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孩子如何培养竞争力?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2-10-7 23: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在群里妈妈们讨论了小学低年级孩子陪写作业的问题,陪与不陪,要根据各家的具体情况判断。我觉得,看书是为了借着书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更明白,是开拓自己的思路。这里整理出了一篇之前的文章,当时大雪正在上二年级。我在当时的一些想法和我家的情况,或许能对您有所帮助。那天带大雪去试听乐高课,遇到一位妈妈,女儿和大雪一样大,在一所知名小学就读。说起课业负担,那位妈妈透着压力,还说孩子经常考98、95分,大雪说,“那有什么关系,分数不重要。”阿姨却很认真地说,“我跟她讲分数很重要,以后考学就是凭分数。考试是怎么回事她也明白。就是总有粗心的错,拿不了100。”后来聊起我要老二,我说好在现在大雪大了,日常的生活学习基本都是她自理。那位妈妈似有所悟,“是啊,现在这孩子上学,就必须专门有一个人来弄她的学习吗?”这是个老话题,大雪刚上小学的时候,我讲过“三只小猪”的故事。考试成绩只是学校的一种评价方式,不完美也不够科学,但家长也不必对此太过牢骚,因为,只要你不是太看重这个成绩,其实它也不会对你的孩子造成太大的影响。当然,有妈妈说了,成绩当然重要啊,以后考学全凭成绩。我想提醒一点,不同阶段的考试其实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小学低年级,考试区别度低,差也差不了多少分,主要是细心没有失误的孩子拿满分;而高考这种区别度大的考试必然对孩子的思维有更高要求,仅凭认真是很难脱颖而出的。所以,为了追求将来的高分,必须现在就得高分,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我也是关心孩子未来竞争力的妈妈,只是我觉得要想孩子有发展的后劲,就不需要在今天的课业成绩上太过使力气。学校可以从当下的成绩判断学生,因为老师只教他这几年;但父母应该立足人的观念来关照孩子,因为他一辈子都是你的孩子。或者,如果说老师是在培养学生,那父母就是在培养人。我相信,“好的树不会结出坏的果子”,如果大雪成长为一个发展良好的人,我不用担心她的学习成绩,所以,我只要关注树的成长就好了,不必对每个果子斤斤计较。家长不在学习成绩上使力,那该在哪里使力呢?我只能说说,我作为一个妈妈的思考和努力。阅读我觉得小学低年级正是阅读的大好时光,这时候读书不是读书,是吃书。这时候的阅读对人有终身的影响,意义就不赘述了。对于阅读的内容,我的原则是,以孩子的兴趣为指导,父母的眼光为辅助。课外阅读,兴趣是第一要务,一切以服务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父母不需要对小朋友的兴趣评头论足。但是在兴趣的方向之下,父母应该积极介入,而不是任凭孩子自己选书,毕竟父母有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更好的判断力。父母要努力发掘孩子兴趣中的积极因素,推荐图书,充分满足孩子的兴趣,逐渐推进兴趣的深度和广度。我说不必评价孩子的兴趣本身,因为我发现,任何兴趣,如果达到相当的深度,其实都会有相通之处,况且孩子的兴趣经常会发生自然迁移。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很好地发展它,至于这个兴趣具体在哪方面,并不要紧。所以,父母也不必将自己的兴趣强加于孩子了。大雪的阅读兴趣从《芭啦啦小魔仙》到《猫和老鼠》,再看漫画名人传记,看了诺贝尔、居里夫人等传记后,大雪对科学发生了强烈兴趣,读了许多科普书。她觉得只读书不够,希望有学习科学,特别是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此她放学路上特意拿了一张培训机构的宣传单回来给我,我看到上面有乐高机器人的课程,于是带她来试听。立志这就自然说到下一点了,就是立志。我觉得对于8、9岁的孩子来说,有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这个立志,重点不是选定终身职业不更改,重点是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愿意为了这个想法而付出实际行动,而努力。也就是说,孩子做什么事,不是出于父母的安排,不是出于自己一时高兴,而是有想法,有目的。