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赵光义扩大科举都是为了寻求支持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26 01: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二十一岁太子李治即位。还是太子时他就与大他四岁的才人武则天私通;唐太宗驾崩武氏依例入感业寺为尼。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再入宫。次年五月升昭仪。武则天先对王皇后卑躬屈膝,得宠就开始谋取皇后位,但遭到了关陇集团代表,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的强烈反对。武则天与关陇集团矛盾公开。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武则天终于谋得皇后。
显庆五年唐高宗“头晕目眩”武则天掌国事。要名正言顺,就得寻求支持,让关陇集团出局,启用庶族和士族,扩大开科取士范围,掺沙子是明智之举。把科举推行到关陇集团弱势的江淮地区甚至岭南,确立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就是打击关陇集团的最佳手段。武则天重进士科而弃关陇集团重视的明经科,以诗文才华作为考核重点,把科举推行到关陇集团弱势的江淮地区甚至岭南,改变了以往世家子弟独占考场的局面,打通了南方“寒门子弟入仕”的道路。
唐太宗执政二十三年才录取进士二百零五人,徐松《登科记考》载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录取进士一千多人。武则天还首创天授元年(690)洛成殿殿试,女科和武举科。
进士科之外还开制举。荐举也是武则天发现人才的重要方式。凡被举荐之人,“高者试凤阁侍郎、给事中,次或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歌谣:“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
“乾封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以后,每岁常至五万。人不加众,选人益繁者,盖有由矣。尝试论之,祗如明经、进士、十周、三卫、勋散、杂色、国官、直司,妙简实材,堪入流者十分不过一二。选司考练,总是假手冒名,势家嘱请。手不把笔,即送东司;眼不识文,被举南馆。正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之官。贿货纵横,赃污狼藉。流外行署,钱多即留,或帖司助曹,或员外行案。更有挽郎、辇脚、营田、当屯,无尺寸工夫,并优与处分。皆不事学问,惟求财贿。是以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若铨实用,百无一人…----(见张鷟(660-740)《朝野佥载》卷一)
乾封年(666-668)咸亨年(670-674)垂拱年(685-688)正是武则天代李家执政,也是酝酿改“武周”的关键阶段。
科举从来都是手段。赵匡胤殿试令考生成天子门生,赵光义扩大录取更是为了笼络士人不再议论他帝位是否合法。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正月,宋太宗篡位两个多月,就赶忙科考扩招,唐代进士科,每次录取只有二三十人,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科考15次,每次录取和唐代差不多。赵光义这一次就举进士109人,诸科及策者207人。而且这些人马上就“赏绿袍靴笏,“释褐授官”。
传统进士中榜只是名誉光彩并无实惠,需再经吏部铨选考试,合格后才授官,脱布衣,换官服,然后才有工资待遇。因此常有不会来事儿的进士啥官儿也当不上。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困吏部铨选蹉跎三年,不得不于贞元十一年(795)三次上书宰相求仕,“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一无所获,只好离京到宣武军节度使董晋麾下做幕僚。
赵光义录这几百人 破格开宝寺宴请,而且授职快而高。外派当官时宋太宗还专门接见,每人赏“装钱”(置装费)二十万。这些人自然也就不再议论“烛光斧影”了。
宋初承五代后唐之制,进士诸科及第,并由礼部贡院关送吏部南曹,试判三道,亦称关试。关试合格,始释褐授官。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始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太宗还在太平兴国七年下诏“亦既策名,即令解褐,不限选调,皆授以官”,由此开始了贡举及第授官,考中即有官职。宋代因此冗官极多。----科举那些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