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龚琳娜就像一只“榴莲” 如何安放?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10-30 00: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娱乐该走向何处?原文地址:作者:董路
首先声明:我将龚琳娜的《金箍棒》比作榴莲,并不是贬义,因为榴莲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水果——营养价值很高,除含有很高的糖份外,含淀粉11%,糖分13%,蛋白质3%,还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钙,铁和磷等。具有健脾补气、补肾壮阳的功效,对人体机体有很好的补养作用……(我百度来的)
现在我一看到一个人就想起“榴莲”。

通过一次不经意掀起的网络恶搞狂欢而一夜成名的龚琳娜,正在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反击报复"着公众——如果说当初的《忐忑》掀起全民模仿之风尚且可以给众人带来欢笑,那么接下来的《法海你不懂爱》虽依旧有笑声,但笑声中已经充满了嘲笑,而湖南卫视小年夜联欢晚会上的《金箍棒》,则彻底让大多数观众失去了正常欣赏节目的耐心,用忍无可忍形容实不为过。


雷人的造型,雷人的表情,雷人的歌词,雷人的表演——龚琳娜自扮孙悟空,德国老公自扮洋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敲大鼓,观音菩萨打扬琴,猪八戒拉手风琴,沙和尚拉大提琴,哪吒吹笙,嫦娥拉二胡……生生把个中国人的小年夜,过成了外国人的万圣节。
以专业角度衡量,龚琳娜无疑拥有者较为深厚的音乐以及唱功底蕴,遥想《忐忑》视频流传之时,被冠以”听一万遍也学不会的一首歌”以及被封为“神曲”,大抵已证明了这些。龚琳娜从事的是艺术,这毫无疑问,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也应该允许多样艺术表现方式的存在,龚琳娜的艺术可以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怎样存在?应该存在于什么样的场合?
电视是大众平台,至少在中国属于特殊的媒体平台,其具备着传播功能,同时也具备着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艺术需要传播,但什么样的艺术可以在电视上广泛传播,理应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底线,有一定的甄别和选择。
好比广义上讲,街头艺术也是艺术,类似“金枪刺喉”、“口吞铁球”、“飞刀活人”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它们可以以绝技的方式存在于民间,但并不适合大面积在电视屏幕上展现,艺术或许没有好坏之分,但总有赏心悦目和如芒在背之分,对于大众而言,比“懂不懂艺术”更切实的是:面对某种艺术形态的时候,视觉、听觉、感觉上的“舒服”以及“不舒服”。

可以肯定的是,龚琳娜正在追求的艺术是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不懂的”(只有大傻子才会发问:你个人凭什么代表“绝大多数”?你即使不会上网看众人的评论,难道不会举着视频给你所有家里人看听他们的想法吗?);同样可以肯定的是,龚琳娜的艺术表现方式,让绝大多数观众感觉不舒服——不舒服就是难受,难受就是不愿接受,不愿接受就是反感,反感就是随时恶心。

就像是榴莲,喜欢闻榴莲、吃榴莲的人可以讥讽不喜欢闻、不喜欢吃的人“不懂榴莲的美味和营养”,但这改变不了不喜欢闻、不喜欢吃的人对榴莲的无法接受,更不能成为你可以不顾众人感受在大庭广众挥舞榴莲、品尝榴莲的理由。
翻阅了龚琳娜此前接受媒体采访的一些表述,用她自己的话应对一下今天她的《金箍棒》,你一定会发现一些什么——
1,龚琳娜:“我们的音乐,曲胜于词”

——是的,《忐忑》根本就没词,《法海你不懂爱》有词但全是苍白几尽搞笑的词,至于《金箍棒》的“金箍棒吧个棒吧个棒吧个,额~额吧个棒吧个棒吧个棒吧个棒里个棒里个棒,棒个儿地个棒个儿道,棒个儿地个呆”,这样的歌词是可以把全世界词作者全部气死的词。

或许龚琳娜所言“曲胜于词”是一个事实,但有多少人在意了她的“曲”,其雷人的造型以及表演已经将其推崇的“曲”彻底淹没,原本就曲高和寡,再剑走偏锋,让人生疑:您真的想突出你那至高无上的“曲”吗?
2,龚琳娜:“现在很多人都已经远离这些中国经典文化了,我们希望用新的包装手段去传承中国文化;《忐忑》之后,很多小朋友开始对传统戏曲唱法感兴趣”

