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06-3-25 00: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晋时期,王敦和王导一样看好建康的琅邪王司马睿,司马睿征召他时,他马上欣然前往。310年,王敦和王导一起在建康拥戴司马睿,成了他的主要谋臣。王敦入石头城后,拥兵不朝,放纵士卒劫掠,肆意杀死了周伯仁、戴渊、刁协等朝臣,并在朝廷及地方安插党羽。起初王敦起兵时,刘隗和刁协都劝司马睿诛杀王导和王氏家族全部成员。王导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都在宫门外候罪,仆射周??进宫,王导向他大呼:“伯仁,一家大小百余口性命都交到你手上了!”伯仁看都不看,一直进宫。进了宫中见到司马睿后,却竭力向他保证王导忠诚,极为恳切。司马睿听信。伯仁喜欢喝酒,在宫中喝得大醉才拜辞出去。王导这时还在宫外,又向他呼救,他不但不理,反而对自己的侍从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回到家后,又上书竭力证明王导无罪,这才救下了王家的性命。但王导并不知情,因此怀恨在心。王敦攻入石头城后,对王导说:“伯仁声望很高,请他任三司应该可以胜任。”王导不说话。王敦又问:“难道只能当令或者仆?”王导还是不回答。王敦说:“那就只有杀掉了。”王导仍不回答,于是王敦下令斩伯仁。后来王导得知真相,大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王敦企图进一步篡权,但是被王导的坚决反对,只得于四月还师武昌,遥控朝政。闰十一月,司马睿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继位(晋明帝)。323年三月,王敦谋篡帝位,于四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大肆任命自己的亲党为朝官和地方官吏。324年六月,司马绍乘王敦病重,下诏讨伐。王敦以兄王含为元帅,领水陆军5万攻建康,立足尚未稳就于七月,遭到政府军的袭击,大败。王敦得知,气急败坏地说:“我的兄长真是个没用的老婢,大势已去了。”但他仍然不甘心,想带病亲自出征,但是没多就病死。他的党羽沈充等人继续攻击建康,但不久就被一一讨平。王敦被掘墓戮尸,首级被割下挂在朱雀桥上示众。王敦虽然是所谓的叛将,但他早期还是为晋室做出了不少贡献,他的反叛也是由于屡受晋室猜疑而起的。自古以来掌握兵权的大将总是处于危险的边缘,永远是朝廷猜忌的对象,不是遭猜忌被杀,就是遭猜忌被迫反叛,反叛成功,就成了“太祖高皇帝”,失败自然就像王敦一样变成乱臣贼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5 00: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看影视剧和小说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那么,这里提到的“伯仁”是谁?说这句话的人,又是谁呢?伯仁到底为何而死,你知道其中的历史典故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25 00: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的大臣 有次王导获罪了,他去找周伯仁求情,公堂之上,伯仁正眼都不瞧他一眼,但和晋帝单独面见时却为其求情——但王导不知。 所以王导十分记恨周伯仁。 后来其弟王导掌权,问王导是否要杀了周伯仁,他不语,结果王导当他默认就杀了周伯仁。 事后,王导得知周伯仁曾在晋帝面前为自己求情,而自己却不语致使伯仁身死,故哭曰“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