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读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12: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姜广平
这么多年来,教师读书的现状,其实还是令人堪忧的。其实,真正令人担忧的,并不是教师们没有怎么读书,而是教师们的读书范围太过狭窄,在于教师们不知道读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读这些。
在我看来,教师首先要读点人文著作。
现在的教师,阅读中的功利主义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一些报刊的功利导向,一些出版社不负责任的教育出版业,则让教师们在功利主义的泥坑里越陷越深。最后,则非常迷茫,不知今天立足何地,明天将去向何方。从而一代教师丧失人文修养与立场,并进而丧失责任感与道德心。最终的结果,导致的教育的崩溃。
在震惊世界的《两种文化》(三联书店,1994年版)中,英国学者C·P·斯诺提出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种分类意义重大。科学,其目的是认识世界,而人文则提供我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与价值取向。人文文化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对现代人而言,已经很少有人会仰望星空歌颂自然了,这不仅仅是人的诗意的消解,而且也意味着人的精神的匮乏。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要培养人学会仰望星空,又要学会省察心灵。
有一本这样好书:《人文之维——文化冲突中的人文科学与人文重建》。这本人文普通性质的书是《新世纪教师必读书系》中的一本。从这本书的出版角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出版)判断,这其实是一本入门级的书,灿若星辰的人文大师显然是这一本薄薄的书所容纳不下的。然而,它却将百年来哲学、历史、美学、神学、伦理学、语言学等走向脉络作了清晰的描画。对中国九十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也作了分析。这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一本必须置于教师案头的书。这本书,会让我们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读教科书,只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是多么可怜。这本书,还会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能够真切地思考一个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我每次出外讲座,都会把这一本书推荐给老师们。一个教师,如果不想做庸师与经师,并进而成为真正的人师,真正使教育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奠基,就必须要读一读近百年来重要的人文著作、关注近百年的人文历史的,并使之融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中。
我之所以向老师们推荐这一本书,还因为书中谈到的从科学走向人文的三种方式会对教师的成才、成功有非常大的启示。这里,我不妨与大家再一次分享:
“苏格拉底模式”:科学研究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智力条件也不那么擅长,尽管作出了主观努力却得不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并且也意识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很可能一事无成,即深感与科学无缘;而人文世界的探究却不受这种条件的限制,它为一心想要探索世界而自知不能解开自然之谜的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也为富有创造力而无法在科学领域里施展的人提供了舞台,这是一种“理性选择”。
“帕斯卡尔模式”:人生的特殊经历可以使在科学研究上极有天赋的人放弃或基本上放弃先前所热衷的事业,转而沉浸于在他看来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文探究。这是一种带有不相容性的选择,或者说是在信念变换的驱使下所作的看似自觉实则不由自主的选择。
“爱因斯坦模式”:对科学的探索使学者的眼光引向形而上的疆域,引向人文关怀的终极问题;而对科学局限性和科学家责任感的双重把握,使科学家有可能走向对科学的人类性效应的深切关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将继续追求更新的科学成就,另一方面则同时致力于发掘其人文意义,实现其积极的人类性价值。这样,科学事业和人文事业成为可以统一的事业。
谈起帕斯卡尔,笔者则又感慨良多。一个不通人文的人,即使是一些所谓名师,也会经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同时失却应有的教育创造性。譬如,自从某名师引用“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教育界一夜之间就插遍了这种“芦苇”,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考究帕斯卡尔是在什么语境下说出这句话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失语与无意识。而如果我们是个清醒的读书人,我们既会对自己作出判断,也会对他人——甚至是我们平时须仰视才能见到的人有清醒的认知。前些年,小学语文界一个名师,其《亲情测试》课拙劣地对抄袭毕淑敏《我的五样》。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你会发现他至少违背了教育的创造性原则,同时又丧失了教育中的伦理规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