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身处“问题区”的孩子提供帮助(下)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01: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巫按】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复杂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当时想给原案爸爸展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就自己给自己加了码,在原本可以结束的地方继续延展下去,结果一个案例几乎用遍了PET的全套武功:积极倾听(包括深度共情和门把手)、我信息、换挡、第三法、顾问...等等。初学PET的朋友也许会感觉难度比较大。俗话说,熟能生巧,我们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所有的“招数”,也才能运用自如。案例进行当中,我是全然地投入到当下的场景里,感受孩子,以“无我”状态倾听,以“我在”状态陪伴,这些都是心灵层面的活动。事后的点评,则是头脑层面的活动,往往感觉词不达意、挂一漏万。因此我建议读者们在阅读时,将自己代入那个七岁的孩子,体会在此情此景的当下,妈妈这样回应,自己内心有什么感受?用心体验,强于仅仅用头脑分析。(文章比较长,希望大家耐心看到底。)现场回放(接上篇)小巫:那好,我们就以这个例子为例,并不是说这一个例子只是帮助那些被欺负的孩子,而是在孩子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怎么帮助他?现在请大家闭上嘴、张开耳朵和心灵听和看——这个示范。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用这样的口气、这样的目光、这样对着孩子、这样说话”,这样给指令是没有用的。我示范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你听到了什么。就像我在一开始说的,内心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不在于你说了什么,甚至很重要的,是你什么都没说的时候,内心的状态。我希望大家能够打开心来观察。孩子:念妈妈妈:小巫【点评:小巫】孩子:妈妈他揪我。妈妈:揪你来着。【倾听:认可事实。】孩子:嗯(委屈的哭泣)。妈妈:疼。【倾听:解码感受。】孩子:恩,我就在那躺着,我也没惹他们。妈妈:没惹他们就来揪你了。【倾听:解码事实。】(孩子哭)妈妈:你觉得很吃惊是吧。“为什么呀?”你觉得莫名其妙。【倾听:解码感受。“为什么呀?”是孩子的感受,不是妈妈的提问。】孩子:(委屈的哭)我躺的好好的,我谁也不惹,但他干嘛揪我呀?【孩子可以放松地表达自己。】妈妈:你什么都没做他们就来揪你,无缘无故的.....。委屈....。【倾听:继续解码孩子的感受。】孩子:(委屈的哭)揪我头发揪得可疼了!(哭)他开始就摸摸我头发,我以为他不会揪我,想和我玩,我就没有(推开的动作),结果他使劲拽,使劲拽!可疼了!【开放式的倾听让孩子讲出更多情况。】妈妈:毫无防备就这样被人拽了。开始还以为,他就是好心摸摸,(结果)毫无防备的就这样被拽了,怪不得你这么委屈。【深度共情:解码事实+感受】(孩子哭)(妈妈沉默,陪伴并等待)孩子:那么多人,他谁都不揪,就揪我。【洋葱皮开始剥落。】妈妈:(是啊,那么多人)为什么偏揪你呀。【倾听:认可孩子的感受。——这里有人误解为提问了,其实是妈妈在复述孩子的感受:“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来揪我!”】(孩子哭)(妈妈沉默,陪伴并等待)孩子:不想在这了,咱们回家吧!妈妈:不想和他们玩了,在这里玩感觉不舒服,想回家了。【倾听:认可孩子提出的解决方案。】孩子:恩,他们要是再揪我怎么办呀?妈妈:万一再揪你呢。【倾听: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哭)(妈妈沉默,陪伴并等待)孩子:不玩儿了,我要走。妈妈:恩,想回家了。【倾听:认可孩子的想法。】孩子:恩!走嘛!