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庙号祖、宗、帝是怎么来的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12-3-9 0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3-9 0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景帝刘恒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刘衎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3-9 0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3-9 0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家的各种称号: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和有爵位的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据记载西周有谥号,秦始皇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除秦外其他朝代的帝王和有爵位的大臣、贵族都有谥号:君王一般是帝、王,如当然也有公、侯;大臣和一般是公、侯、伯、子、男;贵族一般是王、公、侯、伯、子、男。分类大致为四类:属于赞扬的,一般是前期和中兴帝王,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明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等;属于贬义的,一般是后期君王,有炀、厉、夷、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好杀善戮曰厉”、“迫害外族曰夷”等;属于无为的,一般是中期帝王,有平、献、顺、恭、静、宣、和、隐、元等,“庸碌不治曰平”、“大权外落曰献”、“安于现状曰顺”等;属于同情的,一般是末期帝王,有哀、怀、愍、悼、思等,如“恭仁短折曰哀”等。谥号不独立使用,或与庙号结合,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谥号按理应该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但在实际上,出于统治者的需要选用的谥号,往往与事实不符,甚至是完全虚伪的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的“贞定”、“周威烈王”的“威烈”等。后世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也有两个字的,如“齐武成帝(南北朝)”的武成。朝代更替和宫廷政变时,前朝没死而没封王封侯(后朝封的不算)的帝王没谥号,成年的一般用后主,未成年的一般用幼主或用帝加其名,如“蜀后主(三国)”、“唐后主(五代十国)”、“齐幼主(南北朝)”、“宋帝昺”,清末代黄帝宣统例外;前朝没死又有封王封侯的帝王就用封号做谥号,如“吴乌程侯(三国)”、“魏高贵乡公(三国)”、“晋海西公”。二、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汉代以后,其标识首先是“祖”或“宗”字。一般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但元开始有重大作为或变革的皇帝也称“祖”,如“元世祖(统一中国)”、“明成祖(迁都北京)”、“清世祖(入关灭明)”、“清圣祖(统一中国)”等。“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三国)”、“晋武帝”等,所以有些昏庸无道的皇帝庙号和谥号没有分开。三、徽号对皇后死后的称号,一般用“孝”、“简”、“慈”等,如“清慈禧皇后”,一般皇后的徽号要被后世皇帝累加,慈禧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仁献崇熙显”。四、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称号即尊号。这个就很长了,如康熙的尊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五、全称皇帝的全称即国号、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全称为“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教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皇后的全称即国号、徽号、封号、她丈夫谥号的合称。如孝庄皇后全称为“清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她的徽号累加成“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其中“孝”为徽号,“庄”为封号,“文”为她丈夫皇太极谥号。六、年号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会改元。也有用四个字年号,如“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帝位和清太宗改国号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以年号来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如“永乐帝”、“乾隆帝”。七、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号叫陵号,始于西汉,如长陵、阳陵、杜陵、霸陵。元朝皇帝没有皇陵。