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数学建模还有作用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9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数据时代下数学建模还有作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今天大Boss讲什么是Mathematical Modelling,搬来分享下。
一个好的数学模型具备以下三点:
1. 描述性;
2. 预测性;
3. 说明性。
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好的数学模型能描述建模基于的系统,并且对其做出预测,同时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建模以及建模得出的结论。
针对以上三点,我们来看看数据和模型的区别。首先数据可以说是具有描述性,但仅是局部描述性,除非给出的数据能遍历每一种情况,而数学模型则具有全局描述性。其次,数据的预测性表现在可以通过数据建立模型,来给出预测结果。最后,好的数学模型能明确解释数据的走向,但光看数据你只能知道数据是怎么变化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变。
在我看来,建模和数据是相辅相成的,针对一个问题,建模是将其抽象到纯数学层面以寻求普适的解决方法与结论,数据是用来验证建模的结论,或者是辅助求解模型的(比如有些固定参数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或者观测数据来确定)。当然,只有用在好模型上,数据才会显得有意义。
最后,如果数学建模真的因为大数据而没用了,那也不会有那么多应用数学家还在探讨关于数学建模的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来很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后来发现我想说的很多回答者已经回答过了。今天看了「拒绝用QQ邮箱发应聘邮件的求职者是否合理?」的有关讨论,突然发现,在这个问题里面,可以把我的「没处答的一些话」写下来。
我曾经有一次跟 @曾博 讨论过有关机器学习的事情,我很相信这样的方法可以为我们「解决」某些问题提供帮助,但是他对这些方法很不喜欢,因为「解决」问题跟「理解」问题是两码事。大数据时代的各种统计学习方法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但我们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有了大数据,我们直接从数据里面就得出来很多奇妙的结论。例如@杨宣 指出的,在「不通过」这个分类之下,qq 邮箱是概率排名前五的强特征。这就是「大数据时代」(或者其它各种各样类型的「实证研究」)为我们解决的一个问题——至少 HR 们筛掉 qq 邮箱在统计的意义上是有些理性依据的。
但是是不是有什么东西被我们错过了呢?
今年暑假的某一天,我听一个我很尊重的老师批评了目前在做复杂系统有关问题时,主要基于统计的那些研究者,他们做出来的一些东西。我们都知道现在做这些问题的研究者可以发表很多很好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缺少了某些东西。
以往,如果我写了一篇论文,发现某个结论,并且在文中提出得出这个结论可能的一个原因,甚至提出来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我从数据分析中得到的那个结论。要是把我写的这篇文章投稿到比较好的期刊,审稿人必然会提意见——你提出了一种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可是你怎样排除掉其它的原因呢?如果你不能排除掉其它的因素的影响,那我们很遗憾只能拒绝掉你的文章了。
在大数据时代,审稿人们还能以此为理由拒绝掉别人的文章吗?这些数据这么珍贵,甚至有的是从运营商、航空公司、网站和志愿者处花费了金钱和时间才得到的,提出这样的一个解释就已经很好了……可是我们很可能会距离理解各种问题越来越远。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各种统计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意思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不能让我们心安。就像「用 qq 邮箱的求职者很可能有着较低的简历质量」也可能会是一个从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可是我们不会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公开这些结论,甚至可能招致他人的批评。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会自己提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即每个人都会对这个结论提出自己的「模型」,并把自己的「模型」跟这个结论等价起来。如果「模型」不能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而我也可以提出我的模型来解释这个结论,我们最终会无法说服他人。遗憾的是,正因为我们的结论来自大数据,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再找出「对照实验」的那些数据了,杂志社没有办法说「如果你能排除掉其它的因素的影响,我们就发表你的文章」。我们很可能会距离「为什么」越来越远。
而如果把「大数据」和「数学模型」对立起来,则这里所说的「模型」便是另一码事了。这里的「模型」与「机制」「假设」「简化」等等更接近。有了「模型」,我们就可以从「纯粹理性」而非「实践理性」的高度让你心安。就像每个 HR 都可以提出无数个讨厌 qq 邮箱求职者的理由,只可惜,这些模型都是你个人的角度,大家攻击起来实在容易。我们或许会越来越难摒弃掉这些偏见,因为没有一个可以让大家都相信的「理论」(或者「模型」)。我们只知道结论。
这时候,如果你是天才的建模者,提出一个能被大家公认的模型,并排除掉其它也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干扰因素,那就是真正的大神了。我比较悲观,因为我自己也会在实用的结论面前满足。
显示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数据时代,数学建模的作用尤其重要。
当数据已经足够多并且还将继续增多的时候,很多观点和其反面观点一样都可以通过数据轻松得到论证。这时候,逻辑才能对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做出判别;这时候,数学建模是有效地搭建起逻辑与数据之间桥梁的工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现在我都会在给别人的名片上写下自己的QQ邮箱,无论是安全性稳定性还有大附件发送都是一流的。这就好比当年有人拿破绽百出的MSN当白领象征却丝毫不考虑那东西有多烂一样,那些企业邮箱的稳定性和功能有几个能超过QQ会员+QQ邮箱的?
