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诸葛亮真的不如三个臭皮匠吗?

[复制链接]
查看28 | 回复28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时,一位学者因为说了句“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而被打成右派。其实,很多事实都能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再多的臭皮匠也顶不过诸葛亮。 刘玉琴说:“无事静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对头,那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单就‘连弩’、‘木牛流马’两项军事科技的发明,就可知诸葛亮绝非臭皮匠可比,不管是三个,还是三十个。”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用林彪同志的话来讲,“中国三千年,世界五百年”,才出一个。因而,别说三个五个臭皮匠,就是再多的臭皮匠也顶不上诸葛亮。诸葛亮之所以成为诸葛亮,除了超凡的天赋外,后天的刻苦学习、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与我老翟自幼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有着质的区别。 中国历代帝王在过去和当代也不过一人,可全国这么多人民非但改变不了一个玩劣的帝王的命令,历史上的集体领导并不能阻止“一把手”的恶作剧。而诸葛亮身为二把手,不仅能提耳面教一把手“亲贤人、远小人”,而且想发动啥运动就发动啥运动,想发动什么战争就发明什么战争。诸葛亮不仅左右蜀国政治的“现在”,而且还设计了蜀国“未来”的政治格局,用毛主席的话来讲,他死后肯定会有人打他的政治牌。这都说明了诸葛亮之能,决非几个“臭皮匠”所能代替的。 臭皮匠就是臭皮匠,三个臭皮匠是臭皮匠,五个臭皮匠还是臭皮匠,数量再多也不会质变为诸葛亮。如果真的像毛主席他老人家所说的“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话,靠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加上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此说来诺贝尔文学奖和科学奖至少五分之一的早入囊中了。但,事实却让我们很不好意思。 能人的价值,决不是臭皮匠们简单意义上相加或重叠。至于五六十年代的“六亿神州尽舜尧”,也不过是“诸葛亮”们操纵下的群“臭”发作罢了。所谓的“妇女个个穆桂英,小伙个个赛秦琼,孩子个个像甘罗,老人个个似黄忠”,也不过是臭皮匠们恶作剧罢了。 “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源于“三个臭裨将(副将)顶个诸葛亮”典故,意思是说集体出智慧。人们之所以作为口头禅,是长期以讹传讹的结果。人们之所以相信“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的事实,不过是这句话恭维了无能的大多数,符合不争气群体的阿Q似的满足。 集体出智慧,这是事实,但事实也不能无限上纲。“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命题错误运用的结果,便是“卑贱者最聪明”谬误的抬头。 回答者:DJB08006960 - 举人 四级 2-6 02:13--------------------------------------------------------------------------------从某些方面来说,确实是这样。比如吃饭,一个诸葛亮饭量再大估计也比不上三个臭皮匠。臭皮匠是体力劳动者,诸葛亮是脑力劳动者。人家吃饭,你就吃脑白金,各取所需嘛;又比如打架,一个诸葛亮肯定打不过三个臭皮匠,尤其要小心被钉锤敲得晕头转向,对着曹操叫刘皇叔,对着刘备叫黄月英~~ 但要比捉迷藏,三个臭皮匠就万万比不上诸葛亮了。人家刘皇叔三顾茅庐,两次人影都没见着,谁晓得他躲哪去了。最后好不容易捉“奸”在床,他居然拿脊梁对着人家,让人家刘皇叔拍不到面部照片,拿什么去香港报纸发娱乐头条嘛?也亏人家刘皇叔在狗仔队干这么多年记者,经验老到,一个“守”字诀运用得炉火纯清,终于逼得诸葛亮露出破绽,拍下诸葛亮两只眼睛骨碌骨碌转的照片。最后发表时用的标题就绝了,叫《黑眼睛》下面配二行小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黎明!(结果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的公司就出来避谣了,说保留诉讼之权利云云。。最后只好改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蔡明!嗨,哪跟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的灵感——奉适之一 不妨事了,你先坐着吧, 这阵子可不轻,我当是 已经完了,已经整个的 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 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 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 (她脸上浮着莲花似的笑) 拥着到远极了的地方去…… 唉,我真不希罕再回来, 人说解脱,那许就是吧! 我就象是一朵云,一朵 纯白的,纯白的云,一点 不见分量,阳光抱着我, 我就是光,轻灵的一球, 往远处飞,往更远的飞; 什么累赘,一切的烦愁, 恩情,痛苦,怨,全都远了, 就是你——请你给我口水, 是橙子吧,上口甜着哪—— 就是你,你是我的谁呀! 就你也不知哪里去了: 就有也不过是晓光里 一发的青山,一缕游丝, 一翳微妙的晕;说至多 也不过如此,你再要多 我那朵云也不能承载, 你,你得原谅,我的冤家!…… 不碍,我不累,你让我说, 我只要你睁着眼,就这样, 叫哀怜与同情,不说爱, 在你的泪水里开着花, 我陶醉着它们的幽香; 在你我这最后,怕是吧, 一次的会面,许我放娇, 容许我完全占定了你, 就这一响,让你的热情, 象阳光照着一流幽涧, 透澈我的凄冷的意识, 你手把住我的,正这样, 你看你的壮健,我的衰, 容许我感受你的温暖, 感受你在我血液里流, 鼓动我将次停歇的心, 留下一个不死的印痕: 这是我唯一,唯一的祈求…… 好,我再喝一口,美极了, 多谢你。现在你听我说。 但我说什么呢,到今天, 一切事都已到了尽头, 我只等待死,等待黑暗, 我还能见到你,偎着你, 真象情人似的说着话, 因为我够不上说那个, 你的温柔春风似的围绕, 这于我是意外的幸福, 我只有感谢,(她合上眼。) 什么话都是多余,因为 话只能说明能说明的, 更深的意义,更大的真, 朋友,你只能在我的眼里, 在枯干的泪伤的眼里 认取。 我是个平常的人, 我不能盼望在人海里 值得你一转眼的注意。 你是天风:每一个浪花 一定得感到你的力量, 从它的心里激出变化, 每一根小草也一定得 在你的踪迹下低头,在 缘的颤动中表示惊异; 但谁能止限风的前程, 他横掠过海,作一声吼, 狮虎似的扫荡着田野, 当前是冥茫的无穷,他 如何能想起曾经呼吸 到浪的一花,草的一瓣? 遥远是你我间的距离; 远,太远!假如一支夜蝶 有一天得能飞出天外, 在星的烈焰里去变灰 (我常自己想)那我也许 有希望接近你的时间。 唉,痴心,女子是有痴心的, 你不能不信吧?有时候 我自己也觉得真奇怪, 心窝里的牢结是谁给 打上的?为什么打不开? 那一天我初次望到你, 你闪亮得如同一颗星, 我只是人丛中的一点, 一撮沙土,但一望到你, 我就感到异样的震动, 猛袭到我生命的全部, 真象是风中的一朵花, 我内心摇晃得象昏晕, 脸上感到一阵的火烧, 我觉得幸福,一道神异的 光亮在我的眼前扫过, 我又觉得悲哀,我想哭, 纷乱占据了我的灵府。 但我当时一点不明白, 不知这就是陷入了爱! “陷入了爱,”真是的!前缘, 孽债,不知到底是什么? 但从此我再没有平安, 是中了毒,是受了催眠, 教运命的铁链给锁住, 我再不能踌躇:我爱你! 