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21-1-8 02: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古以来人们对为人处世的评价标准就一直十分繁富,老子、孔子大半是从道德和仁、义、礼、智、信角度而言的,而所流传的众多家书和家训也都有不同的标准,其大多是紧紧围绕封建礼教来论证,精华与糟粕都有存在。然而让我相当感兴趣的一句话来自《资治通鉴》,这句话就是: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从《论语》所示的文献来看,孔子其实一直就对刚柔的恰当结合比较关注。据载,孔子为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就是温和而严肃,威严又不凶猛,庄重又安详。这是孔子做人的标准,很显然,他在力求一种刚和柔之间的恰当平衡。在对国家政事的主张中,孔子侧重于“柔”。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用政策来管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只能暂时免于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自己能改正错误。可见从个人为人到治理国家,孔子一直致力于一种平衡状态的出现,尽管对国家礼教强调多了些,认为用此治理会更优越,但也并没有完全否定刑罚的作用。此点经过汉代董仲舒的发挥,形成了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法制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有意思的是,而被孔子看得很高的老子却也一直强调为人处世的“柔”的作用,而且对之陈述颇多,对刚则不甚推崇。
  
  
  
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一次孔子拜见老聃,老聃已经显得老背聋浑,他张开嘴,指了指自己的所剩不多的牙齿,又指了指自己的舌头,什么话也没说。孔子于是谦恭退出。弟子们很不解,孔子却说老聃已经告诉了他一个道理:牙齿虽然坚硬,但是却很早脱落了;舌头很柔软,但却一直完好无缺。这个是孔子推论来的老聃的意思,人们并不知这个推论是否正确,但是只要看一看老聃的著作,就会发现这其实也正切合老聃的思想。
  
  
  
首先,老聃说“我恒有三葆,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中的“慈”,就是“慈柔”的意思。可见贯穿于老聃三大处世的理论原则之一就是柔,以柔来离身,以柔来克刚。此外,《道德经》其他地方对柔也多有论述。在第四十三章中,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入于无间。”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在第七十八章中,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埂信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意思是,人活者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躯体最终伸直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韧脆弱的,它死后就变得干硬枯萎了。因此用兵逞强就不会取胜,树木长到强壮就会被砍伐。凡是强大的就处于下降的地位,凡是柔弱微细的反而处于上升的地位。在第八十章中,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意思是,普天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它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得了的呀。水之柔所以能够胜过刚,柔之所以能够胜过强,普天下没有哪个不知道,但没有哪个能照此实行。
  
  
  
老聃把关于柔的论述放在了《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最后几章,可见他对柔的推崇。其实从孔子到老聃的“柔”的思想,与塑造后来中国人的内敛、内向型性格阴柔的性格不无关联。中国人与西方人一个重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方人喜欢以付诸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中国人总是倾向于通过无休止的自我深刻反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人最喜欢用的就是阴谋秘计,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从《史记》到《清史稿》,处处闪耀者阴谋秘计的火花。柔性塑造了中国人,却也使很多人为此而栽倒。因为奉行这个原则的人大多深思熟虑,为人不果断,犹豫不决,最终会坐失良机。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为了显示阴柔治国,总是强调道德的作用,以道德的软性感化作用来达到改变别人思想,进而控制人们行为的目的。西周时期最初提出“以得配天,德主刑辅”,强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其目的是为了为自己推翻夏朝“家天下”的行为而寻找理论根据。因为西周毕竟是在没有所谓的“天命”授权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怎样来摆脱篡逆的形象就至关重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统治者发明了道德,说老天对人间并没有亲疏,只把统治权力赋予那些有道德的人。此后这些观念不但理论上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撑,而且很多的文人都是真心相信这一理论并且对之身体力行的。然而道德的虚伪性是显而易见的,根本上说,无论道德或者刑法都是维护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工具而已。篡权之心昭然天下的司马昭以及被人山呼道德高尚的王莽,都深谙此道。真正在道德成为通向大位的障碍时,他们也是不惜撕下温情的面纱,用最野蛮的屠杀方式来铲除异己的。
  
  
  
由于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的往往是一些深受道德理论影响的弱质文人,所谓“文人提笔按天下”,所以在文化性格方面柔一直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从屈原跳江到苏轼豪歌,本质并无区别,不是苏轼就足以豪情到一改文人性格,而是他仅仅多了几跟古人的豪情筋而已。宋代多数的诗词都充满了女性化的柔靡气息,一派怨妇景象,充分显示了文化上的颓废与滑坡。而古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几个以死相谏的文人,其性格与其说是刚,还不如说是愚。所谓性格上的阳刚,主要就体现在在面临危机时候的果敢强健与无所畏惧,这样的性格主要的缺点就是变通性不强,严重缺乏弹性,往往在歌舞生平的时代成为悲剧的产物。至于柔靡气息,虽然容易导致堕落,但由于其崇尚和平与安宁,却很容易被大众接受,历史上多数朝代开国五十年后尽皆如此,延续至今,已成潮流。
  
  
然而伴随者物质时代的颓废思潮的兴起,人们会更加对阳刚产生期待。所谓太柔则废总是有道理的,歌舞生平并不能掩盖危机,只有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迷醉的人们才能够重新发现阳刚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2: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要柔中带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02: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情放在不同地方可能得出来的结果就不不同
  观念不同可能会改变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