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尽春愁春不管 杜鹃枝上杜鹃啼 出自哪里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9-8-17 18: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读导言】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又叫杜宇,因其声若“不如归”,也叫子规。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自古以来,文不绝书。作者即以此为契机,生而发之,从给自己起名“瘦鹃”写起,写到了“愁种子”的欢愉之声,写到了自己“从此东涂西抹,沿出至今,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的过程。从而暗示人世间的悲苦并非不可变更。作者从悲苦之情出发,通过写杜鹃花和杜鹃鸟的特殊关系以及对它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如杜鹃鸟生物学上的特征,它的历史传说、它的文学象征意义等等。进而阐明作者对它的某种喜爱之情。而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是以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为底蕴,广征博引,左右逢源,巧妙地把一位有着深厚学养的学者的情怀写了出来。而这一点也正是文章的价值所在: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杜鹃”一词一语双关,它既指作为植物的杜鹃花,又指作为禽鸟的杜鹃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它都是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着特殊内涵的一种象征物。作者认为,既然杜鹃只是一只鸟,那么它的象征意义就是不可固定的。而外国人会把这只鸟看作是欢愉的象征,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一定说它是悲苦的象征。相反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但是因为作者行文技巧高超,因而,他的表述含蓄而婉转,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本文文字比较浅显,不难掌握,但是写法比较出新,因此在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目标,德育目标)二.通过学习本文,认识和学习作者使用对比的技巧来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三.学习作者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表达技巧。(智育目标)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对“杜鹃啼血”、“杜鹃啼悲”含义的理解。难点是对作者抒发的感情的认识。在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杜鹃啼血”、“杜鹃啼悲”是用来比喻悲苦的心情的。虽然“杜鹃啼血”、“杜鹃啼悲”只是神话传说,也是一个历史典故,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性可言,但是由于它具有较长的历史,所以它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并没有多少辩解它的理由。但是,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在改变,对此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作者正是站在这个角度去行文的。学习时,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就可以较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在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认识上,我们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原因是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得比较隐诲。学习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一.传统中国文化中“杜鹃啼血”、“杜鹃啼悲”的含义是什么。二.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但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三.作者有没有自己的鲜明态度。【自读程序】这篇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较为深厚的思想感情,是一篇融知识与情感为一体的小品文章,虽然文章技巧上略有一些难度,但大体上可以通过自读来完成。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其学习过程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时,同学可在课下准备古今人涉及杜鹃的资料,通过请教老师,查成语词典,典故词典,动植物词典,借助网络技术等等其他类似的途径,积累资料,取得对杜鹃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关杜鹃的资料比较多,同学可以广泛查阅。如果实在有困难,可请老师代为查阅(教师可将课文教参所附资料适当地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思考)。2.了解课文中作者引述有关写杜鹃的文字的意思。文章里这样的句子比较多,同学可以用析句的办法,把作者在文中所引述的古今人写杜鹃的文字找出来,略加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很快就会发现,原来但凡中国写杜鹃的文字,大多是写它的悲苦的。连博物学家、医药学家李时珍也不例外。只是李时珍的文章也有比较客观的论述。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大多是比较欢快的。如波兰的民歌《小杜鹃》,英国对杜鹃的称谓等等。把两方面的内容加以对比就很容易发现作者想论证什么问题。3.了解课文中作者引述有关写杜鹃的文字的作用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理解)。其作用主要是借物喻人。中国古人借杜鹃写悲,外国人借杜鹃写乐。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可见杜鹃只是一个媒介而已。因此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统寓意显然并不是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赏,但是,作者又不是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声中找到一些特殊的内涵,想寄予杜鹃一种悦愉之情。于是便有了“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的看法。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作者也是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不能有悲观的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作者就是借杜鹃来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从悲观的角度去感觉它和认识它,相反,人才是世间最有灵性的动物,只有人才是世界的主宰,因此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4.反复诵读课文。这是一篇写得轻巧俏丽的小品文,文章融知识和情感于一体,写来左右逢源,自由挥洒。非文章老手不能如此。而且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平时读得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反复诵读,通过阅读来品味文章的内在精神。5.回答思考和练习。这一步是自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验证自己阅读的水平。在读完文章后,对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进行思考和解答,可以检查自己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透了。类似的练习有三道:一是“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委婉的表达的感情“。二是“文中既有习惯说法,也有自己的看法,试找出有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三是“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只要同学读懂了课文,要解答这三道并不难,因为它们都是属于理解性质的。【自读点拨】学习本文时,我们需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章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作为基础进行剪裁的。其二,文章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写出了独到的风格。初一看,我们往往会以为这篇文章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而实际上,作者在文中巧妙地给我们暗示了许多问题,并且给了我们巧妙的回答,抒发了作者心中隐喻的特殊感情。文章既写了神话传说,又用了诗文引证,可谓中外古今,纵横郁勃。特别是在情感的抒发上,作者给出了一个含而不露的解说:那就是杜鹃无非是一只鸟而已。但人们都认为它是一只令人生悲的鸟,对于这种看法,作者既给予了理解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只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我们东方人说它悲,而西方人却以为可爱,因此作者才得出结论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文章写到此处,我们才发现,作者在这里貌似“东拉西扯”,实则别有用心。他以评说别人的悲切或离愁来暗示了自己的坚强、自信和乐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没有高超的文笔技巧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