(准备拉妈妈)妈妈:OK。不过我现在有个问题想问你:你以后还是要和他们一起玩,这种事情也出现过很多次了,(咱们)想一个好点的解决方案。【这个案例到OK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孩子情绪温度降低,想回家,妈妈可以接受;更多相关的谈话可以等到“无问题区”时再说。但原案爸爸希望我们当场展示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更加具备长远效益的解决办法,不是每次受了委屈都忍气吞声,于是我在这里给孩子提出我的期待,再静观事态发展。后边的内容算是部分地施用了“第三法”,其乃非严格的步骤,概因这个案例不像买玩具的案例属于“需求冲突”(孩子的行为对家长产生实质性影响,需要家长花费钱财、精力和时间),而是“价值观冲突”(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自行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但孩子缺乏这种自信;孩子的行为对家长不产生实质性影响)。在价值观冲突案例中,施用“第三法”属于风险较高的办法,但在这个案例最终结果看来,还是很有效用的;前提是:剥落所有的洋葱皮,看见孩子的洋葱核。】(孩子哭)(妈妈沉默,陪伴并等待)孩子:可是我又想跟他们玩。【洋葱皮继续剥落。】妈妈:你也想跟他们玩,可是又担心他们来揪你头发。【深度共情:联接上下文。】孩子:他们抢我玩具。(妈妈:还抢你玩具。)还揪我头发。(妈妈:恩,你不知道怎么办了。)【深度共情:解码孩子当下的困惑。】孩子:我...也看别的小朋友会打回去,可是我要打他揪他头发的话,他以后还会和我玩吗?【又一层洋葱皮。】妈妈:哦~你看到别的小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打回去,其实你也想做,但是你又担心如果你打回去的话,那个小朋友就不跟你玩了。【深度共情:总结孩子话语的内容,反馈其感受。】孩子:(点头)我想跟他们一起玩。【孩子认可妈妈的解码。】妈妈:恩,到目前为止你的解决方案是——想跟他们玩,就得忍这这个气,他们来揪你头发、抢你玩具,你不说什么就忍着了。【深度共情:总结孩子的经历和感受。】孩子:要不怎么办呀!(大声哭)【终于有人理解我了!终于可以好好哭一场了!此时的大哭是对妈妈倾听的认可。】
妈妈:要不这样的话,你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倾听: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那我该怎么办呀?妈妈(大声哭)!妈妈:你想让妈妈帮你出一个主意,想让妈妈帮你解决。【倾听: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恩,告诉我吧。(哭)妈妈:(你希望)我告诉你。孩子:不忍着又不能打他们(大哭)。妈妈:不忍着又不能打他们。。。那除了忍和打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呢?【倾听,适时作为“顾问”,提出问题,鼓励孩子想另外的办法。】(沉默)(妈妈陪伴并等待)【此时孩子的沉默意味着他正在思考;此时妈妈的沉默非常重要,必须留白给孩子。】孩子:你能去告诉他们吗?【孩子提出一个方案。】妈妈:你让我告诉他们——告诉他们什么?【妈妈需要澄清一下孩子要她说什么。】孩子:让他们以后别揪我头发了。妈妈:让他们以后别揪你头发了。孩子:嗯。妈妈:他们会听我的。【倾听:认可解决方案背景思路。】孩子:恩,(沉默)你是妈妈。妈妈:我是大人,他们怕我。【倾听:认可孩子的思路。】孩子:(点头)行吗?妈妈:当然可以啦。。。但我也在想,那下次我不在场呢?有没有可能你自己去跟他们说。【我信息:从妈妈的角度出发,担心这个方案不是长远之计,提出妈妈的想法。】孩子:我不去!!(大声哭)我不去!(大声哭)【孩子情绪温度再次升高。】妈妈:你觉得这样做很困难。【换挡倾听:解码孩子的感受。】孩子:我要是和他们说,他们不和我玩了怎么办呀!妈妈:恩,你怕你这样说他们就不理你了。【换挡倾听: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哭)姥姥说了,好孩子不应该跟人打架,好孩子也不应该打人,好孩子应该听话。