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2个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6-7-27 12: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曹操袁绍十胜十败说 袁曹决战前,曹氏集团内部思想很不统一,大约可分为两派,即乐观派与悲观派。乐观派的代表是荀彧,贾诩,悲观派的代表人物是孔融。因郭嘉在离开袁绍时明言袁绍难成大事,当然属于乐观派,荀彧与郭嘉都对即将到来的河北决战提出过分析意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荀彧与郭嘉的不同。 首先,从时间上讲,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略早于荀彧,大抵在郭嘉进入曹操决策集团时,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前后。郭嘉正是凭此论述博得了曹操的赏识。而荀彧的四胜四败说是在曹操宛城之败时,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二者时间上相差不远。 再从内容上说,郭嘉的十胜十败归纳起来就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荀彧的四胜四败说也谈到了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二者惊人的雷同。四胜四败言简意赅,就事论事,而郭嘉那份专美曹操的成分相对较多,更象在四胜四败论的基础上扩展开来论述的。例如郭嘉所说“明胜”,荀彧没有提,“明胜”说“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但是荀彧在答孔融时提过,且更具体他指出田丰、许攸、颜良、文丑等袁氏栋梁的缺陷。又如郭嘉“义胜”说“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荀彧没提,但他说曹操“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这不就是“义胜”吗?荀彧的四胜四败是陈寿正传,郭嘉的来自裴松之引的《傅子》,陈寿为什么没有收录?是没看到与《傅子》记载相关的资料还是看到后觉得二者根本就是雷同一致,所以不录?我们无从知晓。 从抛出理论的事件进程上看,荀彧的历史更加丰满,他抛出四胜论时有前因后果。先是袁绍下书轻慢,曹操很愤怒,而锺繇等以为曹操是因为失利於张绣的缘故,因而让荀彧进去问,然后才引出此番论点。郭嘉那份是《傅子》引言,交代相对含糊。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官渡之战的表现是否能支撑各自所言。整个官渡之战,曹操主要依靠了三个人,一个荀彧、一个荀攸、一个许攸。 许攸就不谈了,只说说二荀与郭嘉。 战略问题上,曹操依靠的是荀彧。战前,荀彧为曹操规划了战略部署,提出先击败吕布,平定东线;调派锺繇镇守长安,持节稳定西线,腾出手来与袁绍决战;战中,曹军军粮即将用尽,曹操想退兵,一些人甚至要投降袁绍,又是荀彧制止退缩的想法,鼓励寻机决胜;战后,曹操要回师对付刘表,又是荀彧提出不给袁绍以喘息之机,一举平定河北。 战术问题上,曹操依靠的是荀攸。白马之战,“(荀)攸画策斩颜良”,延津之战杀文丑,惟独荀攸能懂曹操之计;战中,又是荀攸献策一烧韩猛,二烧淳于琼。 至于郭嘉呢?他也“从破袁绍”的,可在官渡之战中,郭嘉鲜有表现,更有意思的是《三国志?魏书十》记载:许攸提供情报,要曹操去乌巢烧粮,“众皆疑。唯(荀)攸与贾诩劝太祖”。在这里,郭嘉也疑惑不决了。 综上所述。《傅子》载郭嘉的十胜十败的主干部分与荀彧所见基本雷同,如果有一说有假的话,那么《傅子》所言乃是加工附会,如果二者都是真的话,那么荀彧所说更加合理真实,有实践意义,陈寿只录其一是正确的! 另按,贾诩也有明胜,勇胜,用人胜,决机胜四胜论,是在官渡之战最危急的时候。2。龙之变化,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7-27 12: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嘉听了曹操的壮言大喜,上前一步,道:“嘉有十胜,十败之论,主公切听我到来,袁绍扰乱天下,民不聊生,主公安定措施,顺应自然规律,此乃道胜;袁绍师出无名,主公奉帝王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顺,此乃义胜;袁绍对豪强大族放纵,任令他们凌压百姓。为所欲为,主公着重打击抑制家强势力,民心大快,此乃治胜;袁绍表面宽宏大量,实际心胸狭窄,任人多疑,猜忌心强,所重用的多为无能的亲戚子弟,主公则通达贤明,有才必重用,此乃度胜;袁绍遇事多谋不能断,常常错失良机,主公处理大事果断,善于随机应变,此乃谋胜;袁绍依仗出身大族,沽名钓誉,主公以仁义和诚心待人,此乃德胜;袁绍放纵豪强,贪暴无比,民不堪命,主公重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大施实惠于民,大得民心,此乃仁胜;袁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主公用人有方,谗言不行,内部团结。此乃明胜;袁绍不辩是非,主公善于以礼和法治国,是就是,非就非,此乃文胜;袁绍不懂军机,喜欢虚张声势,主公善于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乃武胜。主公有此十胜,其会在意一小小的袁绍乎!”龙之变化,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