从此起,我的一瓣瓣的 思想都染着你,在醒时, 在梦里,想躲也躲不去, 我抬头望,蓝天里有你, 我开口唱,悠扬里有你, 我要遗忘,我向远处跑, 另走一道,又碰到了你! 枉然是理智的殷勤,因为 我不是盲目,我只是痴。 但我爱你,我不是自私。 爱你,但永不能接近你。 爱你,但从不要享受你。 即使你来到我的身边, 我许向你望,但你不能 丝毫觉察到我的秘密。 我不妒忌,不艳羡,因为 我知道你永远是我的, 它不能脱离我正如我 不能躲避你,别人的爱 我不知道,也无须知晓, 我的是我自己的造作, 正如那林叶在无形中 收取早晚的霞光,我也 在无形中收取了你的。 我可以,我是准备,到死 不露一句,因为我不必。 死,我是早已望见了的。 那天爱的结打上我的 心头,我就望见死,那个 美丽的永恒的世界;死, 我甘愿的投向,因为它 是光明与自由的诞生。 从此我轻视我的躯体, 更不计较今世的浮荣, 我只企望着更绵延的 时间来收容我的呼吸, 灿烂的星做我的眼睛, 我的发丝,那般的晶莹, 是纷披在天外的云霞, 博大的风在我的腋下 胸前眉宇间盘旋,波涛 冲洗我的胫踝,每一个 激荡涌出光艳的神明! 再有电火做我的思想 天边掣起蛇龙的交舞, 雷震我的声音,蓦地里 叫醒了春,叫醒了生命。 无可思量,呵,无可比况, 这爱的灵感,爱的力量! 正如旭日的威棱扫荡 田野的迷雾,爱的来临 也不容平凡,卑琐以及 一切的庸俗侵占心灵, 它那原来青爽的平阳。 我不说死吗?更不畏惧, 再没有疑虑,再不吝惜 这躯体如同一个财虏; 我勇猛的用我的时光。 用我的时光,我说?天哪, 这多少年是亏我过的! 没有朋友,离背了家乡, 我投到那寂寞的荒城, 在老农中间学做老农, 穿着大布,脚登着草鞋, 栽青的桑,栽白的木棉, 在天不曾放亮时起身, 手搅着泥,头戴着炎阳, 我做工,满身浸透了汗, 一颗热心抵挡着劳倦; 但渐次的我感到趣味, 收拾一把草如同珍宝, 在泥水里照见我的脸, 涂着泥,在坦白的云影 前不露一些羞愧!自然 是我的享受;我爱秋林, 我爱晚风的吹动,我爱 枯苇在晚凉中的颤动, 半残的红叶飘摇到地, 鸦影侵入斜日的光圈; 更可爱是远寺的钟声 交挽村舍的炊烟共做 静穆的黄昏!我做完工, 我慢步的归去,冥茫中 有飞虫在交哄,在天上 有星,我心中亦有光明! 到晚上我点上一支蜡, 在红焰的摇曳中照出 板壁上唯一的画像, 独立在旷野里的耶稣, (因为我没有你的除了 悬在我心里的那一幅), 到夜深静定时我下跪, 望着画像做我的祈祷, 有时我也唱,低声的唱, 发放我的热烈的情愫 缕缕青烟似的上通到天。 但有谁听到,有谁哀怜? 你踞坐在荣名的顶巅, 有千万人迎着你鼓掌, 我,陪伴我有冷,有黑夜, 我流着泪,独跪在床前! 一年,又一年,再过一年, 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 寒雁排成了字,又分散, 鲜艳长上我手栽的树, 又叫一阵风给刮做灰。 我认识了季候,星月与 黑夜的神秘,太阳的威, 我认识了地土,它能把 一颗子培成美的神奇, 我也认识一切的生存, 爬虫,飞鸟,河边的小草, 再有乡人们的生趣,我 也认识,他们的单纯与 真,我都认识。 跟着认识 是愉快,是爱,再不畏虑 孤寂的侵凌。那三年间 虽则我的肌肤变成粗, 焦黑薰上脸,剥坼刻上 手脚,我心头只有感谢: 因为照亮我的途径有 爱,那盏神灵的灯,再有 穷苦给我精力,推着我 向前,使我怡然的承当 更大的穷苦,更多的险。 你奇怪吧,我有那能耐? 不可思量是爱的灵感! 我听说古时间有一个 孝女,她为救她的父亲 胆敢上犯君王的天威, 那是纯爱的驱使我信。 我又听说法国中古时 有一个乡女子叫贞德, 她有一天忽然脱去了 她的村服,丢了她的羊, 穿上戎装拿着刀,带领 十万兵,高叫一声“杀贼”, 就冲破了敌人的重围, 救全了国,那也一定是 爱!因为只有爱能给人 不可理解的英勇和胆, 只有爱能使人睁开眼, 认识真,认识价值,只有 爱能使人全神的奋发, 向前闯,为了一个目标, 忘了火是能烧,水能淹。 正如没有光热这地上 就没有生命,要不是爱, 那精神的光热的根源, 一切光明的惊人的事 也就不能有。 啊,我懂得! 我说“我懂得”我不惭愧: 因为天知道我这几年, 独自一个柔弱的女子, 投身到灾荒的地域去, 走千百里巉岈的路程, 自身挨着饿冻的惨酷 以及一切不可名状的 苦处说来够写几部书, 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 我把每一个老年灾民 不问他是老人是老妇, 当作生身父母一样看, 每一个儿女当作自身 骨血,即使不能给他们 救度,至少也要吹几口 同情的热气到他们的 脸上,叫他们从我的手 感到一个完全在爱的 纯净中生活着的同类? 为了什么甘愿哺啜 在平时乞丐都不屑的 饮食,吞咽腐朽与肮脏 如同可口的膏梁;甘愿 在尸体的恶臭能醉倒 人的村落里工作如同 发见了什么珍异?为了 什么?就为“我懂得”,朋友, 你信不?我不说,也不能 说,因为我心里有一个 不可能的爱所以发放 满怀的热到另一方向, 也许我即使不知爱也 能同样做,谁知道,但我 总得感谢你,因为从你 我获得生命的意识和 在我内心光亮的点上, 又从意识的沉潜引渡 到一种灵界的莹澈,又 从此产生智慧的微芒 致无穷尽的精神的勇。 啊,假如你能想象我在 灾地时一个夜的看守! 一样的天,一样的星空, 我独自有旷野里或在, 桥梁边或在剩有几簇 残花的藤蔓的村篱边 仰望,那时天际每一个 光亮都为我生着意义, 我饮咽它们的美如同 音乐,奇妙的韵味通流 到内脏与百骸,坦然的 我承受这天赐不觉得 虚怯与羞惭,因我知道 不为己的劳作虽不免 疲乏体肤,但它能拂拭 我们的灵窍如同琉璃, 利便天光无碍的通行。 我话说远了不是?但我 已然诉说到我最后的 回目,你纵使疲倦也得 听到底,因为别的机会 再不会来,你看我的脸 烧红得如同石榴的花; 这是生命最后的光焰, 多谢你不时的把甜水 浸润我的咽喉,要不然 我一定早叫喘息窒死。 你的“懂得”是我的快乐。 我的时刻是可数的了, 我不能不赶快! 我方才 说过我怎样学农,怎样 到灾荒的魔窟中去伸 一支柔弱的奋斗的手, 我也说过我灵的安乐 对满天星斗不生内疚。 但我终究是人是软弱, 不久我的身体得了病, 风雨的毒浸入了纤微, 酿成了猖狂的热。我哥 将我从昏盲中带回家, 我奇怪那一次还不死, 也许因为还有一种罪 我必得在人间受。他们 叫我嫁人,我不能推托。 我或许要反抗假如我 对你的爱是次一等的, 但因我的既不是时空 所能衡量,我即不计较 分秒间的短长,我做了 新娘,我还做了娘,虽则 天不许我的骨血存留。 这几年来我是个木偶, 一堆任凭摆布的泥土; 虽则有时也想到你,但 这想到是正如我想到 西天的明霞或一朵花, 不更少也不更多。同时 病,一再的回复,销蚀了 我的躯壳,我早准备死, 怀抱一个美丽的秘密, 将永恒的光明交付给 无涯的幽冥。我如果有 一个母亲我也许不忍 不让她知道,但她早已 死去,我更没有沾恋;我 每次想到这一点便忍 不住微笑漾上了口角。 我想我死去再将我的 秘密化成仁慈的风雨, 化成指点希望的长虹, 化成石上的苔藓,葱翠 淹没它们的冥顽;化成 黑暗中翅膀的舞,化成 农时的鸟歌;化成水面 锦绣的文章;化成波涛, 永远宣扬宇宙的灵通; 化成月的惨绿在每个 睡孩的梦上添深颜色; 化成系星间的妙乐…… 最后的转变是未料的; 天叫我不遂理想的心愿 又叫在热谵中漏泄了 我的怀内的珠光!但我 再也不梦想你竟能来, 血肉的你与血肉的我 竟能在我临去的俄顷 陶然的相偎倚,我说,你 听,你听,我说。真是奇怪。 这人生的聚散! 现在我 真,真可以死了,我要你 这样抱着我直到我去, 直到我的眼再不睁开, 直到我飞,飞,飞去太空, 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 啊苦痛,但苦痛是短的, 是暂时的;快乐是长的, 爱是不死的: 我,我要睡…… 二月十四日晚六时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时,一位学者因为说了句“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而被打成右派。其实,很多事实都能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再多的臭皮匠也顶不过诸葛亮。 刘玉琴说:“无事静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对头,那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单就‘连弩’、‘木牛流马’两项军事科技的发明,就可知诸葛亮绝非臭皮匠可比,不管是三个,还是三十个。”