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转】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2-12-22 15: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县区位优势独特,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果蔬种植历史悠久。经过近三十年的长足发展,和县蔬菜生产走出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跨越了商品菜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定地位并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绿色产业,并成为全国第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一、 蔬菜产业的现状及特点

  和县地处皖东,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蔬菜生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基础产业来抓,着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品种特色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逐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有效供给、优质高效的现代化蔬菜新格局。
  (一)蔬菜生产已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支柱
  2010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26.4万亩,其中瓜菜种植面积达31.6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5%。瓜菜总产量达到55万吨。经测算,全县蔬菜业产值为1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61.9%,在全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达42.8%,接近半壁江山,远高于粮食生产(21.6%)、畜牧业(16.4%)、水产业(10.3%)。
  (二)蔬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697元,其中人均出售蔬菜现金收入为1001元,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所占比重为24.7%,占种植业产品出售现金收入的比重为29%。在重点产区和生产核心区的农民人均种菜现金收入分别达到3500元和6000元以上。今年1-9月份,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374元,同比增长20.9%,其中农民出售蔬菜人均现金收入为825元,同比增长31.4%,超出农民现金收入增幅10.5个百分点,在农民现金收入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9%提高到13.1%。
  (三)蔬菜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全县蔬菜生产主区域分布在沿乌江—和城—姥桥、历阳—西埠等交通主干线,呈带状分布,整个生产大致有“南菜北瓜”之分,并形成了多种特色的栽培模式。如白桥—姥桥一线的传统酱菜,腌渍菜原料种植区;姥桥—联合—郑蒲—丰山一带的大棚早毛豆、早冬瓜、早甜瓜和露地辣椒和秋毛豆种植地;历阳城南一带的大棚彩色辣椒、大棚秋延越冬在田保鲜椒、大棚特早熟番茄、莴笋、花菜、西瓜等种植区;历阳—乌江一线的大棚甜瓜、小拱棚甜瓜种植区;历阳—西埠—汪藕圩一线的秋黄瓜种植区和大棚番茄种植区;香泉—张集一带的外贸加工青刀豆和薯类种植区等,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特、一镇多品的格局。
  (四)蔬菜设施栽培发展迅速
  截止2010年底,全县大棚蔬菜面积12万亩,其中钢架大棚普及率达84%、微滴灌应用率达75%,分别比2005年增长31.25%和44.40%,新型保温材料无纺布的应用面积达4500亩,比2005年增长13倍多,并正在加速普及,“十一五”期间,共引进辣椒、番茄、黄瓜、西(甜)瓜和豆类等瓜菜新品种170多个进行示范种植,瓜类良种覆盖率达100%。特别是第二代新型棚体的研制、示范、推广应用给农民增产增收打造了新的平台。
  (五)蔬菜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
  目前,全县现有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22家,年加工蔬菜7万吨,加工总产值达3.22亿元,2011年8月31日,总投资约1亿元的安徽培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浆状复合蔬菜汁第一条生产线在和县投产,该项目是根据国际饮料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制开发的“品蔬乐”牌南瓜复合浆,紫薯复合浆,项目达产后将年产果蔬汁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28家,参与菜农4000余人,带动生产基地8万亩。对促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六)蔬菜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
  全县已有三十多万亩蔬菜产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1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5个蔬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共有“皖江”、“皖疏”、“济洪”、“历阳春”、“绿叶”等12个蔬菜注册品牌,其中,“皖江”牌蔬菜2005年被国家商务部评为“全国十大蔬菜畅销品牌之首。2010年底,和县又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示范基地。
  (七)蔬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完善
  从2003年起,全县在完善皖江大市场已有检测点的基础上,增设了历阳、姥桥、雍镇等重点产区无公害蔬菜检测点。和县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县,2009年作为全省唯一省级蔬菜质量检测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全县蔬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从定性到定量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八)蔬菜多元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2011年,和县县委、县政府开展了蔬菜产业提升行动,从2011—2015年,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主要用于基地建设、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对新增的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钢架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连续三年每年每亩奖补种植者1000元,对当年新建二代新棚体从事立体高效蔬菜瓜果种植,每亩新棚奖补1万元。同时各镇每年也拿出10-20万元配套资金,专项用于发展蔬菜生产。

  二、 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与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一是品种结构仍不合理,主导产品品种单调。全县蔬菜虽经多年发展产品品种有所多样化,但产品产量中近半仍是辣椒、番茄,供给均衡性与市场需求尚存在差距,品种结构仍需大力调整。二是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服务体系不健全,仍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加工能力弱,加工层次低,竞争力强的产品品牌不多。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全县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稳定蔬菜生产和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通过强力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稳步推进蔬菜产区“西移、北进”,努力促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增加农民蔬菜收入。
  一要优化产业布局。和县县委、县政府 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结合全市推动一江两岸加快发展战略,在蔬菜产业布局上,应坚持“水生和旱生并进,设施和露地并举、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进蔬菜产区“西移、北进”,优化蔬菜产业布局,通过在新区建立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引导新区农民发展蔬菜生产。
  二要提升生产设施。实现蔬菜生产设施的更新换代,大力推广自主研发的复式日光温棚,逐渐取代原来的普通钢架大棚。调优蔬菜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立体高架栽培,丰富蔬菜种植品种,提升蔬菜产品品质,大幅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推动产业化经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蔬菜加工项目,尤其是精深加工项目;扶持现有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对产品分级整理、包装贴牌销售等措施,实现农超对接。通过引进、培育和扶持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科技龙头企业和营销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要提高质量安全标准。一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在认真实施现有的国家、省蔬菜产业标准的同时,尽快完善与蔬菜质量安全有关的各项地方标准,重点落实生产技术规范,要求达标生产;二是开展蔬菜生产基地环境整治,包括水、路、渠等相关配套设施的维修与新建;三是完善蔬菜生产基地及市场质量检测体系,实行农产品上市前检测制度;四是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认证;五是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基地档案,开展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六是提升菜农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户组建行业协会,增强菜农的自律性。
  五要完善发展保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有关蔬菜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贸投资蔬菜产业开发,推动蔬菜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有关促进蔬菜发展的项目和资金,健全蔬菜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保险机制。探索将政策性商业保险引入蔬菜生产和销售领域,建立蔬菜产业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和农民广泛参与的蔬菜保险保障体系。突出应急保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处置能力。确保应急时调得出、运得进,努力维护蔬菜市场供给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