以上称号除了年号外都是皇帝皇后死后才有的,所以在皇帝皇后在生时是不会有的。现在的小说电视电影经常犯这方面的常识错误,如《少年包青天3》在47集庞统说“宋仁宗无道……”;《孝庄秘史》里孝庄自己说“我孝庄……”;还有许多有关慈禧的,说慈禧这、慈禧那。等等。宋仁宗在当时的称号应该用皇上、陛下、万岁;孝庄在当时的称号,天聪朝和崇德朝为庄妃,顺治朝为皇太后,康熙朝为太皇太后;慈禧在咸丰朝为懿贵妃,同治朝为西太后,光绪朝为皇太后。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3-9 0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的庙号祖、宗、帝是怎么来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3-9 0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商随五帝称帝,周朝认为自己远不及五帝的功德,降为王;宗本是有功德的帝王的庙号,比如在商朝就有太宗(太甲,伊尹辅政),商中宗(太戊),商高宗(武丁),到了唐朝的时候皇帝开始都成为宗;祖就很好理解了,就是鼻祖了,都是一些对王朝的建立或者奠定基础起到不可磨灭作用的皇帝才会有这样的庙号,一般是开国皇帝,但是康熙因为对清朝在关内站稳脚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也就叫祖了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景帝刘恒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刘衎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中国历代皇帝庙号列表太祖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吴大帝孙权晋文帝司马昭后赵武帝石虎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北燕文成帝冯跋前秦惠武帝苻洪后秦武昭帝姚苌后凉懿武帝吕光夏桓帝刘卫辰楚太祖桓温刘宋文帝刘义隆南齐高帝萧道成萧梁太祖萧顺之陈太祖陈文赞北魏太祖拓跋郁律北周文帝宇文泰隋武元帝杨忠唐太祖李虎后唐太祖李克用武周太祖武士彟后梁太祖朱温后周太祖郭威吴太祖杨行密齐太祖徐温闽太祖王审知南汉太祖刘安仁宋太祖赵匡胤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西夏太祖李继迁大理太祖段思平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夏太祖明玉珍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高祖魏文帝曹丕晋宣帝司马懿前赵光文帝刘渊后赵明帝石勒前燕武宣帝慕容廆前秦明帝苻健后秦文桓帝姚兴刘宋武帝刘裕萧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北魏孝文帝元宏北齐神武帝高欢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吴高祖杨隆演前蜀高祖王建后蜀高祖孟知祥南汉高祖刘(上龙下天)世祖汉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前秦昭宣帝苻坚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刘宋孝武帝刘骏南齐武帝萧赜萧梁元帝萧绎陈文帝陈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齐武成帝高湛隋炀帝杨广唐世祖李昺金世祖完颜劾里钵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烈祖魏明帝曹叡前燕景昭帝慕容俊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后唐烈祖李琰南唐先主徐知诰武周烈祖武俭后梁烈祖朱诚元烈祖孛儿只斤也速该始祖吴武烈帝孙坚成汉景帝李特后秦景元帝姚弋仲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武周始祖姬昌金始祖完颜函普显祖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文宣帝高洋武周显祖武华后汉显祖刘琠清显祖爱新觉罗塔克世肃祖北魏文穆帝元勰武周肃祖武克己后梁肃祖朱黯后晋肃祖石彬辽肃祖耶律耨里思德祖唐德祖李天赐后唐德祖朱邪执宜辽德祖耶律萨剌德明德祖朱四九献祖唐献祖李熙后唐献祖李国昌后晋献祖石绍雍金献祖完颜绥可德祖后唐德祖李霓后汉德祖刘昂辽德祖耶律撒剌的明德祖朱百六圣祖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睿祖武周睿祖姬武后晋睿祖石昱翼祖后汉翼祖刘僎北宋翼祖赵敬僖祖后周僖祖郭谌北宋僖祖赵朓义祖南唐义祖徐温后周义祖郭蕴景祖金景祖完颜乌古乃清景祖爱新觉罗觉昌安严祖武周严祖武居常敬祖后梁敬祖朱茂琳宪祖后梁宪祖朱信惠祖后唐惠祖李聿毅祖后唐毅祖李教靖祖后晋靖祖石璟文祖后汉文祖刘湍信祖后周信祖郭璟庆祖后周庆祖郭简代祖南汉代祖刘谦顺祖北宋顺祖赵珽宣祖北宋宣祖赵弘殷玄祖辽玄祖耶律匀德实昭祖金昭祖完颜石鲁熙祖明熙祖朱初一仁祖明仁祖朱世珍成祖明成祖朱棣肇祖清肇祖爱新觉罗孟特穆兴祖清爱新觉罗福满太宗汉文帝刘恒晋简文帝司马昱成汉武帝李雄后赵孝帝石寇觅前秦高帝苻登刘宋明帝刘彧南梁简文帝萧纲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辽太宗耶律德光金太宗完颜吴乞买西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明成祖朱棣(尝为“太宗”)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世宗汉武帝刘彻晋景帝司马师后赵世宗石周曷朱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西梁明帝萧岿北魏宣武帝元恪北齐文襄帝高澄