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知识积累比人格塑造更重要"的辩论材料?!急需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6-3-30 22: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识积累非常重要,但并不比人格塑造更重要。人类需要知识是用来改造我们的世界,改造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生活的更好。而如果因此忽视了人格塑造,那无论我们的物质生活有多么现代化,我们还是在退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3-30 22: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说起来又是老生常谈,但确实是条真理。由我个人的经历可以得知: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九十取决于他的人格,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被决定于其余百分之十的专业知识。这当然不是说一个只有百分之十知识功底的人就一定拥有百分之九十发展的可能。人格是砖,知识是水泥,砖是基本,可没有水泥,砖是码不成高楼的。如果我是反方,我可能会驳你:曾经有许多人,当机会看着自己的眼睛微笑走来时,却因为没有够份量的专业知识、可以胜任的能力而不得不无奈地放弃。想象一下吧,那种沮丧的感觉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你在辩论的时候最好不要引出对方这样的话题。这几天比较忙,来晚了,看到大家把该说的都说了,我也不需要再画蛇添足了噢。不过从鸡生蛋,蛋生鸡的角度来看,如果人格的形成不是先天而确定是后天培养的话,积累知识要比塑造人格重要,没有知识的积累为先,人格塑造无从谈起。也可以说正确的选择积累知识的过程就是塑造人格的过程,当人格偏离知识时,通常都是出在对知识的选择不当上。所以关键是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能否正确选择知识的问题,选择正确了,人格塑造就不会偏离。知识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出在选用知识结构的体制身上。再说,“人格”这个词需要搞清楚具体指向,“塑造人格”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是塑造什么样的人格?优质人格,还是劣质人格?人格是心理学上的人格涵义,还是指论理学上的人格涵义?搞混淆的话,辩论起来是会大相径庭的。当然不可能是指法律上所谓的人格定义了。不过搞清楚这个涵义有利于把握辩论的方向。编辑 引用 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更清晰,离真理更近,同时加强自己控制自我、修养自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应以积累知识为主,还是以塑造人格为主,就是要看何者更满足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看何者更符合高等教育的任务。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显然,人格的塑造是建立在知识积累这一基础上的,书读百卷而明是非,只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才能进行人格的塑造 语出‘华语辩论网’,建议红泥MM到那去看看!现在社会上骗子横行,但可笑的是:骗术玩的最转的不再是跑江湖的小玩艺们——他们多是高知高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上当受骗的也不再多是低文化人群,相反,占有绝大部分数目的竟是高知识分子!是一群专业知识上的高智、社会生活中的低能者,甚至常见到一些被骗了的高知识分子自己想不开,传手借用骗术欺骗另外的人的事情。说到底,这骗与被骗间都是人格扭曲的一种切实表现,并不能够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就可以避免得了的,李大法师的弟子当中,高知识分子也不是少数,扭曲的人格只可能呈现出病态的价值观念。书读的少了,人是纯朴的,但也愚昧;书读得太多,人又容易迂钝。但对于人格而言,人格的轻重无论对于高知还是低知都是极其重要的。人,首先心里要有一个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基准底限,才能把“人”这个字书写地更壮丽优雅。一个失了人格或者向来人格有着巨大缺陷的人,就算专业知识再过硬,也不会做出多大的功绩,他往往不是误入了歧途越走越远,就是半路之上早早夭折而亡。这些人的人生,算不得完整的人生,那么他所谓的“成功”也就完全失去了本应有的意义了。1)虽然人格和知识都很重要,但相比之下,人格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我方认为,在大学,长进最大的应该是人格。在座的各位一定还对今年二月二十三日发生的清华学子刘海洋的硫酸伤熊之事件记忆犹深。。。。。。2)我觉得人格比知识更重要,虽然说知识和人格都属于人的内在东西,但是相比而言,知识似乎表象一些,人格则为更本质的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可以用语言表现出来,但是人格却只能用行为来表现。一个人如果人格高尚,但是知识欠缺一些,可以为人们所接受,而一个人知识非常渊博,但人格却十分委琐,这样的人只会遭人唾弃。“红楼案”中,有多少达观贵人倒下了,他们知识不丰富吗?他们中不少都是有大学文凭的,但是成为阶下囚,原因何在?人格有缺陷!面对金钱与美女的诱惑,他们无法把持自己的良心!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商品大潮的冲击愈演愈烈,在一片“出国热”中,在一片“移民热”中,我们不强调人格,恐怕不久的将来,人将不人,国将不过了!所以,天之娇子们,在积累知识,丰富头脑的同时,不要忘了,提升你们的人格,培养你们的良知更重要!现行教育中,学生的身心、学业、人格发展得不够和谐,有很复杂的原因。但就教育本身来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未能有效、科学地协调好学生身心、学业、人格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教育中,有意或无意地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为代价,以单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为发展目标;或片面地把学生学业的成败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内容和最高标准的错误倾向,尚未销声匿迹,也并非个别现象。 以分数至上来评价学生,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把学生训练成知识容器和考试机器;以学业和升学压力来束缚学生,对学生正当、健康的情趣视而不见,把学生驯成学习活动中唯唯诺诺的乖孩子;以暂时的学业成败论英雄,把学生在人格上分成三六九等,偏爱偏信少数学业优秀的学生,把其他的学生打入另册等深层次的负面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不仅有悖素质教育的育人宗旨,更严重的是,扭曲了学生身心、学业与人格的关系,妨碍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因为,不顾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对学生的学业强行施压、加压;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侮辱学生人格,求得学生所谓学业的进步;学生因学业发展迟缓,蒙受羞辱甚至付出身心代价等,这些现象表明:教育活动一旦偏离学生身心、学业、人格和谐发展的轨道,全面育人就不可避免地蜕变为畸形育人。 