——言外之意,这样的艺术弘扬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让孩子们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事实呢?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金箍棒》击碎了中国人童年对孙悟空一切美好的想象和回忆,这究竟是有益的传承,还是肆意的摧毁?至于孩子,不否认当初很多孩子以取悦大人为目的学了几句《忐忑》,因为那时龚琳娜的样子还像一位“歌者”,而《金箍棒》真的还能让电视机前的小朋友对西游记这样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没当场吓尿,夜里必须找爹妈否则睡不着觉已经是万幸了。
3,龚琳娜:“我觉得,音乐是需要给听众空间的,如果我的音乐能够激发大家的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生命力?想象力?创造力?多么伟大的字眼,《金箍棒》激发了观众听众什么样的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倒是真的考验着观众听众的“忍耐力”“承受力”和“自我约束力”(别一冲动把电视机砸了),请问,您真正心满意足的是什么?
龚琳娜的初衷或许是良好的,但在其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不顾大众基本欣赏标准,一意孤行的一味“创新”之下,实际效果没有展现出艺术理应展现的最基础的美感与视听享受,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不得不说,一个龚琳娜成就不了其今天堂而皇之、有恃无恐、变本加厉的“风光”,将龚琳娜奉为座上宾的电视平台也应该反思,不否认激烈的电视竞争中,龚琳娜是一件搏眼球、搏收视的“利器”,但电视台的衣食父母归根结底是广大观众,如果不顾及观众的心理感受,只追逐眼球、收视,是否对观众缺少了足够的真诚与体谅?

平心而论,龚琳娜和她的德国老公所追求的是一种打破传统音乐表现方式的新形态,他们可以被视作探索者,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更像是新型音乐的实验者,他们是在做实验,但这样的音乐实验本不属于大众音乐消费的领域,注定不可能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甚至和大众音乐素养无关——

龚琳娜曾自述:当年龚琳娜和其老公在德国尝试类似演出的时候,台上乐团4个人,台下观众只有9个人,按说在出了一箩筐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德国,德国观众的音乐素养应该很高了吧,但龚琳娜的实验音乐依然没有被更多大众所接受,两相对比,难道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不接受有什么不合理吗?
在德国,9个观众参观了龚琳娜的音乐实验,现场更像一个小的实验室,那理应是做任何实验应该的场合,但在中国,堂堂的省级卫视的舞台居然成为了龚琳娜的“超大实验室”,不仅如此,电视机前亿万观众被动中成为了龚琳娜的“实验品”,一如做实验的“小白鼠”,这难道不值得个中人等反思吗?
是的,《金箍棒》的编曲很有水准,龚琳娜的唱法借助了中国原生态音乐包括秦腔这样的中国传统音乐,但艺术都是讲究呈现的,电视更讲究呈现——你呈现出来的音画让大多数观众无法接受,难以忍受,直至极度难受,你纵然浑身都散发着艺术家的气息,又以何自圆其说,自我自慰呢?除非,你根本就没在乎过。
龚琳娜可以存在,龚琳娜的实验可以继续,只是不应该以牺牲大多数受众的感官为代价存在于并继续于类似电视这样的公共平台,她可以办专业研讨会,可以做粉丝歌友会,可以欢唱在私人派对,可以到西方音乐素养更高的国度里寻找认可和知音。
差不多得了,名利已经赚够了,该收场了——已经到了她挥舞着金箍棒,以“烦人艺术家”的姿态从中国电视屏幕上走下来的时候了。对于她零散的追随者,少说什么“你不愿看可以不看”这类无脑的话,我去你身边吃榴莲,冲着你哈口气,你反感,我能说“不愿意闻你可以不闻”吗?

艺术需要“百花齐放”,所以龚琳娜已经绽放了;艺术也需要“百家争鸣”,所以人们质疑龚琳娜的艺术表现,无可厚非。

龚琳娜像一只榴莲,有其营养价值,但一如榴莲也有其特殊之处,就是类似猫屎一般的臭味,你可以吃榴莲,在一个都爱吃榴莲、没有反感榴莲的人聚集的地方,而如果你一定要在电影院或者地铁上吃榴莲的话,你不仅是一个爱吃榴莲的人,同时,你一定也是一个不顾众人感受的自私之人!
自私,与艺术无关,与人性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