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用林彪同志的话来讲,“中国三千年,世界五百年”,才出一个。因而,别说三个五个臭皮匠,就是再多的臭皮匠也顶不上诸葛亮。诸葛亮之所以成为诸葛亮,除了超凡的天赋外,后天的刻苦学习、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与我老翟自幼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有着质的区别。 中国历代帝王在过去和当代也不过一人,可全国这么多人民非但改变不了一个玩劣的帝王的命令,历史上的集体领导并不能阻止“一把手”的恶作剧。而诸葛亮身为二把手,不仅能提耳面教一把手“亲贤人、远小人”,而且想发动啥运动就发动啥运动,想发动什么战争就发明什么战争。诸葛亮不仅左右蜀国政治的“现在”,而且还设计了蜀国“未来”的政治格局,用毛主席的话来讲,他死后肯定会有人打他的政治牌。这都说明了诸葛亮之能,决非几个“臭皮匠”所能代替的。 臭皮匠就是臭皮匠,三个臭皮匠是臭皮匠,五个臭皮匠还是臭皮匠,数量再多也不会质变为诸葛亮。如果真的像毛主席他老人家所说的“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话,靠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加上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此说来诺贝尔文学奖和科学奖至少五分之一的早入囊中了。但,事实却让我们很不好意思。 能人的价值,决不是臭皮匠们简单意义上相加或重叠。至于五六十年代的“六亿神州尽舜尧”,也不过是“诸葛亮”们操纵下的群“臭”发作罢了。所谓的“妇女个个穆桂英,小伙个个赛秦琼,孩子个个像甘罗,老人个个似黄忠”,也不过是臭皮匠们恶作剧罢了。 “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源于“三个臭裨将(副将)顶个诸葛亮”典故,意思是说集体出智慧。人们之所以作为口头禅,是长期以讹传讹的结果。人们之所以相信“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的事实,不过是这句话恭维了无能的大多数,符合不争气群体的阿Q似的满足。 集体出智慧,这是事实,但事实也不能无限上纲。“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命题错误运用的结果,便是“卑贱者最聪明”谬误的抬头。 有句俗谚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这原本是在推崇集思广益的功效,赞美集体智慧的好处,但是也等於把诸葛亮看成了个人智慧的最高标准,说诸葛亮是最受广大社会群众认同的智慧形象,说诸葛亮是一个封建时代最聪明的人,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反对。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头,诸葛亮、曹操、关羽并称『三绝』或『三奇』,诸葛亮的『智绝』形象,不仅在华人社会里家喻户晓,而且盛名远播於世界。在国外,提起诸葛亮其人其事,不少外国朋友亦津津乐道。 近代著名学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批评罗贯中塑造出来的诸葛亮形像是『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说,在罗贯中的笔下,集忠贞与智慧於一身的贤明政治家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忠臣、贤相的典型,是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楷模,更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近乎『妖异』或充满『仙气』的神师。 的确,随著【三国演义】故事的流传,这样的诸葛亮形像也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一个不朽的、彰显著浓厚理想色彩的艺术典型。今天,藉著校刊篇幅,老师愿意引领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来游历神秘的『诸葛亮世界』,探讨历史与小说的『虚虚与实实』。 01 (甲)与名门丑女联婚而提高知名度 按照陈寿和罗贯中的说法,诸葛亮本来是『琅琊阳都人』,根据学者考证,汉代的阳都,大概是在今山东省临沂或沂南、沂水等县。所以说,诸葛亮应是山东人,但在十几岁少年时离开山东故乡,客居隆中。刘禹锡『陋室铭』里有『南阳诸葛庐』句,诸葛亮『出师表』亦有『躬耕於南阳』句,指的就是这十年的隐居生活,这也是诸葛亮出道前的沉潜时期。 其实,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是『不甘寂寞的』,他关心天下大事,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身处乱世,却渴望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但他也深深知道,在当时门第观念根深柢固的封建社会里,一个没没无闻的平民青年,没有靠山、没有烜赫家世,纵使有天大的才华,也不容易入仕去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所以,聪明的诸葛亮就巧妙运用了『婚姻』这一绝招,来扭转自己的劣势。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称得上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俊男,而他的老婆却是个丑妇。【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用【襄阳记】记载说,沔南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家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为如何?』诸葛亮喜出望外,即刻答应。 在当时以『郎才女貌』或『才子佳人』为时兴的传统社会,诸葛亮这种逆向操作的择偶方式,的确让不少人感到讶异又惋惜,甚至加以嘲笑。有一句俗话:『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指的正是此事。 但因为新娘黄阿丑之父是沔南名士,又和荆州牧刘表及荆州望族蔡家有极为密切的亲戚关系,所以当诸葛亮成为黄承彦的乘龙快婿之后,也马上声名大噪,与荆襄世族名流搭上线,受到他们的尊重。这也算是藉婚姻来提高知名度,作为踏入仕途的一块『敲门砖』,亦不失为明智的『政治手腕』吧! 关於这位阿承之丑女,【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七回,罗贯中说她『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在南阳时,求以为室。武侯之学,夫人多所赞助焉。』可见诸葛亮夫妻的才情还满搭配的。 只是不知何故,他们长期不育,史载诸葛亮结婚时是二十七岁,以古人眼光来看已相当晚婚,一直到四十六岁才得子诸葛瞻。这其间,还曾将其兄诸葛瑾之子诸葛乔过继膝下。《姓源韵谱》一书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因此学者质疑,诸葛亮婚后长期无子,并不能完全归咎於丑妻不育,而是与诸葛亮本身健康状况不佳有关。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妾所生的。因为诸葛亮给李严的信中曾提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可看出诸葛亮是有纳妾的,所以怀疑诸葛瞻不是丑妻所生,应该也算合理的怀疑。 