这些迹象导致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的犯罪率比普通学历的人生犯罪率要高,就是因为过分重视学历和知识忽视了在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引起高科技的犯罪!在各大系统高科技犯罪的成因就是人格的塑造和累积知识不平衡的因果!人格当然比知识重要我只需说一点就可以打败对方,如果说知识重要的话,为什么好多学识很渊博的人犯了人格上的错还是为法律,社会所不容的呢!呵呵所以说,拥有再多的知识,如果他(她)没有一个健康的人格,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是"无"!!一个人的自身道德素质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从中反印他的修养。生存教育,更重要的是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当然完善的人格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积累知识应该是塑造人格的一个方面,当然如果别分开看的话。建议看一本《生存教育在美国》的书。“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 在我国各地的学校大家都看到一条类似的标语口号:“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或“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健体”;或“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管怎么变,“学会做人”这一条总是有的,而且总是首条。据说,这些口号来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文件。 据说,经后来的查证,上面仅仅是“据说”而已。 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在中国,“Learning to be”却被翻译成“学会做人”。 那么到底能不能用“学会做人”代替“学会生存”? 据报道,“江苏省教育电视台的主持人季慧回信说‘学会做人’的英文是‘Be yourself’。我说,我要的不是‘学会做人’的英文,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的‘学会做人’的原文。不久,季慧再次来信,找到了原文,出自1996年前任欧盟主席雅克·得洛尔担任主任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提出‘4个学会’: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生存”的定义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看了会觉得有点触目惊心吧? 而关于“做人”,在汉语里,约定俗成的“做人”只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待人接物;二是当个正派人。 人,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不懂做人的人,确实很难“生存”。但,不会“做人”的人中可能包括了正直、善良的人。 即使“做人”被定义为:“做一个正派的人”,能否以“学会做人”代替“学会生存”? 不能!因为我们总可以见到很多所谓正派的人因不懂生存之道而灭亡吧? 为了“生存”,就必须“学会做人”。 可是,道德总会成了“做人”的标准。所以“做人”简单地同“生存”连在一起时,也极容易让道德贬值。 当然,儒家的“做人”学说讲的就是人应该怎样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做人”教育也缺少了与时俱进的东西,适应能力包括训练、社交能力,也包括生理、心理承受能力,还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等等…… 于是,“生存教育”和“做人教育”就出现了,体能、技能、智能这“三能”的侧重点应该可以让我们更好区别“生存教育”和“做人教育”吧? (编写,内容多来自黄全愈的《生存教育在美国》)这个论题提的很好,有难度,与情商EQ和智商IQ那个更重要很相似。塑造人格是从情感方面讲的,范围可以很广,拓展到德育、感情、人性化的东西。以思想为主;而积累知识是从智力方面考虑,偏重技能。先从人格的定义方面解释:心理学方面的定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气质和性格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他还有德育方面的。1.气质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2.性格性格(character)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上的伟大。良好的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把问题引申到气质、性格、思想问题上。所以我们要讨论重点放在我们我们应该首先塑造健全人格魅力的人重要还是积累知识重要。当今社会发展到已经很健全了各个方面文明社会的准则。面对社会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呢?什么才是我们立足之本呢?社会对我们什么要求放在首位呢?1、我们认为是人格是比知识还重要的。健全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设想一下,一个没有良好人格的人,社会怎么会相信他可以作好事情呢?会委以重任呢?所以我们在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首先做好一个人,做人是基础,连人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就是空谈。2、健全人格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如果是一个健全人格的人,那他的各个方面都会趋向健全的,有着良好的心态,就有良好的态度,学习起来也会思路开拓,聚精会神。学习的效率也会高的。如果一个心存芥蒂的人,就会事事烦心,处处耿耿于怀,那还有经历学习呢?比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没有私心杂念,是个很专注的人。健全人格是积累知识的的前提,积累知识是健全人格的必然。3、健全人格有利于个人全面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反过来讲,如果一个有着不健全人格的人领导社会,那么就将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危害呢?比如有人格缺陷的希特勒,是没有人性才造成了历史的污点。4、塑造人格是百年树人的功业。例如周恩来完美人格魅力激励了几代人的热情,感染了世界很多国家的人,其影响力连敌对的人都为之感染钦佩。周恩来人格魅力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个人的贡献。因为他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他影响吸引了大批的人投入祖国的怀抱,为国家奉献一切。所以塑造人格比积累知识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