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张亚勤:并不是每个“神童”都能成功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06-12-2 1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到商容女士发来的短信,说亚勤想约我聚聚。最后还告诉我,亚勤是《IT时代周刊》的“粉丝”。商容女士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公关总监,亚勤即张亚勤,是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
能和这样高智商的人见面,进行思想碰撞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更何况,这是从小光环布满履历的人!张亚勤,山西太原人士,12岁考取中


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百年来获得这个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当然,他还是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internet方面世界级的专家。
2007年5月14日中午,我们相约在北京知春路的无名居,一个经营上海菜的餐厅。
张亚勤如约而至,笑着走进房间,热情地握住我的手。他的个子比我想象中要矮,身体有点发福,脸微黑,但精神饱满,眼睛炯炯有神。一番寒暄后,他真诚地强调自己是本刊 “铁杆粉丝”之一,并对本刊的优点和内容特色做了简短精到的点评,让我这个总编都感到醍醐灌顶。接着很快切入正题,他开始介绍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语言简洁明了,可以明显感觉他对微软的热爱和思维的超强逻辑性。他这一番生动的介绍,让我对微软以及他领导的研发集团产生了一种由衷的赞叹。
随着我们交流话题的展开,习惯发问的我在不经意间向他提了很多的问题,张是有问必答,从不回避,坦诚得让你感到眼前的这个男人清澈见底,周身充满魅力。这些问题,包括他的家庭情况,包括他对竞争对手的看法,也包括当年他是怎么参与策划并邀请国家主席******去比尔·盖茨家做客的细节……
我感到和科学家交流就是不一样,非常轻松。
他告诉我,他是唯一通过普通高考才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我问,听说,考试时有一道题很多的人都解不开,包括老师自己,而你却轻易的解决了。他很谦虚的笑笑说,那道题碰巧我几天前刚刚在一本书里看过和解答过,当时也感到很难,想了好几天,考试时正好被我碰到了。我又问,听说你很小的时候就能一个人坐火车去北京以及其他城市?他回忆道,他在5岁的时候父亲过世,自己因此常常要辗转在山西,北京和西安的亲戚家。儿时的经历让他不得不坚强自立。他告诉我,外婆、母亲对他影响很深,。自己从小自学能力也比较强,一看书就是几个小时不动,比较投入和专注。他说,他小时候喜爱画画,喜爱音乐,要不是考取中国科技大学,或许亚勤很可能成为一个画家或者音乐家吧。
不过,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上的很多学生,后来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成功,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并不是每个“神童”都能成功。人与人的聪明和智商其实并不会天差地别,关键是你对你所向往的事业付出了多少。而张亚勤,是那种把聪明和勤奋结合得很好的人,加之幸运之神的默默降临,他就有了今天的世界级的成功。
很多年前,关于少年大学生的问题,我专程到合肥采访过中国科技大学当时的校长谷超豪教授,他一个相同的观点是,一个人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关键在于勤奋而不是聪明。
那天的酒菜很丰盛,然而,这场思想的盛宴让我们都忘记了美食。
眼前的张亚勤,和我心目中学究式的科学家完全不一样。他很健谈,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很有感染力。我说,你更像一个推销自己思想和产品的SALES。他说,这是职业的需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肩负着全球的任务,要从事基础和产品的双重研究。作为主席我有三大任务:第一,团队的组建,人才的培养;第二,研究方向的确定;第三,和中国政府以及同行合作,建设信息产业的生态系统。
在他的参与和领导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短短的几年里,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包括合作项目的聘约员工),每年投入1.5亿美元。
勤奋的神童才能受到命运的青睐。张亚勤今天的成功,绝不是“神童”一个词所能概括的。有一个数据就能说明问题:他曾经在5年的时间内,发表了100篇论文,平均每个月超过一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2-2 1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童”就是神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2-2 12: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神童。我也没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