【洋葱皮掉下来好大一块!】妈妈:哦~姥姥说好孩子不应该打人、不应该跟人打架、应该听话,所以跟人打架的、不听话的、去打人的(孩子)在你看来就是坏孩子。【深度共情:解码孩子话语的内容,反馈其感受。】孩子:嗯!妈妈:你想当好孩子,所以你不跟他们起冲突,宁可自己忍着。【倾听:解码孩子的想法。】孩子:嗯!【孩子认可妈妈的解码。】妈妈:可忍着也不好受。【深度共情:联接上下文。】孩子:(哭)揪头发疼~妈妈:嗯,揪头发疼。【倾听】孩子:他抢我的玩具,我也可难受了!妈妈:嗯。孩子:饼干我不想给的!可是姥姥说大家要分享,凭什么要把我的东西给他呀!(大哭)【洋葱皮继续噼里啪啦地掉】妈妈:其实你心里不愿意,但是姥姥说了,姥姥的话对你还是很重要的。【深度共情:联接上下文。】孩子:恩(哭)不听姥姥的话,姥姥就不要我了~【接近洋葱核了:害怕被成年人情感抛弃。】妈妈:你不听姥姥的姥姥就不要你了。【倾听:复述事实。】孩子:嗯!妈妈:这对你来说简直太困难了!【深度共情:解码整体感受。】妈妈:你害怕姥姥不爱你了,所以坚持要做姥姥心目中的好孩子。但是你压力还是很大,这让你压力非常大。【深度共情:联接上下文,解码深层感受。同时这段话也是“门把手”,推动对话继续进行。】孩子:恩,老师也说要听话。【门把手果然带出新的洋葱皮。】妈妈:老师也说要听话,你要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倾听:事实+感受】孩子:恩,你们又不在家~ 【新的洋葱核露出来了。】妈妈:恩,爸爸妈妈不经常在家。【倾听:认可事实。】孩子:恩。妈妈:没有办法帮助你。【倾听:认可事实。】(沉默)(孩子哭泣,妈妈静静的陪伴和等待)妈妈:而且我们都不知道你受了这么多的委屈。【门把手】孩子:(大声哭)都怨你们!要不是你带我去这个地方我也不会这样的!【门把手让孩子说出更多心里话。】妈妈:是我们的错。【倾听:认可孩子的感受。】(沉默)(孩子哭泣,妈妈静静的陪伴和等待)孩子:(抽泣)你跟我一块去跟他说行吗?【孩子提出第二个解决方案】妈妈:你想让我一块去跟他说。【倾听:认可孩子的想法。】妈妈:那我在想以后我不在的时候呢?(非常小声地说)【我信息:担心妈妈以后不在场时,孩子该怎么办。】孩子:(大声哭)你怎么又不在呀!你怎么老不在呀!妈妈:你觉得你受欺负跟我老不在是有关系的。【深度共情:解码孩子的深层感受。】孩子:恩!你干嘛老不在呀,你要是在的时候,他们谁敢欺负我呀!你看人家妈,那俩孩子一打架,那妈pia上去就把那孩子打了!你都不帮我!【洋葱核出来了!——孩子经常感到孤独无援,不敢对抗别人的欺负,只能忍气吞声。“妈不在的孩儿就是没靠山,底气不足,气质上就是一股畏缩的受欺负样。”(@乔瓦娜妈妈:你希望妈妈也这样。【倾听:解码孩子的感受。】孩子:嗯。妈妈:让我把他也给打了。【倾听:解码孩子的感受。】孩子:恩!你打了他,他也不敢打我了妈妈:恩,我打了他,他就不打你了。【倾听: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恩,反正是你打的跟我没关系,他以后还会跟我玩。妈妈:你刚才还在说,如果你跟他打了一架,他就不跟你玩了,那你想,如果我去打了他,他还会跟你玩吗?【孩子情绪温度已经降低,此时可以评估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做“顾问”。】孩子:你在的时候,他们就不跟我玩了。妈妈:我在,他怕我,就不跟你玩了。【倾听:解码孩子的想法。】孩子:嗯。妈妈:这是你愿意要的。【试探孩子的想法。】孩子摇头。【孩子不认可。】妈妈:不是。孩子:那怎么办呀!妈妈:你现在真的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不出好办法了。【倾听:解码孩子的感受。】孩子:恩(哭)你是我妈你想。妈妈:让我替你想个办法。【倾听:解码孩子的想法。】孩子:嗯,(哭)快点想呀!妈妈:我得赶紧现在马上想!【倾听:解码孩子的想法。】孩子:恩!快点想呀~!(尖叫)妈妈:我有好多好多办法,但那都是我的方法,我想听听你的办法。【我信息:妈妈给出自己的反馈。】孩子:为什么要听我的呀!你替我决定就好了嘛!以前那么多事都是你决定了,你干嘛让我决定呀!【又是一层洋葱皮。】妈妈:以前的事情都是我决定的。【换挡倾听:解码孩子话语的内容。】孩子:恩。妈妈:你光听话就行了。【换挡倾听:解码孩子话语的感受。】孩子:对呀。【孩子每一次认可妈妈的解码,都能大幅降低情绪温度。】