02 (乙)崛起——乱世夜空闪亮的新星 诸葛亮婚后,与其岳父黄承彦之好友荆襄大名士-庞德公、司马德操、徐庶、庞统等人来往密切,经常聆听教诲,讨论切磋,由於诸葛亮本人学识非凡,足智多谋,也博得了众人的敬重。所以,当刘备在荆州访求贤士,招兵买马时,荆襄集团便把当地最杰出的人才-『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推荐给了刘备,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隆中路线,庞统也劝刘备早取益州,才能以东吴和曹操鼎足三分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人尽皆知,而刘备为何会三顾茅庐是因『徐庶走马荐诸葛』的缘故,这些故事更是耳熟能详,流传不朽。【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起,写徐庶辅佐刘备,连续打败曹军,曹操遂将徐母绑票到许昌,模仿徐母笔迹写信向其子劝降,徐庶性至孝,遂泪奔曹营。 刘备设宴为徐庶饯别,徐庶走了一段路后,又拨马回头,向刘备力荐诸葛亮,称赞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比管仲、乐毅还要厉害,劝刘备『急宜枉驾见之』,徐庶之言,让刘备也想起司马徽的话:『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后才有三顾茅庐之举。而三国演义也说,徐庶到曹营后,身在曹营心在汉,终生不发一言,不献一计。徐庶侍母至孝和走马荐诸葛的故事,留给三国演义读者鲜明美好的印象。 事实上,根据学者考证,在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屯兵新野之时,徐庶投奔到刘备门下,深受刘备器重,那时就向刘备推荐了好友诸葛亮。后来刘表病死,曹操趁机攻打荆州,刘表之子刘琮降曹,屯兵樊城的刘备慌忙南撤,当时徐庶与诸葛亮同在军中辅佐刘备,曹操为得到徐庶,遂俘虏徐母胁迫他归顺。罗贯中故意颠倒史实时间,将诸葛亮出山的功劳全部归给徐庶,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注引记述:徐庶母子本来就同住,徐母被曹操掳走后,徐庶很快就知情,曹操不需假冒笔迹求致,而且徐庶在曹营,一直做大官到曹丕黄初年间,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试想,徐庶如果像罗贯中讲的那样『终生不发一言,不献一计』,官运怎能如此亨通?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向他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所谓『近期战略目标』是:取刘表之荆州,取刘璋之益州,与孙吴结盟抗曹;『远期目标』则是:兴师北伐、复兴汉室正统云云。南宋朱熹曾向弟子推崇『历代以数言定天下计者,首推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由於《隆中对策》部分策略应验神速,所以能千古传诵不绝。其实严格说起来,《隆中对策》应该不只是诸葛亮个人智慧的表现,而是他背后整个荆襄集团的集体智慧表现,因为诸葛亮出道前,长期受到众多出类拔萃的荆襄贤士影响,耳濡目染之下,见识自然不凡。很快地诸葛亮便崛起政坛,成为乱世夜空里的一颗熠熠闪亮的新星。 03 (丙)瑜亮情结『四妒』萌杀机 【三国演义】里描写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曾对诸葛亮『四妒』,也就是说四次想要藉机杀掉诸葛亮,当然都没成功。这四妒描写极为精彩传神,深扣人心: 一妒:发生在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结盟抗曹之后。 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还加油添醋地虚构一段诸葛亮谒见孙权之前,舌战东吴主和派群儒的情节,透过诸葛亮的口若悬河,雄辩滔滔,更衬托出东吴这群主降腐儒的迂腐钝拙。 接著罗贯中又意犹未尽,再编造一段『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说鲁肃引诸葛亮前去拜会周瑜,诸葛亮故意引证曹植《铜雀台赋》里的文句:『揽二乔於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说明曹操这个好色之徒觊觎江东二乔的美色,只要把这两位美女送给曹操就可以求和了。(按:二乔是乔国老的女儿,当代著名的美女,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果然周瑜一听,怒发冲冠,咬牙切齿道:『老贼欺吾太甚!吾与老贼势不两立!』 其实,根据【三国志】有关传记记载,诸葛亮出使东吴,对孙权深入分析天下大势后,更加坚定了孙权主战的决心,马上派周瑜、程昱等人率领军队与刘备联合抗曹。这过程根本没有『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的记载。 至於曹操在长安筑铜雀台落成后,曹植写《铜雀台赋》,根本就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何况所谓『二乔』,指的只是『两座飞桥』,根本不是指江东那两个美人儿。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写曹操曾掘出一铜雀,认为是吉兆,故命人建台庆贺。曹植建议他老爸,除了铜雀台外,应该再增建玉龙台、金风台,再建造两条飞桥,横空而上,连接三座属台,方显出气派非凡。古代汉语中,『桥』与『乔』相通,罗贯中故意颠倒史实发生时间之先后,安排诸葛亮巧妙地曲解这二字,来激怒周瑜。 等到孙权决计抗曹之后,周瑜嫉妒诸葛亮料事如神,能够预知孙权的心思,若不及早除掉他,日久必为江东祸患,后因鲁肃劝解,周瑜才没有下手。 二妒:发生在三江口破曹之前。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兄弟三人分别侍奉不同的阵营,诸葛亮仕蜀,其兄诸葛瑾仕吴,其弟诸葛绪仕魏。话说周瑜请诸葛瑾去劝诸葛亮仕吴,没想到劝降不成,反被诸葛亮以刘备才是汉室正统来道德劝说,劝其兄改仕刘备。 诸葛瑾回报周瑜此事,周瑜因此对诸葛亮怀恨在心,存心谋杀之,以绝后患,又恐贻人话柄,遂想到一招借刀杀人的恶计,故意令诸葛亮领兵劫烧曹军防范严密的聚铁山粮草,个性敦厚的鲁肃知情后,於心不忍,还特地前去探看诸葛亮,以言挑之,结果被诸葛亮利用来当『传声筒』,用『激将法』使周瑜自己收回成命,破解了危机。 三妒:发生在蒋干替曹操当说客不成,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使曹操误杀东吴水师降将蔡瑁、张允之后。因为诸葛亮早已洞悉这是周瑜计谋,使周瑜老羞成怒:『若不杀此人,哪里显我!』於是故意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军法伺候。结果诸葛亮巧施『草船借箭』之计,又一次化解了周瑜的杀机。 其实,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编造得很粗糙,不仅於史无据,也经不起推敲。试想:鲁肃如何能瞒过周瑜帮诸葛亮调动二十只『轻快船』,每船各需准备草束五千余个及布幔,而且二十只船要以长索相连,要完成『头西尾东』、『调转回头』、『头东尾西』这三个过程,这麼简单吗? 但是历史上却真的有『草船借箭』的记载,只是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时间也不是在赤壁之战前,而是在赤壁之战后。【三国志】孙权本传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孙权与曹操相拒於濡须。孙权乘大船观军,曹操令弓弩齐发,乱箭射插在船身上,致使大船偏重倾斜几乎翻覆。 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之智绝形象,遂将『草船借箭』的时间提前了五年,将孙权的事迹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而且还大大夸张渲染了受箭的数量。 