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难考还是进士难考?一个人的科考。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9-26 01: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但那是在科举制度逐步发展完善,呈乡试--- 省试---殿试逐级递进制度固定后。初创科举考试取士的隋朝,却是秀才难考。上篇说了河北相州洹水老杜家媳妇儿激励丈夫科考的事儿,今儿个再说说他家先人考秀才的事儿。
称读书人“秀才”盛行于明清,但“秀才”之名却始于汉代。两汉三国,朝廷选拔人才兴举荐制,俗称“举孝廉“, 曹魏搞"九品中正“,也有”举秀才“。比如幼儿园小朋友都熟悉的”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就曾”举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见《晋书.卷三十四》)
原来王祥孝敬出名后,还有更多幼儿园阿姨可能不知道的事儿:
”汉未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馀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正为此才”举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
(见《晋书.卷三十四》)
曹魏时的”秀才“兴推举,不一定考试。但南北朝时就重视策举,得考试“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见《北堂书钞》《晋令》)
隋文帝废除魏晋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九品中正制,开皇七年(587年)开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取士。科举草创考试极严,殿试合格者为秀才,皇帝直接下旨授官。有隋一代三十七年,考取秀才者不足10人,但相州洹水杜氏就占仨!
”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太宗素知名,表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荐其才,擢兵部员外郎。(见《新唐书·杜正伦传》)“正伦”说的就是相州洹水人杜正伦。《旧唐书》说隋朝中秀才者十余人,反正也没差几个。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见《旧唐书列传二十·杜正伦》)
河北老杜家科考最出彩的是杜正伦的哥哥杜正玄。
公元595年,杜正玄赴长安科考。进场空荡荡,就他哥儿一个,感情那年俺闺女请俺两口儿看电影“包场”!无人敢报秀才科---忒难。杜正玄却不慌不忙,看题,面对方略策,略加思索,伏案疾书,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考官们惊叹不已。待判卷,更是啧啧称奇。答的太棒了,虽然只他一个考生,无人可比,但也不得不判他“高等”。
“高等“就是最高等。当时还没有状元榜眼探花一说,高登秀才就是头子。杜正玄的卷子马上呈到主管杨素手里——杨素就是俺大前年博客《破镜重圆“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中霸占南朝陈后主妹夫徐德言媳妇儿的,隋朝开国元勋越国公杨素,他还兼任隋炀帝叔父。
杨素权倾朝野,但有真才实学,向来持才傲物、一般人不放眼里。一听考生就一个,还中了秀才,根本不信。他说,就我出这题,就是周公,孔子答,也不一定中秀才!看也不看,就把卷子扔地上了。
毕竟是国考,总得有个交代啊!面对考官三番五次催促,杨素也觉得体面收场好。那天都傍晌了,写个题目,让主考官招呼杜正玄复试。
主考官一看,就知道他没安好心----考题要求:
就司马相如、王褒、班固、张载的五篇文章,用赋、颂、铭三种文体,作文五篇。最要命的是,杨素明确要求:我公务繁忙 ,傍晚还有约会,必须在此前交卷-----我判!
简直是坑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