妈妈:但是我上了一门课,叫“PET父母效能训练”,学习了新的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从现在开始改变一下,用一种新的方法,以前都是让你听我的,也不见得都是对的,你的意见也很重要。【我信息。父母在实施新的沟通方法时,也许会遇到孩子的狐疑和抵触,可以这样真诚地表白。】孩子:我不要改!妈妈:你不想改。【有新情况,开放式反馈。】孩子:恩。妈妈:以前那个样子让你很舒服。【试探孩子的感受。】孩子摇头。妈妈:也不是...以前那个样子也不舒服。但是新的模式的话,你又有点担心,因为改了以后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深度共情:解码孩子话语背后的感受。】孩子:谁知道你到底是不是还想那啥我呀~万一你就是...那个叫什么来着?妈妈:PET父母效能训练。孩子:你那个什么什么训练,以前你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了,现在你变着法告诉我怎么做,我要听不出来呢?【孩子放松地剥落自己的洋葱皮。】妈妈:哦,你觉得我改变就是我变着法的在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你担心这种方法可能也没效果。【深度共情:解码孩子话语背后的感受。】孩子:恩!妈妈:那我们只能试一下了~ 【妈妈提出意见。】孩子:(哭)干嘛要试呀!你告诉我怎么决定就好了嘛!你告诉我上哪个幼儿园,你告诉我穿什么衣服,你告诉我把东西分给谁,不就好了嘛!妈妈:你更喜欢这样的方式。【倾听:解码孩子话语背后的感受。】孩子:我不挨骂,我不挨说。【洋葱核又快露出来了。】妈妈:你听我的话就不挨骂不挨说了。【倾听:认可孩子的感受。】孩子:嗯。妈妈:不听话就会挨骂挨说。【倾听:解码孩子的洋葱皮。】孩子:恩,万一我想的和你想的不一样呢!妈妈:万一咱俩想的不一样。【倾听】妈妈:这是你担心的。【倾听/门把手】孩子:嗯。妈妈:万一咱俩想的不一样,你有你的想法,但是你又不敢坚持,你怕挨骂、挨说。【深度共情:联接上下文。】孩子:恩!你根本就不让我坚持嘛!【洋葱皮掉下来】妈妈:恩,我不让你坚持。孩子:恩,你不要我了怎么办?【洋葱核!——仍然是害怕被成年人抛弃。】妈妈:你还担心如果你坚持你的想法我会不爱你。【深度共情:解码孩子的深层感受/洋葱核。】孩子:恩。妈妈:你有很多担心。【倾听:解码孩子的感受。】孩子:恩。妈妈:以前从来没和我说过。【门把手】孩子:你让我说吗?【门把手又揭露一层洋葱皮】妈妈:我以前那个沟通方式不好,你也不敢说。【倾听:认可事实+感受】孩子:恩。(沉默)我说了你脸上不会不高兴,但是你心里会很不高兴。【洋葱皮继续掉。】妈妈:你都感觉到了。【倾听】孩子:恩。妈妈:所以我希望改变,我不希望你心里有这样的压力。【我信息】孩子:你在说真的?妈妈:恩哼。孩子:你真的要听我的?妈妈:恩,真的是要尝试你提出来的建议,你的意见很重要!【我信息】孩子:那以后不去那个地儿了换个地儿吧。妈妈:恩,这是你的解决方案。【认可孩子的想法】孩子:嗯。妈妈:可以,我们可以试一下。孩子:那他们再揪我头发了,你。。。。你别跟我说不疼了行吗?妈妈:恩,肯定疼的呀(我以前还说过不疼啊,什么恶婆子妈)!【认可孩子的提议。】孩子:嗯。妈妈:不说了,肯定不说了。孩子:那我打他你也不说我?妈妈:不说。孩子:真的呀?妈妈:嗯。孩子:恩,那他们要是再揪我,要是他们和我一样大,我就打他。(沉默)他要是比我小,三岁的,我躲着他点吧!【孩子的解决方案。】妈妈:ok~我们可以试一试你的方法,然后看一下会发生什么事,如果再有问题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再想办法,行吗?【认可孩子的解决方案,试行,以后评估实施后果。】孩子:行!那你看手机去吧,那我自己玩去了。【孩子完全脱离问题区!】妈妈:OK。案例展示结束后,我总结说,孩子在社交场合一味地忍让,一般是有“洋葱核”的,念妈代入时剥出来的深层原因是:家里大人要求过高、父母不在场,孩子感觉孤独无助,害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要求、继而导致成年人不爱自己;害怕被抛弃(尤其情感抛弃),是孩子从几个侧面剥落出来的洋葱核。进一步说,原案孩子不敢抗议其他孩子的欺凌,是因为害怕自己反抗后,对方就不跟自己玩儿了,这是把家里的互动模式投射到了家外的社交场合。