四妒:发生在诸葛亮借东风之时。诸葛亮设七星坛,选定良时吉辰,斋戒沐浴,身披道衣,跣足散发,登坛祭风,霎时间东南风大起。 周瑜骇然道:『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於是急唤帐前护军校尉丁奉、徐盛:『各带一百人,分两路到南屏山七星坛前,休问长短,拏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将首级提来请功。』 没料到诸葛亮早已洞悉周瑜居心叵测,必来加害,所以事先安排好赵云驾船来接应。赵云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对著徐盛大叫:『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话才说完,就一箭射断了徐盛船上篷索,那篷坠落下水,其船便横,无法前进,赵云却已拽起满帆,乘风而去。周瑜见加害诸葛亮之计难以得逞,悻悻难安。 罗贯中笔下的周瑜,是一个度量狭窄,争强好胜,浮躁善妒的人,心中存有『既生瑜,何生亮』浓浓的『瑜亮情结』,以致『四妒』萌杀机。罗贯中将周瑜描写得如此不堪,只不过想藉以衬托出诸葛亮气度恢弘,谨慎稳健,深谋远虑的智慧形象罢了。然而,史实里的周瑜真的是如此吗?是否该还给周瑜一个公道? 【三国志】周瑜本传,陈寿赞美他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孙权说他『雄烈,胆略兼人』。吕蒙更是对周瑜推崇备至,赞誉周瑜和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述赤壁之战时,也对周瑜评价甚高,说他军容整肃,面对强敌压境,犹能指挥若定,以寡胜众,充分表现出为优秀军事家智勇兼备的特质。 小说家笔下之人物,与史实竟有如此大的落差,若非详细推究,真的要冤枉周瑜了,然而,罗贯中又何苦如此扭曲周瑜的形象,还不是为了要藉瑜亮二人的斗智斗勇,来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智绝形象。 04 (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当年凭吊夔州八阵图写下的一首诗。 历史上,诸葛亮以善於操演八阵图而名闻於世。【魏略】记载,司马懿在实地考察了诸葛亮的八阵营地后,感慨道:『此乃天下奇才也!』 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是神仙化身般的人物,他在鱼腹浦所布下的八阵图,自然也神秘之极,是克敌致胜无与伦比的超级法宝。 【三国演义】里说,阵内『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阵内怪石嶙峋,涛声怒吼。入阵,则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陷者休想出阵。据说,东吴大将陆逊险些就丧命在八阵图中。后来,诸葛亮北伐时,也曾以八阵图击败司马懿。直到诸葛亮死后,他的传人姜维也曾以八阵真诀,摆过八阵图来对付魏将邓艾。 至於什麼叫做『八阵图』,是诸葛亮首倡的吗? 根据学者考证,『八阵图』并不是诸葛亮所首创,早在一九七二年中国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中已有专门的『八阵篇』。唐代杜佑【通典】也认为八阵图始源於黄帝之世。但是诸葛亮却曾施展过一种奇特的兵法阵图,却是史有明载,陈寿在【三国志】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写道: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吗?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为陆逊指点迷津时,对八阵图是这样介绍的:『反覆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变化无穷,不能学也。』 我曾阅读过一篇现代军事史家对『八阵图』的研究文章,大意是说: 『八阵图』是按照八卦原理布置兵力,分八门。其中『生、景、开』是吉门;『休、伤、杜、死、惊』是凶门。 全阵用一万四千马军,分为二百八十队,每队五十人。还有部署一万步军,列为两百队,每队亦为五十人。每个步兵占地两步,每个马军占地四步,十人为一列,面对面、背靠背,相互配合,可以轮换休息。 另外,以石块或辎重构造掩蔽和障碍。如此布兵行阵,迂回曲折,变化多端,通过迷惑敌人来打击敌人。 所以,综合这些古今典籍文章的说法,应该可以这麼讲: 『八阵图』乃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形式奇特,威力强大,复杂多变的军事阵仗法则。虽非诸葛亮首创,却因诸葛亮而阵名大噪! 05 (戊)白帝托孤——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的军队擒杀於临沮。刘备悲愤莫名,为替义弟报仇而出师伐吴,结果在夷陵之役惨败,负伤逃到白帝城,自觉没有颜面再回到成都,从此染病不起。 临终前,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听受遗命』,嘱咐他的三个儿子:太子刘禅、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拜见诸葛亮,命三子必须『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并且将太子托付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番话,吓得诸葛亮即刻泣拜於地道: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率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这段『白帝托孤』的故事,基本上与【三国志】的『诸葛亮传』所记载的一致,可见不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情节,对此,惹得古今有不少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议论纷纷。 有人赞美刘备君臣相得之切,也有人认为刘备会讲这样不寻常的话,是因为深知其子刘禅的暗弱无用。当然,更有人认为刘备说:『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一语太不可思议,简直是『乱命、虚伤、玩弄权术』。因为在当时中国封建社会里,血缘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是:『传子以嫡不以长,传嫡以长不以贤』,所以刘备讲这句话,可看做是托孤者在玩弄的权术,故意用此来堵绝受托者的篡逆之思。 说刘备与诸葛亮感情很融洽,【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记载:在『隆中对策』提出之后,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引起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吃醋,刘备还跟他们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的确,刘备和诸葛亮都具备了明君和贤相的某些特点,而【三国演义】的主题,也可从追慕圣君贤相鱼水和谐这方面寻出脉络。但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却对刘备与诸葛亮这段『如鱼得水』的情谊提出质疑。他认为刘备仍对诸葛亮心存芥蒂,怀疑诸葛亮因其兄诸葛瑾仕吴的关系而私心偏向孙吴,故对诸葛亮之信任,比不上对关羽之信任,甚至也不如孙权之信任诸葛瑾。所以,白帝城托孤时之遗言,乍看是剖肝沥胆的肺腑之词,其实不然,『君可自取』一言,实则包含著刘备的疑虑不安。 