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求乞者>>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6-3-24 22: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赏析  一种可能的赏析:   首先要说下,野草,创作时正值五四的消退,当时的社会或许可以用希望与绝望来概括。   1."高墙""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分别象征什么?体现了鲁迅怎样的生活经历?   高墙:隔断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屏障,剥落意在说明鲁迅先生对这种事物的憎恶,狠不得其马上坍塌!   灰土:当时的社会腐化风气,一种肮脏的社会环境的指代。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象征一种疏离的人际关系。用冷漠的行人来表达,此鲁迅高明之处!   经历:是鲁迅在经历了希望的瓦解后,重新回到一种荒凉的人际社会,失望让他憎恶那种在悲惨社会只为肉体行乞,忘却精神可耻的求乞者,他宁愿肉体的虚无,也不愿同流于世俗。   (答案二:“高墙”、“灰土”、“各自走路”的人,既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街巷中的实景,又有象征性。“高墙”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之间冷漠,人们充满戒心,难以相融相知。“灰土”象征社会污浊,也象征作者灰暗迷惘的心态。全文反映出作者不愿成为权贵、强者,也不愿成为奴才、弱者的两难境况,揭示作者在犹豫、彷徨、苦闷中孤独前行的情感经历。)   2."布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什么关系?   布施:是一种错误救世方式的借代,施舍于人却只能增添求乞人无知与贪婪,布施者在作者而言是一种愚善。给予世人的物质却拯救不了世人缺失的精神脊梁!   “布施”和“求乞”:体现人与人的超乎简单的物质肉体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网,没有心灵的提携与骨气的支撑,也不存在精神的积极影响。   (答案二:“布施”是主子、强者对弱者的施与。“布施”与“求乞”是人之间存在隔阂、缺乏真诚的主与奴、强与弱的关系。文中两个求乞的孩子,其实是作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的铺垫,是作者内心求乞的演示,作者亦是求乞者。作者由已及人,推想自己求乞的结果,得出不去求乞,也不施与的结论。)   3.鲁迅不愿做个"受施者"与"布施者",体现了他怎样的世界观?   鲁迅为何不愿做一个受施者或布施者,这体现了他不认同拯救饥饿慌碌的肉体甚至自己饥饿慌碌的肉体也不愿别人的救助,是一种超越于物质与生存,追求精神解救的世界观!   (答案二:鲁迅在文中前一部分以两个小孩为例,写了“受施者”必会以牺牲自尊放弃自己的思想去磕头、哀呼,实不悲戚却又装作悲戚。而鲁迅“厌恶他这声调、态度”,所以不愿作“受施者”,也不愿做使对方失去自身尊严的“布施者”。这体现了鲁迅反对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坚守人格独立、思想尊严的世界观,与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思想命题。)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本文,用一个冷色调的行路画面,通过画面的细节刻画,体现一种肮脏的社会和扭曲的灵魂。反复和象征借代不断运用,产生一种不断刺激灵魂的效果,深刻至极!   (答案二:本文对景的描绘是写实的,然而塑造的形象却又是象征性的。如求乞者的形象,是个在两难中艰难选择,最终以“无所为和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文人形象。文章将景、情、意交融为一体,在尘土弥漫的氛围中表达了自己对扑朔迷离人生前景的焦虑与苦闷。)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67946.htm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