其实,我觉得这个年龄,有想法的孩子并不少见,重要的是父母积极肯定孩子的想法(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幼稚荒诞),支持配合孩子的努力,这样孩子的想法得到正面强化,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或许,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而不是把父母的目标变成自己的目标,在我们当下也成了难能可贵之事?能够把时间花在自己的想法上,而不是父母认为对学业有帮助的事情上,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很奢侈?责任第三,我想说的是,责任。在很多父母的心中,孩子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好成绩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回报。”“课内学业,课外兴趣,你的时间已经那么紧张了,家务事不用你管。”这些话挺熟悉的有木有?学习是一个学生的责任,但孩子的身份不仅仅是学生。中国父母太习惯为孩子付出,而当孩子长大,以为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会烦恼。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妈妈的发布,说她上四年级的女儿开始自发使用预计作业的时间表,这种时间表是孩子上一年级时妈妈给她学过用过的。使用时间表后,妈妈给孩子送水果去,孩子烦的说妈妈打扰她进度了。妈妈马上退出孩子的房间,并且内心暗喜,为孩子终于使用了时间表,开始自律,懂得抓紧时间了。我很理解这位妈妈内心暗喜的心情,但我不由得生出一些不相关的感慨:我们做父母的都要这么“贱”吗?好心好意准备了水果送去,孩子全无谢意,还嫌打扰,而妈妈丝毫不以为怪,反而窃喜,孩子是在抓紧时间学习啊,一年级教的时间表如今用上了!大雪现在上二年级,前不久我教了她削苹果,现在她想吃苹果的时候会自己削,尽管速度很慢,但我没有代劳。有时,大雪还会削一个苹果给我吃,我吃得高兴,她也特别开心。当然我们还会为大雪准备水果的,但至少她知道,这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情,她对我们的服务会心怀感谢,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各尽所能、互相服务的关系。顺便说一句,现在大雪自己安排时间,每天作业、练琴、帮我给弟弟洗澡、读课外书之后,一般8点半左右洗漱,9点之前睡觉,除过墙上的钟表,没有人会想着告诉她时间。早上她自己上闹钟起床,我不清楚是几点,只看她早上时间都很宽松,有时太早了,就看一会儿课外书再去上学,我从没有给她教过计划表、时间表什么的。有时候,人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没有时间,倒是会因为责任太少而变得拖延。理解最后想说的是,理解。中国父母的特点是,容易在生活现实层面过多地为孩子负责,却在情绪心理层面像个小孩子,需要孩子来照顾父母。父母的脾气说来就来,还经常怪孩子搞坏了自己的心情。不是成年人努力去理解孩子的烦恼,而是要求小孩子理解大人的“苦心”。我觉得这就颠倒了,好的教育一定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即便什么都不做,只是好好地理解你的孩子,也不失为好的教育。因为孩子,本来会自己长大成人啊。有些妈妈,可能觉得检查孩子作业是每天必做的事,若不叮嘱孩子几句,好像今天就没尽到当妈的责任。我觉得如果真有一件事是妈妈分内每天都必做的话,那应该是倾听。听孩子说,说她想说的任何事,好好的听,不需要太多追问,评价,指导,担心……只是认真听!以上讲了四点,我是按照重要性的倒序来讲的。也就是,我觉得理解最重要,其次是责任,立志,阅读。我想,父母做好这四点,孩子自然会具备优秀的品质和能力。一个被妈妈理解的孩子,必然是幸福快乐,内心力量强大的。想起前段时间,有朋友跟我说她女儿拖沓的问题。我想一个孩子若是能为了实现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的时间表,而不是追逐妈妈的目标,她一定能锻炼出时间管理的能力,这是比一个阶段性分数更重要的竞争力。很多时候,家长们盯着孩子做了什么事,忽略了孩子做事、成长,需要来自内心的动力,而不仅是来自长辈的督促。过多的要求若是耗尽了孩子原本的内在动力,教育就变成了南辕北辙的努力,落得个徒劳无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2-10-7 23: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

举报|


回帖
收藏





40606960



发表于2017-11-25 08:01:06
板凳



共同学习!

举报|


回帖
收藏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