事实上,王夫之的怀疑是满合理的,当初刘备执意伐吴为关羽报仇,诸葛亮作为刘备身边的头号军师,应该知道此役具有高度危险性,不容易成功,但为何只稍稍谏阻就不再言语,而没有竭力劝阻呢?因为诸葛亮身处『瓜田李下』,立场相当尴尬。前面已说过,诸葛家中三兄弟,分别事奉不同的阵营,诸葛亮仕蜀,其兄诸葛瑾仕吴,其弟诸葛绪仕魏,可谓『三国之重望,集於一门』。所以无论诸葛亮怎样费尽唇舌劝阻,可能只会招惹刘备的怀疑与不悦,不如保持缄默来得好。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在如鱼得水的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的是『长使英雄泪满襟』那种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 当然,近代不认同王夫之这种看法的学者亦大有人在,一般皆认为后人不宜以小人之心来度君子之腹,因为在动荡不安的三国时代,考证史籍,不乏掌权者临终向亲信幕僚托孤的情节发生,甚至申明『君可自取』者亦有之,如:孙策临终向张昭托孤,刘表病危托国於刘备,陶谦临死命人迎刘备云云。然而这些举动亦显然违背了封建制度『明君臣之分』的宗法原则,所以,到底白帝城托孤的真相为何?恐怕永远是众说纷纭,费人猜疑的历史悬案了。 (己)七擒七纵孟获,水分太重?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到九十回,罗贯中以较重的篇幅,描写刘备死后,蜀国西南的少数民族蠢蠢欲变,孔明对南蛮王孟获实施『攻心为上』战略,先后七次擒住他,再七次将之释放,终於使孟获心服口服地归顺,这『七擒七纵孟获』的精彩战役是孔明南征胜利的关键: 第一次,孔明命王平、关索出战诈败,引诱孟获追赶,再令赵子龙、魏延等大将抄其后路,将孟获生擒。 第二次,孟获的部将董荼那因为曾受孔明释放之恩,不愿与蜀军交锋,不战而退,被孟获责打,乃与众酋长协力缚绑孟获,送交孔明处置。 第三次,孟获密令其弟孟优假装投降,想要里应外合,偷袭蜀军,被孔明识破奸谋,遂将计就计,命人灌醉孟优,以逸待劳大败前来劫寨的孟获,孟获落荒而逃,被化装成蛮兵的马岱用计诱擒。 第四次,孔明诈败退兵,孟获躁急追赶,孔明早已暗令赵子龙攻其后方,孟获大败,率领十余骑兵奔逃,半途却与孔明狭路相逢,孟获欲奋力击杀蜀军,却失足掉入陷阱而被擒。 第五次,银冶洞主杨锋因不满孟获继续对抗孔明,与其五子率兵三万,诈称愿协助孟获对抗蜀军,孟获大喜,设宴相待,结果酒醉被擒於席上,送交孔明。 第六次,孟获请木鹿大王相助,孔明以木刻彩画巨兽吓退其真兽,大破孟军,孟获之妻弟绑缚一位洞主,伪称已擒住孟获要献给孔明以邀功,欲藉机近距离刺杀孔明,被孔明识破,一并擒之。 第七次,孔明火烧兀突骨所率藤甲兵,又设下伏兵打败孟获,孟获单骑突围,又被马岱生擒。这时,孟获方才心服口服,向孔明俯首谢罪道:『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尽管罗贯中的彩笔刻意渲染诸葛亮这段『七擒七纵』的神话,但是记载三国历史最权威的著作【三国志】里,陈寿却没有记述这段故事,连孟获这个人也只字未提。而且【三国志?张嶷传】里也提到,南征之后的南夷诸郡并不平安,『南夷复叛,杀害守将』的噩耗屡有传闻,由此可见,诸葛亮『攻心为上』的战略以及『七擒七纵』之真实性,不免让人质疑。 然而,诸葛亮在北伐前曾有南征之举,却是不容否认的。唐朝诗人胡曾留下一首『泸水』诗:『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正是赞颂诸葛亮不避艰险,率军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故事。 至於诸葛亮是否曾经活捉过当时『夷汉所并服』的南蛮王孟获,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资料显示,确实是史有其事,不容否认,但是却不太可能像罗贯中所说的『七擒七纵』,因为屡缚屡遣,未免太儿戏,况且诸葛亮当时主要任务在於北伐曹魏,岂有将宝贵的时间和兵力耽延浪费之理?所以这当然又是罗贯中灌水的杰作了。 02 (庚)街亭之失——孔明挥泪斩马谡 公元228年,街亭之役马谡惨败,使蜀军失掉进攻的据点,不仅重挫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业,也种下蜀汉军势发展大不利的败因。 街亭古战场到底在哪里?查阅【辞海】云:『街亭,古地名,亦称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陇城镇。』【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六回,对这场攸关北伐成败的战争著墨不少。大意是说:魏明帝命司马懿为都督,张郃为先锋,出兵街亭,诸葛亮命参军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率兵两万五千镇守街亭。马谡自恃其熟读兵书,十分轻敌,临战前违背诸葛亮的叮咛,拒绝副将王平的苦劝,生搬硬套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放弃有利地形而屯兵山上,抢占制高点,却因缺乏应变能力,被魏军大举围山,截断粮道,以致军心大乱,士兵下山降魏者甚多,司马懿趁机放火烧山,马谡只得率领残兵杀下山来,向山西奔逃,街亭遂被魏军攻占。 有一句三国歇后语:『马谡用兵——言过其实』。这话原本是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的。马谡自幼熟读兵书,才气过人,喜好谈论军计,但刘备在世时,认为马谡夸夸其谈,不够踏实,只不过是像赵括那类型的人物,专会『纸上谈兵』罢了,所以曾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没料到诸葛亮却忽略了刘备的忠告,相当器重马谡,甚至『独排众议』拔擢马谡作为北伐的先锋大将。 街亭惨败后,陇右三郡得而复失,诸葛亮只好引兵退回汉中,一出祁山宣告失败。事后,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上表请求自贬三等,承认自己身为三军主帅却『明不知人』、『受任无方』、『不能训章明法』,而且下令斩首马谡,当刽子手将马谡首级取来给诸葛亮勘验时,诸葛亮忍不住痛哭失声,大小将士也无不垂泪,这就是三国故事里著名的情节『孔明挥泪斩马谡』云云。 其实,罗贯中【三国演义】说街亭之战魏军主帅是司马懿,却与正史记载大有出入。翻查【三国志】里的史料,『马谡传』说:马谡『与魏将张郃战於街亭』,『诸葛亮传』说:『魏明帝西镇长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她很快就收到解聘书。我妈觉得不太好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十根筷子抱成团”……,这些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从某些方面强调了团结的作用,甚至有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唐岛海战中,宋将李宝以3000水军,团结一致,全歼了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人庞大的战船队;抗日战争由于中国人民的团结击溃了日帝国主义。由此可见,团结的力量绝对是无穷的,所以我们往往也就对团结的力量坚信不移。
在团队创业中,无疑创业队伍的团结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创业准备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群体决策并不一定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首先,群体决策有一种“默会偏好”。也就是说,创业团队在开始的时候就会对某个人或者某个决策存有好感,并且在以后逐渐的接受它。这样在以后的讨论中,即使有更好的观点出现,也未必能够引起群体的重视,他们往往是在找理由推翻它,以此来证明当初大家认可的观点是正确的。换句话说,以后出现的意见都成为了群体证明最初观点的反面材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团队创业的成员大都具有相同的背景,这使得他们更符合“相似相容”的物理规律。个人在选择创业合作者的时候,不由自主会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因为这样别人更容易同意自己的观点,更容易“一拍即合”。这样的创业团队最容易出现“默会偏好”,这主要因为成员的背景比较单一,所拥有的信息和掌握的技能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即使是背景互不相同的几个人,在进行群体决策的时候也避免不了“默会偏好”的倾向。
