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小野方支付救助金事件:为何人们会认为“家长不地道”?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0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媒体报道,9月16日,“办公室小野”方面到山东枣庄,看望模仿视频出事故的两个家庭。“小野哥哥”说,不管谁对谁错,希望给大家警示,增强安全教育的意识。双方同意不再考虑责任划分问题,只谈如何善后。“两家”分别和“小野”方面达成协议,一次性给予“救助金”。

就事论事,这应该算得上,“自媒体”对于事故善后处理的典范。无论如何,作为孩子是无辜的,就责任而言,“家长的责任是直接的”,“小野的责任是间接的”。这应该在舆论上早已形成共识。所以,出现“小野哥哥”善后逻辑,也就显得不那么怪诞。

事实上,对于民间的善后,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回到赔偿的问题。尤其,对于经济条件普通的家庭,“对错”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拿到“补偿金”,给受伤的孩子进行医治。于此,对于“办公室小野”方的善后意见,想必两家人,都会接受的。因为,这样的事情,要是拿到法庭上处理,不见得两家人能拿到更多“补偿金”。

所以,事情发展到“办公室小野”方支付救助金的地步时,也将整个事件推向舆论高潮。并且,在可见的舆论范畴内,人们对“两家人”并不友好。因为,按照“道德审判”的尺度,孩子的父母才是首要责任的承担者。可是,现实的困境是,孩子的父母却站在“维权的山顶”上,进行不断的呼喊。

于此,整个事件的局面,基本上就被定性。是的,“办公室小野”是有间接的责任的。但是,当一个“间接责任者”,向一个“直接责任者”进行“救助金”的补偿时,总觉得有些尴尬。当然,从法理层面上讲,好像也能讲通。但是,这终将会让“维权环境”变得更加艰涩。

因此,当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家长不地道”的言论袭来时,就说明人们对于“直接责任者”的维权行为,并不买账。并且,也反映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巨婴式维权”的愤怒和反感。而“办公室小野”的善后逻辑,也准确的投射出当下扭曲的“维权环境”。

说到底,被道德意识绑架的“法理维权”,很容易演变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本质上,还是基于“谁是伤者”,谁就是“强者”的逻辑。这一点,在很多事故善后中,都有体现。就是,作为“间接责任的一方”,无论如何,也要进行一定的补偿。

这导致,很多“维权者”在维权过程中,“不讲道理,讲伤势”。所以,也就让边缘性的责任,变得更为草木皆兵。并且,也让社会氛围,变得越来越冷漠。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温情”,很容易被异化成“反咬”,由此,导致,冷眼旁观才是最合理的一种态度。

所以,经常媒体报道出,“摔倒的老人”无人敢扶,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为,很多家属不问是非的“讹诈”,已经发生过很多次。所以,作为“温情”本身,其实也是难以释放的。因为,有太多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共识和秩序的存在。

因此,回到“办公室小野”方支付救助金的事件中,人们就会觉得“家长不地道”,但这种“巨婴式的维权意识”却根深蒂固。在民间,人们叫“讹诈逻辑”,就是“自己的责任”想尽一切办法,要让接近事件的“他者”去负责。并且,所讲的不是道理,而是道德绑架。

尤其对于一些知名度高的“间接责任者”,很容易“被碰瓷”。毕竟,在舆论的底色中,人们热衷维护所谓“弱者”的利益。所以,舆论光环之下,“弱者”就成为“强者”。于此,作为孩子的父母,才会持续的维权,踩在舆论的风火轮,进行“死磕”。

当然,结局大家都能预料到,作为“间接责任者”,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无论是“办公室小野”,还是“格子间小野”,总是难以幸免。毕竟,在“不地道”和“地道”之间,还没有绝对的法理在评判,而作为市井中,最核心的尺度是“他(她)们穷,给点救助应该的”。

回到法理的尺度上,“办公室小野”方支付“救助金”,似乎能说得过去。但是,本质上“办公室小野”的善后逻辑里,还是以“息讼”为路径进行的。说到底,就是“对错掰扯半天”,影响肯定不好。不如坐下来“谈一谈”干货,彼此消除影响,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因为,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救助金”和“赔偿金”不是一回事儿。但是,对于当事的两家人来讲,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金额数目”。但是,回到事件本身,“救助金”属于人道主义关怀,而赔偿金才是责任划分后应该承担的部分。

于此,作为当事的两家人,终归还是落到“不地道”的困境之中。因为,逼着人家搞“救助”,这本身就不道德。所以,就算自己的孩子受伤很重,依旧得不到人们的同情。毕竟,绝大多数人,对于基本的道德逻辑,还不至于糊涂到不分是非。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