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委雨露滋润300亿信息化市场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6-9-7 10: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2年为什么大家把ERP炒得极热呢?这是因为我们对企业信息化的认知、认同和理解到了一个新阶段,认识到财务管理及其之上的企业资源管理(ERP)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企业信息化到了非经内部资源整合管理无以向下沿伸、向上提高的转折时期,ERP因此才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标志。”
  旧历羊年将至,辞旧迎新之际,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力面对记者慷慨陈词,作为全国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他对2002年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大势的判断和反思,将直接影响2003年相关领域的政策思路。
  事实上,在2002年以ERP为标志的阶段性转折之前,2001年“财务管理信息化”、2000年“企业上网年”早已春江水暖,风起云涌。这场波澜壮阔的“企业信息化工程”,肇始于2000年1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成立的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抛开市场的喧嚣躁动,中国企业信息化主题曲三次变奏,国家政策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旋律。
  父爱:“看得见的手”四两拨千斤
  在国家经贸委副主任蒋黔贵眼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八字方针———“推动、支持、引导、服务”。
  所谓政府的支持作用,就是“要以政府的投入来带动企业的投入”。国家经贸委曾作出一项决定,即把企业信息化的投入纳入技术改造“总的盘子”,“凡是符合条件的,一并享受技术改造的国家政策贴息。也支持地方政府在这方面采取行动。”
  基于这种思路,2002年3月,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十五”末期,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其中制造类企业可以应用ERP为主,同时结合自身情况选用SCM、CRM、PDM等管理信息化系统。
  为了增加企业推进管理信息化动力,该《意见》还明确,“企业可以将管理信息化资金列入技改项目总投资。今后新建项目要安排一部分管理信息化配套资金。对于经营管理比较好、选用软件水平高、整体规划比较完善、组织得力的国家重点企业,其管理信息化技术改造项目,将给予重点支持。”
  根据国家经贸委2001年进行的企业信息化问卷调查,638家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十五”信息化计划投资总额为97.5亿元。
  而据接近国家经贸委的有关人士说,2002年有100多家国家重点大中型企业信息化贴息项目已经立项,其中几十家企业已经启动,其余的也正在立项和进行可行性研究。
  “仅2002年在国家经贸委立项的这些国债信息化贴息项目,总投资额就将近200亿元。国家经贸委通过国债信息化贴息政策杠杆撬动企业投资信息化,撬动企业数倍甚至上十倍的信息化投资,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位人士估计说,“如果没有这项政策,很多企业估计还会在观望。整个‘十五’期间,估计能撬动几百亿的总投资。”
  在国家经贸委力推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时,2002年3月,国家科技部主推并联合国家经贸委、信产部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来自科技部的资料显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将围绕“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数字化”等方面展开工作。在“九五”CAD/CIMS应用工程的基础上,科技部将于“十五”期间整合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的经费资源,筹措8亿元作为引导资金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以此带动地方投入13亿元,撬动企业自筹91亿元,最终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制造业信息化百亿元工程。
  三部委三管齐下的投资杠杆,已经拨动了300多亿的企业信息化投资。
  溺儿:垂涎政府贴息企业伸手要钱
  但政府“杠杆”投资的“扶助”心态,却仍然被一些企业巧妙利用。尽管有关部门将现金支持定位在有限的范围和程度之内,并强调企业自己是主体,企业仍利用传统扶持惯性思维摆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被溺爱儿童的态势。
  “到很多地方去,企业就问,信息化,好呀,国家给多少钱?”
  察觉到问题的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刘力对此的回答是:“没钱!”
  刘力认为,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信息化投资领域里,企业毫无疑问应是投资主体。对一些在发展中确有阶段性困难的国有大企业,设立一些项目,给技术改造一些贴息,用于企业信息化,帮助它们通过信息化加快提高研发能力、制造能力、管理效率,这也不是坏事。但是,千万不要形成企业在信息化上依赖于国家的意识,应明确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企业才是投资的主体。
  有国家经贸委政策制定人士坦言,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对企业的关心和爱护,在信息化项目上给企业一些贴息、贷款,并采取比价采购等方式在成本、税收上给企业一些优惠和减免,但也出现了企业利用这个机会搞钱的情形。“发生过企业觉得贷款、贴息不要白不要,结果弄回来几千万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形。这种情形不多,但是有,现在还有。”
  “这里面,政府也有一种责任,即把贴息贷款给了企业,什么时间去检查企业信息化到位不到位,到位就给贴息,不到位就什么都不给。”这位人士说,“这又涉及到投资体制改革的问题。我想下一届政府会在投资体制及其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否则,难免政府好心,却办不了好事。”
  关于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督检查事宜,本报记者致电信产部信息化推进司信息化发展处张宝泰处长了解信产部相关政策,但张表示目前尚不便就此事发表看法。
  反思:谁搅动信息化泡沫?
