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刚好在固体(原子密度)和中子星(原子核密度)之间?它由什么构成?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06-5-26 0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球上一般物质都由分子结构构成的。而白矮星,则由于恒星承受不了内部的引力,不断的收缩塌陷。直到分子结构完全被破坏,只剩下质子,中子和电子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所以白矮星物质的密度,显然比地球上一般物质的密度要高的多。白矮星,只是一般恒星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此后由于内部引力的继续作用,会继续收缩塌陷。直到,原子核结构完全被破坏,还质子与电子之间也发生反应,变成了中子。这时整个星体将密密麻麻,一个挨一个的全是中子,这时就变成了中子星。所以中子星物质的密度显然要比白矮星要高的多。此后如果再继续塌陷就会变成黑洞。以后太阳的命运或许也是这样的。但那都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5-26 0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no why引力大一些就是中子星,小一些就是普通固体。由引力强烈挤压的密度超大的物质构成___lz的回答很多都很有问题,希望日后注意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5-26 0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像物质的相变,当外界条件一定时,物质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那么这种物质将处在一种稳定地状态,即为一种“相”。例如:水在标准气压下,在0℃~100℃之间处于液态,这就是一种相,在这个范围内,当温度变化时,水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不足以破坏水在液相时分子间力的平衡,因此,水仍然保持液态。当大于100℃和小于0℃时,这种平衡将被破坏而形成新的平衡,即为水的气态相和固态相。在宇观(比宏观更大的范围)世界中,维持物体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是万有引力,分子间作用力和核力。白矮星也是处在一种稳定地相,这种相就是楼上所说的“简并态”,维持其存在的就是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表面引力的平衡。如果白矮星不断的吸收物质,那么他的表面引力将不断增大,如果超过简并电子气压,它就会进一步坍缩成为“中子星”,即中子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5-26 0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样大呢?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
中子星,主要由简并中子组成的致密星。 1932年发现中子后不久,朗道就提出可能有由中子组成的致密星。1934年巴德和兹成基也分别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而且指出中子星可能产生于超新星爆发。1939年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通过计算建立了第一个中子星的模型。中子星半径的典型值约为10公里。根据对200多颗双星中的白矮星的实测数据推算,其半径接近于行星,质量约为同光度主序星质量的1.5倍(根据简并电子气体理论推算出的无自转白矮星质量上限约为1.44个太阳质量),而密度高达105~107克/厘米3。对连续辐射和氢线线翼的圆偏振观测表明,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斯,这是与理论推算相符的。白矮星同新星和矮新星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新星和矮新星是双星,其中一个子星就是白矮星。这些新星和矮新星有一分钟到数十分钟的光度变化和X射线辐射,这可能同白矮星子星的脉动和物质吸积有关。根据统计资料估算,白矮星的总数约占全天恒星总数的3%,理论推算认为应占10%左右。在许多年老星团如毕星团中也发现了白矮,这与目前的理论预言是相符的。白矮星具有很强的表面引力,因而很早就观测到了谱线的引力红移,从而为验证相对论提供了实测的数据。
黑洞,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特殊天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个封闭的视界。视界就是黑洞的边界。外来的物质和辐射可以进入视界以内,而机界内的任何物质都不能跑到外面。早在1798年,拉普拉斯曾根据牛顿引力理论预言存在一种类似于黑洞的夭体。他的计算结果是,一个直径比太阳大250倍而密度与地球相当的恒星,其引力场足以捕获它所发出的所有光线,而成为暗天体。1939年,奥图默等根据广义相对论证明,一个无压的尘埃球体,在自引力作用下,将能坍缩到它的引力半径的范围以内。引力半径rg=2GM/C2,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数,C为光速,M为球体的总质量。当物质球坍缩到半径为rg,这个球体所发射的光线或其他任何粒子,都不能逃到rg球以外,这就形成黑洞。对晚期致密恒星的研究证明,存在一临界质量Mc。当星体质量M>Mc,在引力坍缩后,它不可能有任何稳定的平衡态,而只能形成黑洞。在形成黑洞以前的恒星物质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属性。但是,一当形成稳定的黑洞以后,几乎所有属性都不再能被观测到。黑洞热力学的一个结论是,黑洞具有一定的温度,其值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1974年,霍金证明,如果考虑到黑洞周围空间中的量子涨落,则黑洞的确具有与它的温度相对应的热辐射。计及量子效应后,黑洞不再是完全“黑”的了,它也会发射,甚至出现剧烈的爆发。参考资料:http://www.hongen.com/art/twdg/cyztm/tc0006.htm

已赞过已踩过Mc,在引力坍缩后,它不可能有任何稳定的平衡态,而只能形成黑洞。在形成黑洞以前的恒星物质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属性。但是,一当形成稳定的黑洞以后,几乎所有属性都不再能被观测到。黑洞热力学的一个结论是,黑洞具有一定的温度,其值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1974年,霍金证明,如果考虑到黑洞周围空间中的量子涨落,则黑洞的确具有与它的温度相对应的热辐射。计及量子效应后,黑洞不再是完全“黑”的了,它也会发射,甚至出现剧烈的爆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5-26 0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而对于多星系统,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则有可能被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5-26 0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5-26 02: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爱科学>>杂志有由重物质构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