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捧杀”中国的自动驾驶?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02: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一篇《别了司机!刚刚深圳打响第一枪!》的文章广泛流传于各大自媒体平台以及朋友圈。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都在惊奇前段时间还只存在于“纸上谈兵”的自动驾驶,这么快就实现了?更有不少司机师傅面临“下岗”的风险,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车市进言为你揭晓。

12 月 2日,国内第一辆自动驾驶公交车在深圳福田保税区上路。这次“上路”的公交车是“阿尔法巴”。该车由深圳巴士集团、深圳福田区政府、安凯客车、东风襄旅、速腾聚创、中兴通讯、南方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联合打造,可以实现无人驾驶状态下的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符合公交试运行的要求。但是随后就有一篇名为《别了司机!刚刚深圳打响第一枪!》的文章发布在自媒体上,该篇文章短短时间阅读量就破十万,更有国内一线大学教授转发。文中写道,这是全球首次在开发道路上行驶,并且驾驶位上没有司机,更是调侃公交司机已经失业。
然而,事情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这次只是一次试运行,上路的一共只有两辆公交车,以 10 至 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在福田保税园区内,试运行公交线路被命名为“福保线”,沿途行驶金葵路-市花路-香樟道-红花路-金葵道,在这条环线中,共有3 个停靠站,但全程其实只有大约 1.2公里,且目前这条线路只是处于“数据采集试运行阶段”,只对一些专业人士和受邀市民开放。

并且,文中“没有驾驶员”的说法更是天方夜谭。据悉,虽然该公交采用了自动驾驶系统,但是在低速、短途、特定的环境下运行,并且需要司机的监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司机会踩下刹车,退出自动驾驶,全面接管汽车的操控,全程还配备了工程师在一旁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该系统能够降低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但并不能替代司机,所以并不会出现“司机失业”的情况。
这种在特定情况下实现的自动驾驶只能算是自动驾驶的L3阶段,(车市进言曾撰文《当你被自动驾驶的汽车撞了该怎么办?》,在该篇文章中阐述了何为自动驾驶的L3阶段)并且,该公交车采用工控机来承载这套自动驾驶系统,工控机即工业控制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强大,是目前各高校、企业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的首先样机,但只要还在使用工控机就面临无法量产的情况,因为工控机需要一个平稳的工作环境,如果使用在汽车上,当工控机对磁盘或硬盘进行读写时,受到车辆的颠簸可能会导致驱动器或硬盘损坏,而且车辆时常会在户外面临高温暴晒,工控机显然也是无法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

《别了》一文中还猜想“2018年深圳主要线路将全面实现公交无人驾驶化”,先不说这已经是2017年的年末,马上就进入2018年的时间问题,单是法律法规都无法得到解决。据了解,2011年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暂未对无人驾驶作出明确规定,毕竟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无人车,即便是将修改《交通法》提上日程,其关于“无人驾驶事故责任判断”的争议也一时半会得不到妥善处理。
国内研发需要肯定但请不要“捧杀”
目前没有人敢说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国外如谷歌研究自动驾驶十年来,累积虚拟总里程数达到40 亿公里,真实公路上也行驶了超过 400万公里,也仅仅停留在L4级别的技术和理论层面,离落地还尚有一段距离。国内如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只是计划2018年试量产无人驾驶汽车,并且也只是微循环车。类似“别了”这类文章却不顾科学事实,只顾蹭热点,过分渲染夸张国内的自动驾驶,无疑是让人不耻的。

“阿尔法巴”的确是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一个小小的里程碑,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别了”这类的文章看似在制造热点,实际上却是在对国内的自动驾驶事业进行“捧杀”,夸张点说,就像曾经的“巴铁骗局”一样,去年“巴铁骗局”的成功,除了民众对该类技术的不了解外,一些不良媒体的夸张炒作与无脑追捧才是让“巴铁骗局”真正成功的原因。
自动驾驶事关安全,开发进展容不得吹嘘,而技术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的从业者们也在夜以继日的对技术进行完善,类似“别了”这类的文章无疑会激发人们急躁冒进和好大喜功的心理情绪,这对于技术开发来说是不利的,并且极易引发投资人和股民的倾力投资,出现“无人驾驶泡沫”,最后导致人们对自动驾驶的不信任,阻碍技术的发展。
总结:自动驾驶是未来的趋势,但近几年不会真正实现,目前还不会“别了,司机”,但你可以别了一些不顾科学事实,疯狂鼓吹造势的无良媒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