  信息化执行监督机制尚未十分明朗,确实已经隐伏了不少问题。
  2002年作为“企业ERP年”,关于企业ERP项目纠纷与失败的案例同企业上ERP的新闻一并频频见诸报端,乃至业内评论者惊呼企业信息化出现泡沫的言论时有耳闻。
  对于所谓的信息化泡沫问题,全国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刘力将其归结为“市场不成熟、企业不成熟、媒体不成熟”等,而这是由多种因素误导而致,主要来自几方面:
  首先,主要是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处于比较低浅的水平,且不能鉴别自身的管理缺陷是什么。有些企业还处于从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企业信息化一上来就是ERP,并且上最高档次的ERP软件。殊不知“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上来吃猛药自然会出现水土不服问题”。其次,一些软件厂商和媒体将ERP作用过份夸大,把ERP炒成无所不能、包治百病的药方,而传统制造企业由于自身素质不高、辨别能力不强,盲目上马造成失误。再次,是咨询公司的选择问题。企业迷信国际第几大、世界知名等品牌,找了一些对中国企业不甚了解的咨询公司作管理诊断、流程再造,再选一些顶级ERP软件,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预算一超再超,苦不堪言。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李健也认为:软件产品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软件市场本身不够规范,加上咨询公司与软件提供商客观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买的不如卖的精,这里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另有咨询业界资深人士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下属的软件企业转型做ERP等信息化产品,通过与政府的特殊关系强卖给一些企业,但这些软件产品并不成熟,也是信息化泡沫泛起原因之一。当然,不排除个别地方官员借信息化贴息政策搞权力寻租,也是业内流传的信息化泡沫泛起的诱因之一。
  对于市场的不规范,据国家经贸委副主任蒋黔贵表示,经贸委会利用自己的性质和资源为企业服务。比如说系统集成商、专业咨询公司很多,企业摸不着头脑,政府可以通过招标的办法优选一些系统集成商和专业咨询公司推荐给企业。另外,中小企业要单独搞信息化的平台是很困难的,以中心城市为主,吸收一些骨干参加,搭建一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公用网络平台,然后提供或租给中小企业,也是可行的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9-7 10: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中国的ERP浪潮,本质上不单是一场引进西方管理工具的“新洋务运动”,更是一场考验政府和产经界能否顺应市场、接轨国际的“管理哲学维新”。
  这一年,以戴尔为代表的制造商和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商,都因为应用现代IT管理工具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企业借助内部流程提速彰显“速度为王”的核心竞争力,前者四处出击,成为IT业一大景观;后者以“全球财富500强”榜首的实力雄霸天下,跨国并购,势不可挡。
  这无疑对与国际经贸往来日增的中国产经界产生了威慑力,而加入WTO刚一年的中国政府,在IBM们言必称电子政务的“舆论”导引下,也一道感染“WTO焦虑症”。
  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撬动的300多亿企业信息化投资,正是由此而生。其间,望子成龙的父爱式良苦用心真切可见。
  但政府管理本身应当是一个可控制的过程。姑且不论这场轰轰烈烈的ERP运动,参与的主体(从软件提供商到IT管理咨询公司,再到企业)是否刻意利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维模式推动政府启动“运动式”决策模型牟利,也尚不论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在此决策中隐伏多少借机权力寻租的道德风险,光因此产生的“干预”市场的力量,已可能产生IT咨询产业链条虚热。
  中国企业急需提升管理水平,这个趋势的正确性,并不能与当下———2002年企业的实际需求量相提并论,以政府贴息的方式强力拉动企业管理需求,在企业主推的ERP浪潮中,咨询业和软件业借助媒体等猛力推动市场,极有可能诱使几年内的需求集中在一年内涌现,其紊乱便顺次传递出来:首先催生“需求幻象”,引发IT管理咨询业界良莠不齐的服务增加,一方面导致实施ERP失败的案例增多,迫使真正有需求的企业持币观望,而寻租者也可趁机混淆是非;另一方面导致管理咨询公司以价格战争夺突然泛起的企业需求;最后,这些压力反向传递到上游软件提供商,使传统软件商加剧涌向ERP战场(用友、金蝶转型ERP便是明证),进一步引爆雪崩行情。
  所幸的是,政府已经察觉问题而警醒。换言之,与其“事前派现”,不如“事中监督、事后奖励”,若即若离的指挥棒,反倒能使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稳步向前,而不至于萌发期待政府救济“一蹴而就”的投机心态。或许,这才是政府和产经界各归其位的良方。
  政府尊重实际需求的管理哲学转换成市场逻辑,则非常有利于整个IT管理产业在2003年的突围。
  比如政府提升办事效率的电子政务需求,如果能让国内软件厂商和IT咨询服务商分享,一则避免全盘由跨国IT巨头实施可能产生的国家安全隐患,二则给国内产业循序渐进、孕育市场力量相对均衡格局腾出成长空间。
  制造企业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的思路转化为市场需求,则有利于IT管理咨询公司朝行业解决方案的纵深方向开拓,量体裁衣的贴身服务既有助咨询公司保持核心竞争优势,又能使市场细分而避免业界恶性的价格竞争。这种力量传递给上游软件商,则能使产业链条朝专业研发、深精耕细作的行业销售发展。
  换言之,欲速则不达,因势可利导。
  中国产经界的管理革命与IT管理产业的突围,必将在相克相生中相辅相成,而“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犹如牵引指南针的南北磁场,只要这场“维新”回归理性,必将指向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