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性敏感、童年阴郁的私生子,在世上会遭遇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11: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路老师读《茶花女》 (点击音频链接收听)
她紧紧握住我的手,没有回答,她已泣不成声。过了一会儿,她稍微平静了下来后对我说:“你害得我好苦,阿尔芒,我却没有什么对不起你的。”
“没有什么?”我苦笑着反问。
“除了为环境所迫,我不得不做的事以外。”
我不知道你的一生中是否体会过或将会体会到这种感觉,就是我看到玛格丽特时的感觉……我拿起玛格丽特的手,她的手果然烫得厉害,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天鹅绒大衣里浑身发抖。
——这是《茶花女》中,男主人公阿尔芒最后一次见到女主角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情景,源于小仲马和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的真实经历。杜普莱西去世后,24岁的小仲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提笔写下了这本小说。

小仲马在1844年初次见到玛丽·杜普莱西。杜普莱西年方二十岁,美丽绝伦,艳冠巴黎。她出身贫寒,十五六岁时被父亲卖给了吉普赛人,随后被带到巴黎,在时装厂打工。不久,她做了基什公爵阿热诺尔的情妇。
杜普莱西的美貌征服了巴黎上流社会的所有男人,从这些人身上她学会了读书、写诗、弹钢琴。到了1844年,她已经是巴黎公认最风雅的女子。
如同小说写的一样,小仲马和一位朋友去巴黎杂耍剧院看戏,看到了坐在舞台侧面包厢里的杜普莱西。小仲马目不转睛地盯着杜普莱西,完全被她迷住了。
当晚,小仲马来到杜普莱西的邻居——一个经营服装生意也拉皮条的胖女人家里,乘机接近了杜普莱西。他们彻夜狂欢,玛丽肺病发作,跑出房间咳血。小仲马非常关心玛丽的身体,一直守护着她。

小仲马是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幼年跟着被抛弃的母亲受了很多欺侮。对这些误入歧途的女子,他始终怀有一种宽宏大量的体贴,这让他博得了杜普莱西小姐的好感。
不久,两个年轻人确立了关系,但他们的感情基础并不牢靠。玛丽游走于巴黎上流社会之间,是个生活奢侈的高级交际花。她昂贵的戏票、不菲的房租,甚至她喜欢佩戴的茶花和爱吃的糖果,对小仲马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没有经济来源的小仲马只能频频向父亲大仲马伸手,而大仲马入不敷出,自顾不暇。于是,杜普莱西小姐试图从那些追求她的公爵、伯爵们手中得到金钱支持,再和小仲马享受真挚的爱情。

年轻气盛的小仲马对此不能容忍,他开始疏远玛丽·杜普莱西。1845年8月30日,小仲马寄出了一封绝交信。随后,小仲马跟随父亲,开始了漫游西班牙和阿尔及利亚的长途旅行。旅行途中,小仲马对玛丽·杜普莱西念念不忘,他在1846年写信给她请求原谅,却一直没有收到回信。
1847年2月,小仲马在马赛获悉了杜普莱西小姐的死讯。他随即赶回巴黎,故人已逝,只有一场热闹非凡的遗产拍卖会,小仲马从一位商人手里赎回玛丽的一条金项链,聊作纪念。
五月的一天,他漫步在圣日耳曼郊区,想起当年的种种情景,感伤不已。他重读玛丽的来信,想起两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在悲痛中提笔创作。一年后,《茶花女》问世。

作为“文二代”,小仲马一度活在父亲大仲马盛名光环下,人微言轻。他很讨厌被人称为“大仲马的儿子”,当大仲马表示要在文坛为他开路时,小仲马倔强地拒绝:“我不想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不甜。”。小仲马敬佩父亲,又暗中与他较劲。《茶花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仲马从此走上超越父亲的逆袭之路。
小仲马为何有“同情弱者”的情结?或许可以从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中觅得线索。
小仲马的祖父是一名黑白混血儿,出生在法属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他在法国大革命征战中异常勇猛,获得将军头衔,其后娶了一名旅馆老板的女儿,生下了小仲马的父亲——亚历山大·仲马。大仲马继承了热带地区的黑人基因,身材高大,性格开朗,不拘小节。来到巴黎之后,他仰仗父亲的老朋友,成为王储宫中的办事员,并和女裁缝卡特琳·拉贝同居。
不久,卡特琳产下一子。当时,大仲马的戏剧事业风生水起,风流情事不断。他不承认这个儿子,而是让卡特琳带着孩子离开自己居住。