如果家里成年人不允许孩子表达不同意见、不听话就用情感抛弃来威胁要挟控制孩子,那么孩子在外边也会觉得不能和他人产生矛盾,一旦有矛盾,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原案爸爸说,孩子一直和家人一起生活,但是的确对孩子的社交要求很高,要求孩子谦让。从这位爸爸在案例展示中的表现也能看出,他在关键时刻不能倾听孩子、认可孩子,孩子的委屈无处诉说,给了孩子深深的无助感。(念妈事后说,她本来想直接说父母要求她做好孩子,但顾及原案爸爸的感受,就编了“姥姥”这个形象。但她的确像是孩子“附体”一般,剥出了真实的洋葱核。)有观众提问:难道我应该认可孩子“打回去”这种解决方案吗?我的解释:根据孩子以前表现出来的个性,我很怀疑他真能打回去。而且这场谈话的重点不在于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让孩子感觉妈妈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感受、认可并接纳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消除了他一向以来的担忧,不那么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了,也不那么害怕挨欺负了,同时也发现可以自己想办法。如果这个办法行不通,还可以想其他办法。这个案例的最大功效在于——打破了以前的惯性思维以及行为模式,当孩子被“看见”时,就卸下了内心包袱,增长了内心力量,获得了信心和勇气。今后到底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又及:这篇博文凝聚了“小巫艺术养育课程”讲师班学员的劳动。念妈把录音整理成文字,我进行点评,初稿发给学员审阅,大家就点评提出疑问,我进行修改。乔瓦娜还写来了一篇读后感,附在此处,希望对大家的理解有所帮助。【乔瓦娜评述】这段精彩的对话堪称是一次PET“大满贯”,包含了积极倾听、我信息、换档、第三法、顾问、门把手、深度共情等几乎所有父母效能训练中涉及到的沟通技巧。孩子的情绪几起几落,妈妈的倾听亦步亦趋,整个对话经历起承转合、有始有终。从未强行转移、没有丝毫评判、无需任何引导、绝不试图控制。孩子对妈妈的信任慢慢增多,倾诉步步深入,“洋葱”层层剥落,勇气渐渐升起,最终说出了心里话,并自己找到了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跟着念妈代入的这个孩子,我很快走进了她的内心。仿佛是我自己在与妈妈沟通当下的困境。妈妈话中的几次深度共情,暖人肺腑直入心窝,读来令人泫然泪下。妈妈:“你害怕姥姥不爱你了,所以坚持要做姥姥心目中的好孩子。但是你压力还是很大。这让你压力非常大。”——每个孩子都是仰仗成年人在生活,他们会本能地去迎合别人的期待。这对于小小的身躯和心灵来讲是怎样的负累?“妈妈”此处的反馈,说出了孩子语言能力尚且表达不出来的内心感受。妈妈:“而且我们都不知道你受了这么多的委屈。”——“被看到”,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多么重要!一个承担着压力的孩子,即使得不到父母的帮助,也希望自己的委屈能被父母知道,那样他便不是孤独的。案中孩子这种受了委屈又没有人知道,既难过又孤独的感受,被小巫所代入的妈妈敏锐地体察和照顾了!妈妈:“你觉得你受欺负跟我老不在是有关系的。”——多么真实的反馈,多么勇敢的表达!孩子一句“你怎么老不在啊?”问出了多少委屈和孤独,期待与失落?如果换作同样身为妈妈的我,我敢去承认这一点,并且勇于承受那份内疚吗?……这样的对话多了,读完我才恍然觉得:这个“妈妈”明明一直在身边,却又好像不在。你只看到她对孩子的体察、接纳、理解、照顾,却看不到她自己的观点、情感、冲动甚至创伤。这个妈妈,对姥姥的威胁没有评判,对孩子的抱怨没有辩解,对最后的方案没有期待。是什么让这个孩子从一开始的妥协和退让变得有足够智慧去给出方案并决定勇敢尝试?正是妈妈在沟通中的这份“无我”,以及“无我”后面那“坚定的自我”。当我们不再从孩子身上找自我,才能放下自己,把脚穿进孩子的鞋里,走在孩子后面,陪伴着他一步一步走向独立的自己。【全文完,多谢您的耐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