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什么要禁欲?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8 | 2009-7-27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是禁欲,在家居士是不邪淫。出家人是以不淫即戒之意,故又称不淫戒淫欲虽不恼众生,而能系缚行者之心,故佛陀制戒以禁之。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但在现实人间,淫欲‘是障道法’。这是我从佛法得来的见解。世间是苦,‘苦’体是每一众生(依五蕴、六处和合而有的)自体。何以有此生死苦果?‘集’起生死的是爱,爱的内容为∶‘后有爱,贪喜俱行,彼彼喜乐。’佛曾深感众生的难以教化,问题为每一众生,有‘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深藏的爱着窟宅。以上,是佛法根本,阿含及广律所说。众生生死不已,原因是烦恼,烦恼是无量数的,可分二类∶(1)‘分别生’的∶主要是人类文明发达所引起的,文明越进步,烦恼越多。这在现实人间,是严重的,可以造成最大的恶业;但断除了,还是在生死中。(2)‘俱生’的∶其中一分,是一切众生所同有的,一切众生所必有的。这虽是微细的,不妨得人天善果,但却是最为难断的。如末那相应的四种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一切都加一‘我’字)。佛法以爱为集谛;经说∶‘爱莫过于己’,这是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所必有的,所以说∶自我爱为生死根本。以自杀殉情来表示是淫欲而不是自我爱,这是不知爱的内容。从自我爱而延扩起来,经说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欲爱是物欲(淫欲在内)的爱着;有爱是自体存在的爱着;无有爱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自杀,爱着涅盘解脱等)的爱着。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没有尊重自己(人格道德)的一念,能为仁义而死吗?(中略)(二)解脱生死,重在断除烦恼。欲界人类,如淫念与淫事多,不论什么法门,都是不可能解脱的,所以说‘淫欲障道’。在某一期间(长短不定,依根性及精进程度而不同)暂断淫欲,精进修行,止观相应,引发无我净慧,就能断我见而得初果。证果后,在家弟子如为事业与淫欲所累,就不能进修得二果。得二果的也是这样,所以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依然能生男育女。如离欲界烦恼,进得三果,那在家也不再有淫念了。如得四果,虽然年富力壮,女性不再有月经(身体健康正常);男性也不会梦遗不净。出家的可得四果,在家可得三果。在家而得四果,那就不是当下涅盘,就一定出家了。但有的部派说∶阿罗汉也有在家而不出家的。三果圣者如死后生天,那是没有淫欲的色界;但凡夫依禅定力,也能生色界,所以没有淫欲,并不等于断除生死根本。欲能障道而不是生死根本,这是我对佛法的理解。(三)生在人间,维持个体生命的,是饮食;延续种族生命的,是淫欲。古人说∶‘食色性也’,性是出于本能的。一般人的饮食或行淫,是不离烦恼的。如恰当——适合个体的正常需要,适合当时社会的正常制度,这不能说是罪恶,不会因此而生天、堕地狱,也不会因此而流转生死(不感总报)。烦恼有二类∶一是恶(不善)的,一是无记(不可说是恶是善)的。无记的虽然微细,到底是不清净的,所以名为有覆无记。本能的自我爱,也属于此。引起淫欲的欲爱,与嗔、疑等不同。人及大多数畜生(鸟兽虫鱼等),淫欲是本能的。到一定时期,生理变化而自然发现。凡属本能的,不能说是善是恶。如食草的牛、羊等,不能说有‘不杀生’的美德;蜘蛛结网捕虫而食等,也不能说是专造‘杀生’的恶业。如烦恼依本能而起,率性而动,无记所摄。所以在世间法中,饮食男女是正常的,否则人类都要下地狱了。众生以自我(我是‘主宰’义)爱为中心。欲界人类的欲爱——爱着、占有的‘物欲’非常强,贪心炽盛。食,发展为经济的争夺;淫欲也一样,每逾越正常。食色性也,而食色成为人与人间永不解决的困扰(苦,并不限于贪色)。人类的知识进步,依自我(主宰)爱而来的占有欲,人是不可能没有的,于是有家庭、国家、国际(到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秩序),这是容许私欲而又加以限制。从容许说,是保障私有,所以要保障私有,正因私有欲出于人性,不可能没有的。但过于纵容私有,又会造成另一型态的困难,如自由经济制的周期性衰退。私有、占有,可说有正常的一面,但从佛法(出世法)来说,源于人性而来的私有、占有,世间是不可能有彻底的解决。从个人(在世间)来说,衣食等经济事项,如能少欲知足,是容易解决的(当然不是彻底的解决),而淫事有关双方,不能专凭自己意志来决定。如漠视对方,会增添家庭的纠纷困扰,比衣食问题是更难解决的。所以佛制出家,以不畜私产为原则,而淫欲则完全禁止。总之,根源于自我爱而来的私有占有,世间是永不能解决的。(中略)佛制出家的完全禁止淫欲,如不能安心于佛法喜悦之中,即使持戒谨严,不敢违犯,内心矛盾,也不过人天功德,不能趣向圣道解脱的。真正的‘梵行已立’,是无漏圣道的成就。从现社会情况看也可见邪淫的危害!正式的夫妻关系之间的称正淫,正式夫妻之外的交合更是邪淫,未婚男女还不是正式夫妻,他们发生婚前性行为就是正式夫妻之外的交合,更算是邪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27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印度的佛教为什么要主张出家人克制欲望?释迦摩尼是这样解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27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天堂至地狱的转生次序就是淫欲从轻到重的差别。佛法修的是解脱,只有彻底断除淫欲才能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27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不是禁欲主义。这里所指的欲,主要是淫欲。 佛陀历来主张中道,反对两个极端:即极端苦行与极端沉醉于五欲的享受。倾于欲乐的生活,对修道无益,当然要避免.禁欲,大部分的人都是认为是指‘性欲’。实际上佛陀教导要守护六根,因此‘欲’不只是性欲,包括贪欲,身欲等等欲望。 欲望是导致痛苦的根源之一。 ‘性欲’会导致‘性行为’,而‘性行为’会加重‘身见’。这是不利于解脱的。出家者禁止‘性行为’,因为这是不清净的行为。在家人则是只要禁止‘外遇’等性关系。 这些会断绝在‘情感面’的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27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家就不要乱搞男女关系你出家就断绝淫欲 为的是修行不是禁欲当你真正见到淫欲的本质时 自然就不想再淫欲了就如同 猪见到污秽认为是美味一样而人见到这些东西的时候 就会厌恶而修行的人 心地清净道一定程度后 他会发现这些东西他原本不需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27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短暂的,不可靠的,容易消失的,一瞬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27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欲者寿。活着是众生第一要求,应该首先得到满足,然后才谈得上提高质量。禁欲,才可以得到更大的自由,之后再自由地获取欲望,就会失去一切,据佛观察这都是无所得。所以,佛后来就不提禁欲,而取中道。适当于满足欲望,才能安住于本来的自由,避免更大的自由产生更大的欲望。所谓适当满足,即是指那些正常饮食和性生活。不通过禁欲来使自己修行成就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27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的快乐,来自各种各样的欲望的满足。所以这种快乐必然是短暂的,不可靠的,容易消失的,甚至是一瞬间的。永恒的快乐,是内在的,不变的,恒定的,不可思议的,奇妙的,无穷尽的。但贪欲等等掩盖了它。取而代之,初禅的快乐就已经远远大于性交的快乐了。所以才有无色界的众生,亿万年地安住在禅定中,不愿意出定。返本归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7-27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欲念是万恶之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