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去哪里了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01: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次,几个朋友听一个11岁的男孩弹钢琴,其中一位研究哲学的朋友对我说:“这个孩子的钢琴学得太痛苦了!”
我问:“为什么?”
他说:“他对音乐根本没有感觉!”
没有感觉就无法把人带入音乐的世界,没有精神感觉更无法感知音乐,因为好的音乐是纯粹的精神与纯粹的心灵,人必须依靠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才能进入。
可能由于我们成人没有了应该有的感觉,我们就无意间破坏了儿童的这种感觉,结果可能会让儿童对人感到失望。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班的6个大孩子(十二三岁)和老师一起观看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法国的一个童声合唱团参与演出的一部音乐故事片。音乐,是人的生命之弦和精神之弦的某一根的激发、共振和弹响。音乐,你必须使用感觉来欣赏。整个教室和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故事和音乐中……影片进行到最高潮:孩子们要给学校的赞助者演唱,歌声把每个人都带入了一种精神和美的境界。那个被老师禁止独唱的男孩,失落地站在圆柱下……当那一段独唱需要人时,老师示意男孩,男孩惊喜地走出来,美妙的童音便回荡起来……
这时候,孩子们的情绪和感觉被激发得上升再上升,它将人的生命激情一级、一级地送上了更高级的生命状态。精神的感觉和精神的情绪可以把我们带到美和善的极致。孩子们和老师都沉浸在这无比奇妙的感觉中。
突然,飞飞满目通红,说了一句下流的话。他没有感觉到,还是难以承受那种精神的美好和纯粹?他的头脑立刻联想到影片里的老师曾爱慕过小男孩的母亲,所以他说了一句调侃小男孩的下流话。
他禁不住想打破这种沉浸其中的美感,但又让自己难堪。我伸手轻轻触摸他的手背说:“你可以保持沉默,度过这份尴尬。”
这种通过故事情节推动的音乐,经由孩子们的感觉、情绪,然后经历心理感受来到孩子们的心中,它给孩子一个和外面世界完全不同的体验。开始时儿童会用较长的时间来感觉它。
但飞飞不可遏制地说了第二句下流话,一语双关,而且还略带幽默。所有高度集中的、纯粹的、升华的感觉,一下子滑落了下来,流散了。
我和老师都有些难过,因为我们都清楚这个插曲对于其他孩子的影响,也清楚这个孩子的状态。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飞飞只要一遇到爱的情绪、表达或者庄严的感觉,或者高度集中的精神感,他总会躲闪,而且还要用低俗的语言来调侃,转移目标。刚转学过来时,头1个多月,他一直表现得是个“好孩子”,但是之后,他开始喜欢在上课的头10分钟里先抱怨一番,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他结束抱怨,但他却总是浑然不知。
你会问:“为什么他没有感觉呢?感觉哪里去了?谁破坏了它?”
显然,他内在的感觉被严重地破坏了。当一种精神在审美中上升时,他的还未成长和有创伤的感觉和心理状态却拉住了他。他的心理感觉走出来说:“你,就你?”
他这次没能抗御自己的冲动,于是他也想拉住大家,他说:“他,就他?”
成人必须陪伴飞飞,让他的感觉觉醒,让心理成长,让情绪正常,以便使他可以承受美、承受爱、承受精神,以便让他远离动物般生存的状态。
但是不要说教!而是启动孩子生活的感觉。先感觉到了,再经由心理接纳,然后逐渐内化,这才是教育本身。即使孩子不可遏制地犯错,也应当给他一个有美有善的生活环境。而说教并不友善,说教是在说:“你不好。”这种方式总是容易建立起一个分裂的、虚假的生活。
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和我坐在一起,身边坐着14岁的儿子。她非常克制地说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坐在一旁,在妈妈的语言中他显得不安和焦虑,他的手、身体、神情都处在尴尬和无奈的状态中。交谈的场景就变得非常尴尬,这样的交谈几乎没有太大的效果。孩子感觉到了,但妈妈一无感觉。还是同样的问题:感觉哪里去了?
“感觉是最宏大、最基础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感觉的自然史》)
在成长中如此急功近利,我们应该反省和觉察,我们必须跳跃感觉过程而直达认知吗?也可能可以,但应当是成长到青春期之后,那应该是14岁。我们不排除个别的、极少的认知“奇才”——这是高度崇尚现代科技的某种文化所赋予的意义——他们是由于有特别天性、特别机遇和特别环境,使得他们在感觉学习方面获得得非常充分,又能长久专注于一个方向。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儿童没有被认为的特殊天分,也不能保证他会拥有适宜的条件、机遇、方法和智慧,此时若让儿童提前进入认知,用话语的方式灌输给他知识,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会产生不良后果。那就是今天很多成人饱尝着内在没有“自我”的混乱和无自主性的挣扎,没有精神的愉悦,没有创造。我们没有办法把我们这些成人的内在的关系理清,我们无法看到真正的人的状态。
我常常想,如果每个成长中的生命都有一个心灵的陪伴者,而不是破坏者,当异样的痛苦到来时,这个陪伴者只需要站在孩子的身后,与孩子一同度过,陪伴孩子走出这种异样,孩子自然就会从异样中获得喜悦、平静和成长。这样,我们就再也不会重复经历异样的痛苦,这是我所渴望的人的成长。所以,我希望每一个成人、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自己孩子的陪伴者,这样,孩子必将会从爱的陪伴中长大、成熟,然后成为自己的陪伴者,这也是一个必然的成长法则。
发现儿童的感觉发展,欢迎阅读《完整的成长》全新增订第二版。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41858.html#ddclick?act=click pos=23441858_0_1_q cat= key= qinfo=43_1_48 pinfo= minfo= ninfo= custid= permid=20140324193037734128213543442626281 ref= rcount= type= t=1399258711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