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色”是什么色?(一)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01: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文,奉命之作,杂志约稿,刊于《中华遗产》杂志2012年12月“中国最美颜色”专辑。专辑主旨如其名,千百年来中国人以独具的匠心,把衣料、瓷器、笔墨等等玩意儿渲染出别有滋味的颜色,我这篇是讲妆容的颜色,也可以叫“美色”,此“色”与彼“色”相互关联,“色”这东西颇值玩味。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就是花里胡哨的眉色)南北朝时,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回家恢复女儿妆束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黄是什么?如果说贴花黄是木兰姑娘给自己涂抹两道黄色的眉,可以想像吗?
笑谈而已。木兰贴的花黄又称额黄,一般说来,是指用黄粉或黄纸、金箔贴画在额角鬓旁妆成花朵、圆点或星星状。不过,与木兰同时代的女子真有将黄妆施于眉的风尚,在妆容眉史上别开新页,这一页在北周时最为亮丽。有学者认为,大约是因佛教传入后受金妆佛像的影响,从汉时起就有人用雄黄、石黄等矿物或松花粉一类的植物粉末制成黄粉涂于额角,至南北朝时,干脆以黄粉饰眉。史载,北周静帝“令宫人黄眉墨妆”,宫中颜色引领时尚潮流,符合逻辑。还有学者提出,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汉皇迎春辞》一诗中有云“豹尾竿前赵飞燕,柳风吹尽眉间黄”,便是描绘女子面庞上似鹅黄柳叶般的黄眉,娇嫩如春色的画面。黄色的眉妆定格在此,蛮有诗情画意。
竟还有红眉。有人发现传为东晋顾恺之作的《列女仁智图》中便有染红眉的女子。南北朝时一首《咏照镜诗》亦云:“聊为出茧眉,试染夭桃色。”如此艳丽的眉色,如今恐怕只有在彰显彩妆个性的T台上方可一见。
古代中国女子化妆时在眉上颇下功夫,画眉乃是面部妆容的重点。唐代女诗人刘媛诗曰“学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唐时女子但凭画出两道漂亮的眉便可显容貌出众,便是佐证。不知是因为东方女子没有西方人那样深凹的眼窝、鲜明的眼盖,还是因为中国古时女子惯于含住内心情感,不以主动闪烁眼眸之光华为美,她们几乎从不在眼睛周围做文章——在传统观念中,中国女性面庞上最性感的部位,不是嘴唇,不是双眼,而是眉。
想当年牵挽龙舟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是因为擅画长蛾眉,被风流皇帝隋炀帝看中,收入宫中,被封为崆峒夫人。从波斯国进口、每颗值十金的螺子黛,隋炀帝是日日不断地赐予绛仙,只为美人可用它画得一双美眉。据说隋炀帝倚帘视绛仙,移时不去,边看边对随从说:“古人云‘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眉的美好至此可称达到极致,是故吴绛仙成为历代推崇的画眉圣手,“螺黛”也成为眉的美称。
螺子黛的确在隋唐时期风行一时。有学者认为,这螺子黛是以靛青、石灰水等原料人工合成的。美国汉学家谢弗则根据其名称猜测,其中可能添加了从骨螺贝中提取的“提尔紫红”,这种紫色素在紫外光下可以转化成靛蓝。《本草纲目》将螺子黛称作“青黛”,又名靛花,乃从波斯国来;外国蓝靛花若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如此说来,隋唐美女竟是风行靛青色美眉?
五代十国时的《花间集》就收录了不少诸如“眉翠秋山远”、“远山眉黛绿”之类的诗句,唐人万楚更有诗云“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若按字面意思来看,当时女子的眉色还真是比较夸张。学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不一。一说是时人深受西域妆容风俗之影响,眉色确是如此;另有说法认为,画眉墨古称“青黛”,这青字在古时是一种元色,包括蓝、苍、绿、翠等深浅不同的色度,而非指单纯某色。中国服饰文化史学者高春明则认为,古诗中形容眉色的翠、绿非指具体颜色,而是指其浓色鲜明,堪比鲜艳的花草。
当然,不论是黄色、红色还是青草色,都只能算是眉色的特例,千百年来,中国女子用得最多的眉色仍是黑色,最为传统的画眉工具乃是石黛。“黛”,是个颇富诗意的字眼。《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黛作黱,画眉也”。史载,黛是一种矿石,即石墨。汉时称其为石黛,也称画眉石,它还有个名字叫作“墨丹”,即黑色的颜料。在人工合成的烟墨发明之前,男子用这天然石墨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这石黛用时须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加水调和,然后用笔涂于眉上——不妨作一联想:有墨有砚,男子可于纸上挥洒字画,女子则于面庞涂抹美眉,孰更美?也难怪中国女子画眉有一经典样式就叫“远山眉”……
据说唐代美人们在画黑色的蛾眉时,往往会做出淡灰色的晕影。浅灰色也好,苍青色也罢,融入黑色为主色调的眉黛,总是令美女的眉色浓妆淡抹总相宜吧。
今天我们把美女戏称为“美眉”,倒真是与千年前的妆容时尚巧合了。只是眉不再是妆容重点,眉色不再为人所看重,不再因“夺得萱草色”而进入文人用心描画的视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