1831年,大仲马和演员贝尔·克莱萨默生了一个女儿,贝尔逼着大仲马承认这个女儿,大仲马被迫同意。为了表示公平,他决定同时承认七年前自己和卡特琳生的儿子,这个儿子和他有一模一样的名字——亚历山大·仲马。
小仲马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艰辛,父亲给的生活费不多,母亲要自己工作来补贴家用。大仲马承认小仲马是自己的儿子之后,又想把小仲马从卡特琳手中夺过来。漫长的官司后,卡特琳败诉,大仲马获得抚养权。不甘心失败的母亲拒绝交出儿子,甚至把小仲马藏在床底下,最终无济于事,小仲马被警察交到了父亲手里。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夺子大战中,年幼的小仲马受到巨大的精神创伤。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回忆这段往事,还对友人说,自己“从未宽恕过谁”。在父亲家,小仲马与父亲当时的女友克莱萨默夫人关系冲突不断,时不时偷跑回母亲那里去。家里的纠纷让大仲马焦头烂额,他决定把小仲马送到寄宿学校。作为私生子的小仲马在学校处处遭到羞辱,一直到他成年离开寄宿学校,才摆脱这种苦不堪言的生活。

童年寄人篱下的阴影,对母亲凄惨遭遇的同情,对父亲放浪生活的反感,让小仲马很早就学会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在《克雷孟梭案件》中,他写到自己的母亲:“使一个穷姑娘做了母亲,又撒手不管,让她独自靠劳力抚养他的孩子,这种男人,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究竟干的是什么事情?”言辞间充满了对男人不负责任的愤恨。
在《茶花女》中,他更是直白地表示了对弱女子的同情,他说:“人们同情从未见过阳光的瞎子,从未听过大自然和音的聋子,以及从未表达过心灵之声的哑巴;却假借廉耻之名,不愿同情这种心灵失明、灵魂失聪和良知失音的女人”。

1852年,小仲马自己改编的戏剧版《茶花女》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小仲马一度放浪过,但杜普莱西小姐的死和《茶花女》的问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重塑了他的价值观。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他宣讲自己的社会观念:男人女人应忠于家庭、出轨是一种罪恶、私生子应该得到承认、离婚应该被允许。
小仲马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那些追求他的女性仰慕者,发出严厉的道德训诫。随后,他陆续创作了《私生子》《半上流社会》等一系列相关主题的戏剧。
《茶花女》问世不久,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将其改编成了歌剧,常演不衰。再后来,《茶花女》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其中,由葛丽泰·嘉宝扮演的茶花女,成为影史经典。

《茶花女》和中国读者的缘分也不浅。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著名翻译家林纾与人合作翻译了《茶花女》,当时的译名是《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为最早引进中国的西方小说。该书于1898年出版后,迅即风靡中国,当时还在读书的鲁迅、周作人兄弟也为之赞赏有加。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演出了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茶花女》,李叔同反串扮演玛格丽特,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他甚至专门节食以保持身材苗条。

1895年11月28日,小仲马去世,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亨利·鲍艾在悼念文章中说:“在《茶花女》问世之前,烟花女子备受磨难,被视为贱民……任何人都没有像他那样,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令一些人赎罪,让另外的人产生怜悯……一百年后,还会有贫穷的年轻人,怀着一颗因爱情而颤抖的心,为玛格丽特·戈蒂埃洒上一掬同情的热泪……”
小仲马在《茶花女》最后一章说:“我只是把我听到的故事讲述给读者,这是一种职责。”也许,只有源于使命感的写作,才会恒久流传。如今,一百年过去了。《茶花女》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依然让无数的读者为之感动、为之颤抖,为之落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