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栎林中醉射雕,是谁写的,诗还是词?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6-3-11 10: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陈维崧 (1625-1682)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淡然是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11 10: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小词中以荆轲、高渐离、豫让并举,其志可知。首句从贺知章诗“二月春风似剪刀”一语窃其意而得。 “秋色冷并刀”与“二月春风似剪刀”无涉,谈不上“窃其意”。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乃是一种十分具体的比喻,强调的是“剪刀”本身固有的功能。换言之,春风之所以象剪刀,是因为它裁出了片片细叶。此比喻固然巧妙新奇,但以手法而论,它亦不过是一个一般的比喻而已。“秋色”一语则大不相同。“秋色冷并刀”并非简单直接的比喻,而是更近乎钱钟书所说的“通感”。说秋色冷如(于)并刀,实际上与“并刀”本身的功能无关。“并刀”给人的第一感觉本来不应该是冷,而应该是锋利。但是,在作者的感觉中,“秋色”的冷与“并刀”的锋利是如此的相似,甚至已经合二为一,作者的感觉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移。就此点而言,“秋色冷并刀”的层次高于“二月春风似剪刀”。因此,对于“二月春风似剪刀”而言,“秋色冷并刀”勉强可以说是“袭其语”,但绝对说不上是“窃其意”。而钱钟书《通感》一文中所举之刘驾《秋夕》“灯光冷于水”一句与“秋色冷并刀”颇有共同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