如果当年有数据统计,留下MSN账号的肯定比留下QQ账号的人受欢迎,对吧?
这就是大数据滥用的表现,真正挑选人才恰恰是寻找少数人的过程,而不是从大多数里选人。
另,所有统计都有可能陷入“得乳腺癌的人普遍脚大”这类陷阱,任何样本跟踪观察都会出现这样的结论,这就需要一点起码的常识和开放的思考去辨别这类结论的相关性,是巧合,还是真有相关,毕竟任何样本,再大的数量,也依然是小样本,存在偶然性。
选择人才永远都需要选择人,而不是这个人用的是什么邮箱。大数据是工具,不是用来偷懒和逃避规定动作的借口。
不过早就料到了大数据会这样,其实说白了就是数据的工业革命而已,任何时候工厂化流水线做出来的东西,都只是”标准“而已,距离真正的好东西谬以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在哪个时代,数学建模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建模的思想在各个行业都能它的影子,甚至在咨询管理行业,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用各种数学模型来验证,只是你要找到这些因素,然后用事实来阐述你的思想,再反过来证明你的假设前提。经济学也是,各种经济学派大部分都是基于参数的不同及比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统计分析,模型预测,实验室的基础科学,至少在health industry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哪个比较重要或者比较好,方法的选择是建立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上的。
数据确实可以反映一些问题,但是却不能给出预测,也很难完全排除其他factor的影响。基础研究可以对问题的原因和pathway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可以排除其他原因的干扰(但很难完全排除)发现更深层的原因,但是在没有统计预测以前,有时候很难着手——因为可能性太多了很难一一进行研究。而这两者的结果都是基于现有的,要如何使研究结果对未来产生影响,或者如何把未来的发展考虑进理论,就是数学模型的任务。
所以啦,虽然在小的问题上,也许某一种方式比较合适。但是从宏观来讲,这三者都非常有必要。它们并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毕竟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好,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有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你回答吧:
首先,为什么要建模?我个人一直认为,模型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是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你要分析的问题,是量化你的问题。比如你想知道什么决定了市场价格?什么决定了产品销量?等等这些问题摆在你面前的时候,这时你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模型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其次,建模时最先需要做什么?一些人此时就会说“好用的模型、好找的数据”,这个答案其实是错误的,此时你该做的是机理分析,而不是找个别人用过的模型、再用模型中提到的相应数据开始建模。这些人总想图省事儿,直接套用别人用过的模型,这样往往就会忽略问题的本质。比如研究经济学中的要素产出弹性,很多人直接拿来C-D生产函数,找到相应的数就开始回归,无论建模的过程如何规范,照猫画虎也能够得到显著的参数估计结果,但是这是本末倒置的建模过程。就好比你看上了一款帽子,你不去考虑你的脑袋大小、形状、出汗与否等问题,就戴在自己头上,如果不合适就去削掉自己脑袋上的肉吗?所以,从问题出发,提出自己的假设,把你认为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找出来,再去考虑什么样的模型能够描述这样的机理。
再次,数据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机理是模型的骨骼的话,数据就是模型的血液,血液的规模、质量直接决定你建立的模型是否能够回答你的问题。一般来说,越复杂的模型,越能够将问题描述清楚,机理也就越清晰,反之亦然。模型的复杂性必然会提高对数据的需求,在“大数据”这个概念下,很多机构、公司必然会加大数据的搜集力度,增加数据的种类,提高数据的质量。所以,大数据时代下的模型必然向复杂性更高的方向演化,复杂性更高的模型,必然能够更加清晰的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我个人工作中遇到的数据与模型之间的矛盾问题。当我建立一个简单模型的时候,我发现虽然变量数据很好找,但我能获得的数据周期短,数据统计口径时常发生变化,使数据不具备可比性,即使参数显著也仅限于统计意义,经济意义更是荡然无存。当我建立一个具备复杂机理的模型时,我又发现很多数据找不到、找不全,不得不简化机理,忽略掉一些关键机制,降低模型的解释意义。所以,在这个到处宣扬“大数据”概念的时代,我真心寄希望于高效率的民营企业真正了解市场需求,用数据这种“虚拟资产”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将大数据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简单见解,有不妥之处望请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就跟:有计算机了,还干嘛要学数学?
答案自现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3-9-11 1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不想吐槽了,你认为没有数学建模会有大数据时代?我很负责滴告诉你,大数据时代在数学建模的基础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