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柴窝堡知青苑,看看50年前265名江苏和上海青年来此做了啥?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10-11 23: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ce68533ed1f745d38c241b4aa39db0c1.jpeg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批中国内地优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边疆地区支援建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支边青年,简称知青)。一批批支边青年背井离乡,用他们的知识、智慧、汗水以及鲜血为边疆各条战线补充了新鲜的生命力,为边疆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是知青们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令人难忘的岁月,它们轰轰烈烈的去到乡下、去到边疆,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为边疆的建设竖立起一座座了不起的丰碑。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bdcc191d46664f44ac41157108900545.jpeg
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柴窝堡,曾经便有三批来自江苏如皋和上海嘉定、南汇、宝山的265名知识青年于1966到1968年之间相继奔赴新疆支边,来到当时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柴窝堡,他们在茫茫无垠的戈壁滩上,抗风沙、战严寒、斗酷暑,克服种种困难,亲手营造了573公顷防风林,造就了如今绿树成荫、果实累累的场景。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b70ba32278bd430db0a212ef9ba546ef.jpeg
据工作人员介绍,边疆缺乏专业人才的信息传到内地后,支援边疆、建设边疆一时成为优秀青年的时髦口号和时尚选择。1966年,通过报名、筛选,江苏、上海的265名青年带着憧憬,一路高歌,来到了遥远而又陌生的新疆柴窝堡。当时,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22岁,年龄最小的仅有14岁。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d09ac956114a45de85384d41c4021eb3.jpeg
他们带着憧憬,于1966年的秋天来到新疆,一下火车就赶上了下雪天,这一场鹅毛大雪给他们带来了无穷乐趣,同时也意味着一段艰苦岁月的开始,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支青们抡上农具,抗风沙、战严寒、斗酷暑、忍饥渴,克服种种困难,使荒漠变成了绿洲、幼苗结满了硕果。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5e60273e7bcc4b14b8d560a5d1f42b7b.jpeg
可以想象的是,当时他们都是刚从校园里走出的知识青年,要干的却大多都是体力活,男孩子们打土块,女孩子们就拣石头,对他们而言并不容易,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他们原本柔嫩的小手结满了老茧,健壮的身体患上了风湿病,但他们无怨无悔。当时没有细粮也没有油,经常吃的是玉米面加清水煮野菜。生活上的艰苦还可以忍耐,远离亲人,对亲人的思念成为支青最大的苦楚。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30aea4f628634ba69118c280a75fe0a8.jpeg
后来,这些知青有的已经回到了故乡,有的却自愿留在了这片土地,不过现在也早就过了退休的年龄,知青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但他们不畏艰辛营造的573公顷防风林却留了下来,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而他们当年用辛勤的双手在戈壁上建起的生活区,则已经开辟成为柴窝堡湖“知青苑”,成为见证那段历史的纪念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c0d3756971664cc68b80cde79dcb00a1.jpeg
柴窝堡知青苑主要由知青宿舍和大礼堂组成,共计16间房间,占地1580平方米。这里的建筑均为上世纪土坯墙木梁,苇子顶、木窗、木门,原滋原味的保持着它本来的模样。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58fff2dddf9440be84395b5321c515a4.jpeg
我们在当时他们生活的地窝子看到,房间非常的简陋,条件极为艰苦,很难想象十几岁的青年,也就是现在读书初中、高中的孩子,他们远离自己的亲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玩具,每天干着繁重的农活,饿了就吃着粗粮馒头,困了就睡在这样的土窝子,想想都让人心疼。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e70be13f7db541a983753ebc52516861.jpeg
他们在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年,把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有的人在这里结了婚、生了小孩,据说这是当时的一间婚房,里面唯一值钱的是一个录音机,除此之外,再无一样电器,里面唯的装饰就是墙上贴了两张墙纸,顶上贴了几张报纸。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227a9002e35c4d4a8cfb637f7164e568.jpeg
整个知青苑,有他们住的土窝子,做饭的厨房,学习的教室以及放置工具的杂物间等,漫步其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充满年代感的物件,有的早已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淘汰,但在当时却是他们的常用品。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84bb2bca094d4c12b5e4891dee8a7829.jpeg
工作人员说,现在的知青苑只经过简单的修缮,然后多渠道收集了那个年代的物件,包括当年知青使用过的物品、家书、期刊、票具等,现在免费对游客开放,是乌鲁木齐的新十景之一,也是当地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204/ac268d6d500643e6914a54a9ce9e00db.jpeg
五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已是步履蹒跚、满脸沧桑、年近古稀的老人。据说为了怀念那段青春岁月、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当年的知青们还曾来到这片曾经战斗、生活的地方聚会过,而这座知青苑的建立无疑是对他们那段生活最好的纪念,他们无反顾地为国家、为人民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的豪情,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