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建议:别轻易和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11-7 12: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生活中很多家长都爱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比如:当孩子想拿一样东西拿不到的时候;当孩子玩积木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孩子和小伙伴玩游戏出现矛盾,立刻要回家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回应:自己拿,你可以的;你再自己多试试;你自己想清楚,不玩就回家;……让家长纳闷的是,明明是想教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为什么每次这样说完,得到的都是「孩子不理会、做不到甚至大哭大闹」的结果呢?今天就来聊一聊。学会向别人求助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关键独立很重要,但是如果只强调独立,让孩子反复尝试、反复失败,多数孩子一开始的反应只有大哭大闹或生闷气,时间久了就会选择放弃、逃避。就像一个成人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没有人告诉你工作职责和范围、没培训、没资料做参考、没有同事帮助,你会感觉怎样?无助。这个时候,会求助就非常重要了。美国社会情绪学习(SEL)课程指出,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和别人玩耍时提出积极的建议、合作、倾听、交流、寻求帮助以及有效解决人际冲突等能力。求助技能好的孩子,也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更可能以恰当的方式与同伴、老师进行互动,并更多地获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比如,请教老师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对老师微笑等,这些积极的互动方式使他们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积极关注和支持。

微信图片_20221105215436.jpg (68.43 KB, 下载次数: 2)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前天21:54 上传向人求助,看似简单,却是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关键技能,也是影响孩子未来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相反,如果孩子没有获得与年龄相适应的求助技能,会怎样呢?就像开头的情景,在面对任务和挑战时,孩子很容易养成消极的沟通方式,不主动与父母交流,或者习惯于用激烈的情绪方式表达。更大的问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去了幼儿园和学校,可能就没法用良好的方式获得老师和小伙伴的关注与支持,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心理上的韧性,形成比较低的的自我评价,遇事容易放弃。因此,想要让孩子能够获得独立做事情的技能,意愿和能力缺一不可:孩子有自主做事情的主动愿望和具备如何求助、获取支持的能力。那么「向人求助」的技能,到底该怎么教给孩子呢?我们继续聊。这样跟孩子互动让孩子掌握求助的技能对于低龄幼儿来说,主要就是从跟大人的互动中学习,学习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需要什么」,并且用合适的方式求得帮助。

微信图片_20221105215441.jpg (69.3 KB, 下载次数: 2)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前天21:54 上传直接示范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平时在家里,跟家人互动时,也会说「帮我一下,好吗?」但是这些时候,孩子并不会主动注意这些话,因为对孩子的帮助,大人们往往都是自动「奉上」的。孩子想要拿一样东西,大人要么坚持让孩子自己拿,要么就主动上前给取过来,也有玩笑一句「你笑一个,我就给你拿」。这样孩子当然不会学到正确的方式,因此「提醒注意」就要提上日程了。给孩子正确的示范。比如跟孩子爸爸说「你能帮我拿一瓶水吗」,得到帮助之后要郑重地说「谢谢你」。跟孩子用求助的方式说话。「宝宝,你能帮妈妈把这个捡起来吗?谢谢你!」制造互相帮助的氛围。「谁能帮我把这个扔到垃圾桶里?」如果宝宝来帮忙,马上表示感谢。 提醒宝宝:互助是有趣而且有益的,但一定是礼貌而温和的。适当时候,要跟宝宝一起总结和梳理经验:当妈妈说,请帮我……的时候,就说明我需要帮助。当然啦,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家庭互动中的提醒注意,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加入和参与,才能帮助宝宝更好的感知求助方法和求助效果。

微信图片_20221105215447.jpg (98.2 KB, 下载次数: 2)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前天21:54 上传角色扮演宝宝开始读绘本、看动画片以后,会非常喜欢故事里的人物,也喜欢表演里面的情节。家长可以跟孩子扮演里面的角色,比如《安东医生的动物医院》:医生,你能帮我看看吗?你有什么不舒服的吗?对于生活里经常出现的场景,可以带着宝宝换角色练习。大人可以扮演宝宝,孩子扮演爸爸妈妈,大人假装寻求帮助:妈妈,请你告诉我,积木怎么摆才能不倒塌呢?爸爸,请你教教我,这几个玩具该怎么收拾才最好呢?宝宝一方面观察学习别人的求助方式,也会努力帮助别人。因为真正的社会交往中,求助和给予帮助是同步发生的。宝宝再大一点,可以进行沟通表达了,还可以这样练习:当你在幼儿园遇到困难(可以更具体到某一个事件),都可以叫谁来呢?当你在商场里遇到难题(可以更具体到某一个事件),是怎么找别人来帮忙?适时、恰当的帮助在孩子独立做事情时,家长不能当旁观者(比如,旁边看手机,做家务,完全不看孩子),应该要随时观察孩子,看她遇到什么问题——乐高的两块总是拼不到一起,是因为孩子不会对齐,还是因为力度不够?如果看到孩子尝试了好几遍还不行,绝对不要一把抢过来说「你得这样拼」,也不要只在一边动嘴不动手「你再试试」。大人要适时给予恰当的帮助,比如「需要爸爸 / 妈妈帮忙吗?」或者自然而然加入游戏,一边拼一边说「看,像爸爸 / 妈妈这样把乐高对齐了才行。」让孩子感受到,做不来、做不好的事情,大人帮忙之后可以很快学会并完成。这里的关键是,我在帮助孩子之前都会问「需要帮忙吗?」如果她拒绝,我就不再要求帮忙。另外就是家长的帮助是否真的有效,这取决于大人对孩子的观察,找到孩子困难的原因:手的操作能力不够、手眼协调不行、事情太复杂、记不住、不懂得原理、不会反思.....当孩子求助时,及时反馈孩子在叫「妈妈,帮帮我」的时候,有的大人会极端地回答「自己做」。家长的断然拒绝,时间久了孩子就会经历反复失败,导致「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受惩罚,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孩子做事情经常失败,会造成他们遇到类似情境,害怕失败、产生负面情绪,不再积极主动,长此以往还会形成自我评价低、悲观的性格。因此我建议,对孩子的求助要及时反馈。如果家长判断孩子可以自己做,可以进行引导,「宝宝再试一下,妈妈这次跟你一起做」。如果太难了,就帮助宝宝拆解任务,先完成小任务,再增加难度。另外,要告诉「宝宝,刚才遇到困难叫妈妈来,这样很好」,这种反馈是帮宝宝意识到自己的求助生效了!当孩子撒泼哭闹时,不要说道理前面四点都是要在日常培养的,但是孩子,年纪越小,越可能「说不来」「不想说」「说不对」,或者早期没有建立、培养求助的习惯,都很可能会出现哭闹、发脾气的状况。这种时候,大人斥责、讲道理,其实作用甚微。不如抱抱 TA,同理心(被理解和共情)可以帮助她安静下来。再参考下面的流程,帮助孩子学习一件事的流程从最简单到最难的几步,然后看看从哪里重新开始。你看我做——学习的第一步是观察学习;手把手跟我做——手把手地教;你跟我做——模仿我,我做什么你做什么;你接着我做——我先开个头,你往下做;我们同时做——你参照我;我们一起总结经验——总结性的语言提示,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变独立、能独立很重要,但保护孩子「愿意独立自主的意愿」和「掌握主动求助的技能」都是更重要的前提。家长,避免包办代替、适时提供帮助很有必要,学习怎么给予帮助也是个技术活儿。总之呢,千万不要轻易跟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让这碗毒鸡汤推着孩子一步步走向崩溃。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丁香妈妈」,搜索「DingXiangMaMi」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