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死前的牵挂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9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游是一位杰出的代表。陆游于1125年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年时代,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离故乡,一路颠沛流离,先后来到临安、福州、夔州等地,饱经沧桑。仕途坎坷,在官场上也是几番沉浮。他反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左,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可惜他报国无门,心情极度抑郁苦闷,只能借酒浇愁,“梦寐不忘中原”,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逐渐上升到爱国之情。无论是在江西、福建还是四川,他都日夜思念着故乡,梦想有朝一日从故乡驱逐侵略者,收复中原。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饱含血泪的诗篇,像“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表达了他日益深沉的爱国爱乡之情,形成了独特的悲壮宏丽的风格。1210年,八十五岁高龄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留下《示儿》一诗告别了这个世界。陆游的一生可以说是对故乡牵挂的一生,只是他突破了狭隘意义上的故乡,上升到对国家、民族利益的观照。从这一点来说,陆游既是故乡的豪杰,又是民族的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爱国主义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1.国家没有统一;2.那首《钗头凤》里的唐婉表妹,也许诗人在弥留之季提及到,只是没能流传下来罢了!诗人牵挂着在生不能相守到老,这下死了可否在望乡台上与她相逢在续前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 牵挂中国的统一. 陆游是一位杰出的代表。陆游于1125年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年时代,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离故乡,一路颠沛流离,先后来到临安、福州、夔州等地,饱经沧桑。仕途坎坷,在官场上也是几番沉浮。他反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左,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可惜他报国无门,心情极度抑郁苦闷,只能借酒浇愁,“梦寐不忘中原”,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逐渐上升到爱国之情。无论是在江西、福建还是四川,他都日夜思念着故乡,梦想有朝一日从故乡驱逐侵略者,收复中原。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饱含血泪的诗篇,像“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表达了他日益深沉的爱国爱乡之情,形成了独特的悲壮宏丽的风格。1210年,八十五岁高龄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留下《示儿》一诗告别了这个世界。陆游的一生可以说是对故乡牵挂的一生,只是他突破了狭隘意义上的故乡,上升到对国家、民族利益的观照。从这一点来说,陆游既是故乡的豪杰,又是民族的英雄。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参考资料:参考资料:http://poem.linyi.com/p/appreciate/show.php?sendId=71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放不下的是国家没有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的啊是那首《钗头凤》里的唐婉表妹,也许诗人在弥留之季提及到,只是没能流传下来罢了!诗人牵挂着在生不能相守到老,这下死了可否在望乡台上与她相逢在续前缘!参考资料:《钗头凤》为据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没有统一国家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牵挂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