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成帝杨昭后周世宗柴荣辽世宗耶律阮金世宗完颜雍明世宗朱厚熜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高宗汉元帝刘奭南齐明帝萧鸾萧梁昭明太子萧统陈宣帝陈顼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中宗汉宣帝刘询晋元帝司马睿成汉昭文帝李寿后燕昭武帝慕容盛西梁宣帝萧詧唐中宗李显南汉中宗刘晟大理中宗段正淳肃宗汉章帝刘炟晋明帝司马绍北魏孝明帝元诩北齐孝昭帝高演唐肃宗李亨金肃宗完颜颇剌淑穆宗汉和帝刘肇唐穆宗李恒辽穆宗耶律璟金穆宗完颜盈歌明穆宗朱载垕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宣宗唐宣宗李忱北辽宣宗耶律淳金宣宗完颜珣大理宣宗段智兴明宣宗朱瞻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仁宗宋仁宗赵祯西辽仁宗耶律夷列西夏仁宗李仁孝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烈宗晋孝武帝司马曜前赵昭武帝刘聪后燕惠愍帝慕容宝吴烈宗杨渥越烈宗刘隐惠宗南唐惠宗李志闽惠宗王鏻西夏惠宗李秉常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明惠宗朱允炆显宗汉明帝刘庄晋成帝司马衍金显宗完颜允恭元显宗孛儿只斤甘麻剌睿宗唐睿宗李旦金幽王完颜宗尧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明睿宗(兴献王,明世宗朱厚熜之父)朱祐杬德宗唐德宗李适西辽德宗耶律大石金辽王完颜宗干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宪宗唐宪宗李纯大理宪宗段正严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明宪宗朱见深景宗闽景宗王曦辽景宗耶律贤西夏景宗李元昊大理景宗段正兴神宗宋神宗赵顼西夏神宗李遵顼大理神宗段智祥明神宗朱翊钧敬宗汉顺帝刘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唐敬宗李湛孝宗晋穆帝司马聃宋孝宗赵眘明孝宗朱祐樘顺宗唐顺宗李诵辽顺宗耶律浚元顺宗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文宗唐文宗李昂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武宗唐武宗李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明武宗朱厚燳成宗南唐成宗李超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清成宗爱新觉罗多尔衮英宗宋英宗赵曙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明英宗朱祁镇兴宗辽兴宗耶律宗真大理兴宗段思廉明兴宗(懿文太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标元宗汉平帝刘衎南唐中主李璟恭宗汉安帝刘祜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义宗唐孝敬皇帝李宏辽义宗耶律倍代宗唐代宗李豫明代宗朱祁钰昭宗唐昭宗李晔南明昭宗朱由榔明宗后唐明宗李嗣源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王束)康宗闽康宗王昶金康宗完颜乌雅束定宗南唐定宗李恪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徽宗宋徽宗赵佶金徽宗完颜宗峻光宗宋光宗赵惇明光宗朱常洛宁宗宋宁宗赵扩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毅宗西夏毅宗李谅祚统宗汉成帝刘骜威宗汉桓帝刘志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懿宗唐懿宗李漼僖宗唐僖宗李儇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庆宗南唐庆宗李荣真宗宋真宗赵恒哲宗宋哲宗赵煦钦宗宋钦宗赵桓理宗宋理宗赵昀度宗宋度宗赵禥端宗宋端宗赵昰圣宗辽圣宗耶律隆绪道宗辽道宗耶律洪基熙宗金熙宗完颜亶章宗金章宗完颜璟哀宗金哀宗完颜守绪崇宗西夏崇宗李乾顺桓宗西夏桓宗李纯祐襄宗西夏襄宗李安全献宗西夏献宗李德旺裕宗元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益宗北元后主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熹宗明熹宗朱由校思宗明思宗朱由检安宗南明安宗(福王)朱由崧绍宗南明绍宗(唐王)朱聿键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越南李朝、越南陈朝、后黎朝、莫朝、阮朝帝王也有庙号。但是日本没有采用庙号制度。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2-3-9 03: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太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始自西元前140年,这一年是汉武帝建元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而南梁武帝萧衍亦使用过三字的年号。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1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弑当年,唐高祖李渊强加的。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