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现将我校部分师生对该作品的一些与《教参》观点相左的理解和思考整理如下,以就正于各位专家、同行。 一、子猷为何开始时“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恸绝良久”? 《教参》说,“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译句时,也将“语时了不悲”译为“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9 1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当时他也病重,知道自己不久后就能与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所以“了不悲”,“都不哭”;如果琴还在,就有个纪念,现在连琴都不在了,所以“恸绝良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9 1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子猷自知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能与弟弟在黄泉相见了。后面因为看到琴,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悲痛的情感借摔琴喷涌而出,所以恸绝良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9 1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当时的魏晋风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9 1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推测弟弟已死,但并没有亲眼见到证实,按照常理,也是不该哭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强的男人来说。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到亲眼见到子敬真的死了,“恸绝良久”——子猷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痛哭失声,悲恸欲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