其次,团队成员之间内聚力太大,也会过犹不及。团队创业当然离不开团队成员间的紧密合作,开创一个企业也离不开成员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当团队间的内聚力太大的时候,也会出现决策偏差的危险。只要是创业的发起者,总是在潜意识里强化自己的观点,一旦外部出现了某种否定他们决策中不可行的建议或者观点,他们就会感觉很“不舒服”,于是就想办法去否定这些建议和观点,从而更加强化原有的决策。
再次,创业团队容易忽视没有共享的信息。共享信息和资源,是团队创业相对个人创业来说所具有的一项很大的优势。创业团队成员间将自己的信息和资源都贡献出来,进行整合利用,团队所拥有的信息和资源似乎就等于成员间的信息资源总和。无疑对创业者来说,拥有的资源越丰富,对开创企业越有利。然而实际上,创业团队在利用信息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些仅仅被某个成员所拥有的宝贵信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照顾大多数人,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东西似乎就错不了,而且多数人都知道的东西就会从很多人口中被说出来,并且被认同。而对于极个别人的信息和资源,往往因为其势单力薄,说出来的别人不知道,在大家都对即将开创的企业雄心勃勃的时候往往根本不把这种极个别信息放在心上。尤其是在进行创业决策的时候,即使考虑了这些极个别的信息,但是往往没有真的被使用在决策中。这样,一些信息和资源并没有真正被团队所共享,更谈不上很好的利用了。
以上所说并非是想否定团队创业的优势,只是从心理层面对团队创业的群体决策容易产生的误区做了分析。因为创业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伟大事情,以至于参与创业的每个人都是满怀激情的,因为要做老板了,没有理由不兴奋。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都会对自己的创意无比佩服,以至于忽略了一些现实性的东西。实际上团队创业的优势是如此明显,只要团队能够意识到团队做出决策的时候可能产生的误区,并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加以避免,就可以将团队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如此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1+1>2。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尽量不让团队创业的群体决策产生偏移呢?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在创业成员选择上,在团队的成员组成上尽量存在差异性。选择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作为合作者。
那么不开会怎么能做决策呢,会当然是要开的,关键是怎么开,开几次。笔者曾经对一个团队做创业指导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表格,这份表格的内容涉及开办他们这样的企业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相关创业准备的内容。然后我告诉他们,表格每人一份,把它填好,每个人必须独立完成,团队成员间不许相互交流,你们能够把这份表格做好,你们的创业就成功了一半。实际上我并没有夸张,很多创业者其实根本还没有了解怎么创业就开始去做,他们想来想去的都是开业后该怎么赚钱,甚至有的人连自己的业务范围的税务情况都不了解。第一次会议就是发个表格。然后第二次会议回收表格,对每一项内容分别集中讨论,而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讨论完了每一项内容,再去自由发言。这样最终形成的决策更趋于理性,也更科学了。
所以,寻找“第三者插足”无疑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办法。这个“第三者”可以是专业人士或者有经验的人,或者请专家指导。总之对于创业者来说,别太小气了,让别人插一只脚,可能会少走许多弯路。
记住布鲁特勒说的一句话:“联合可能是一种力量,但是,除非有明智的指挥,否则,只是一种盲目的动物般的力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十根筷子抱成团”……,这些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从某些方面强调了团结的作用,甚至有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唐岛海战中,宋将李宝以3000水军,团结一致,全歼了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人庞大的战船队;抗日战争由于中国人民的团结击溃了日帝国主义。由此可见,团结的力量绝对是无穷的,所以我们往往也就对团结的力量坚信不移。
在团队创业中,无疑创业队伍的团结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创业准备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群体决策并不一定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首先,群体决策有一种“默会偏好”。也就是说,创业团队在开始的时候就会对某个人或者某个决策存有好感,并且在以后逐渐的接受它。这样在以后的讨论中,即使有更好的观点出现,也未必能够引起群体的重视,他们往往是在找理由推翻它,以此来证明当初大家认可的观点是正确的。换句话说,以后出现的意见都成为了群体证明最初观点的反面材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团队创业的成员大都具有相同的背景,这使得他们更符合“相似相容”的物理规律。个人在选择创业合作者的时候,不由自主会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因为这样别人更容易同意自己的观点,更容易“一拍即合”。这样的创业团队最容易出现“默会偏好”,这主要因为成员的背景比较单一,所拥有的信息和掌握的技能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即使是背景互不相同的几个人,在进行群体决策的时候也避免不了“默会偏好”的倾向。
其次,团队成员之间内聚力太大,也会过犹不及。团队创业当然离不开团队成员间的紧密合作,开创一个企业也离不开成员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当团队间的内聚力太大的时候,也会出现决策偏差的危险。只要是创业的发起者,总是在潜意识里强化自己的观点,一旦外部出现了某种否定他们决策中不可行的建议或者观点,他们就会感觉很“不舒服”,于是就想办法去否定这些建议和观点,从而更加强化原有的决策。
再次,创业团队容易忽视没有共享的信息。共享信息和资源,是团队创业相对个人创业来说所具有的一项很大的优势。创业团队成员间将自己的信息和资源都贡献出来,进行整合利用,团队所拥有的信息和资源似乎就等于成员间的信息资源总和。无疑对创业者来说,拥有的资源越丰富,对开创企业越有利。然而实际上,创业团队在利用信息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些仅仅被某个成员所拥有的宝贵信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照顾大多数人,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东西似乎就错不了,而且多数人都知道的东西就会从很多人口中被说出来,并且被认同。而对于极个别人的信息和资源,往往因为其势单力薄,说出来的别人不知道,在大家都对即将开创的企业雄心勃勃的时候往往根本不把这种极个别信息放在心上。尤其是在进行创业决策的时候,即使考虑了这些极个别的信息,但是往往没有真的被使用在决策中。这样,一些信息和资源并没有真正被团队所共享,更谈不上很好的利用了。
以上所说并非是想否定团队创业的优势,只是从心理层面对团队创业的群体决策容易产生的误区做了分析。因为创业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伟大事情,以至于参与创业的每个人都是满怀激情的,因为要做老板了,没有理由不兴奋。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都会对自己的创意无比佩服,以至于忽略了一些现实性的东西。实际上团队创业的优势是如此明显,只要团队能够意识到团队做出决策的时候可能产生的误区,并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加以避免,就可以将团队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如此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1+1>2。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尽量不让团队创业的群体决策产生偏移呢?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在创业成员选择上,在团队的成员组成上尽量存在差异性。选择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作为合作者。
那么不开会怎么能做决策呢,会当然是要开的,关键是怎么开,开几次。笔者曾经对一个团队做创业指导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表格,这份表格的内容涉及开办他们这样的企业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相关创业准备的内容。然后我告诉他们,表格每人一份,把它填好,每个人必须独立完成,团队成员间不许相互交流,你们能够把这份表格做好,你们的创业就成功了一半。实际上我并没有夸张,很多创业者其实根本还没有了解怎么创业就开始去做,他们想来想去的都是开业后该怎么赚钱,甚至有的人连自己的业务范围的税务情况都不了解。第一次会议就是发个表格。然后第二次会议回收表格,对每一项内容分别集中讨论,而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讨论完了每一项内容,再去自由发言。这样最终形成的决策更趋于理性,也更科学了。
所以,寻找“第三者插足”无疑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办法。这个“第三者”可以是专业人士或者有经验的人,或者请专家指导。总之对于创业者来说,别太小气了,让别人插一只脚,可能会少走许多弯路。
记住布鲁特勒说的一句话:“联合可能是一种力量,但是,除非有明智的指挥,否则,只是一种盲目的动物般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某些方面来说,确实是这样。比如吃饭,一个诸葛亮饭量再大估计也比不上三个臭皮匠。臭皮匠是体力劳动者,诸葛亮是脑力劳动者。人家吃饭,你就吃脑白金,各取所需嘛;又比如打架,一个诸葛亮肯定打不过三个臭皮匠,尤其要小心被钉锤敲得晕头转向,对着曹操叫刘皇叔,对着刘备叫黄月英~~但要比捉迷藏,三个臭皮匠就万万比不上诸葛亮了。人家刘皇叔三顾茅庐,两次人影都没见着,谁晓得他躲哪去了。最后好不容易捉“奸”在床,他居然拿脊梁对着人家,让人家刘皇叔拍不到面部照片,拿什么去香港报纸发娱乐头条嘛?也亏人家刘皇叔在狗仔队干这么多年记者,经验老到,一个“守”字诀运用得炉火纯清,终于逼得诸葛亮露出破绽,拍下诸葛亮两只眼睛骨碌骨碌转的照片。最后发表时用的标题就绝了,叫《黑眼睛》下面配二行小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黎明!(结果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的公司就出来避谣了,说保留诉讼之权利云云。。最后只好改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蔡明!嗨,哪跟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结果是请三个臭皮匠的话,那么就会变成幽默故事集.蜀国估计也只能靠发展皮业来维持了.刘备本身就是个后脸皮,再和臭皮匠们携手共进,大展宏图,兵来\"皮\"挡,水来\"皮\"掩,或许真的能出奇制胜把曹操和孙权笑死也说不定. 皮匠就是皮匠,皮匠不是万能的,臭皮匠也不例外.三个也好,多个也好. 不要盲目地夸大皮匠的本事,别把皮匠和诸葛亮相提并论,那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把他们请下来,臭的也好,不臭的也好.让他们待在应该待的地方,做应该做的事.而我们向诸葛亮先生学习,把他的聪明才智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结果是请三个臭皮匠的话,那么就会变成幽默故事集.蜀国估计也只能靠发展皮业来维持了.刘备本身就是个后脸皮,再和臭皮匠们携手共进,大展宏图,兵来\"皮\"挡,水来\"皮\"掩,或许真的能出奇制胜把曹操和孙权笑死也说不定. 皮匠就是皮匠,皮匠不是万能的,臭皮匠也不例外.三个也好,多个也好. 不要盲目地夸大皮匠的本事,别把皮匠和诸葛亮相提并论,那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把他们请下来,臭的也好,不臭的也好.让他们待在应该待的地方,做应该做的事.而我们向诸葛亮先生学习,把他的聪明才智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结果是请三个臭皮匠的话,那么就会变成幽默故事集.蜀国估计也只能靠发展皮业来维持了.刘备本身就是个后脸皮,再和臭皮匠们携手共进,大展宏图,兵来\"皮\"挡,水来\"皮\"掩,或许真的能出奇制胜把曹操和孙权笑死也说不定. 皮匠就是皮匠,皮匠不是万能的,臭皮匠也不例外.三个也好,多个也好. 不要盲目地夸大皮匠的本事,别把皮匠和诸葛亮相提并论,那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把他们请下来,臭的也好,不臭的也好.让他们待在应该待的地方,做应该做的事.而我们向诸葛亮先生学习,把他的聪明才智发扬光大.这种语言不能直译,三个臭皮匠只是比喻集体的智惠.但强人,伟人,聪明人永远是社会的精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臭皮匠的智力就真能胜过孔明,也许原话是指在其他方面.只不过,如何理解完全取决于我们,一些对那三个皮匠贬低的语论,不过是一些人不想动摇诸葛亮在他们心中近乎于神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2-6 02: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句话并非一定是说三个臭皮匠的智力就真能胜过孔明,也许原话是指在其他方面.只不过,如何理解完全取决于我们,一些对那三个皮匠贬低的语论,不过是一些人不想动摇诸葛亮在他们心中近乎于神的地位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