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 24 小时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吗?为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19-4-16 19: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可能过不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就得修改成“北京的便利店为什么分布那么不均匀”了。
2018年北京出台了便利店19条,给便利店开了最大程度的绿灯。
绿到这种程度(只摘录一部分,这还不包括各种补贴):
在本市新增行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中,新建和扩建为连锁便利店等企业提供主食、副食、调料等配送的中央厨房和食品制造被排除在食品制造业管理措施之外,不予禁限。这意味着,便利店无需将中央厨房建设在偏远郊区,这将丰富便利店搭载食品的品种,保持价格优势。
新推出的措施放开了便利店在药品经营上的限制。今后,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据悉,市食药监局将出台具体的药品目录,便利店可售的主要是常用药。此外,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可由企业总部统一配备质量管理人员,无需由每个门店单独配备质量管理人员。
在便利店搭载零售图书、音像制品及报刊等业务方面,内资便利店可以向市新闻出版局申请资质直营出版物,外资便利店可在店内开辟空间,以和有出版物经营许可的企业合作经营的方式销售出版物。
在食品方面,对连锁便利店企业以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为原料,由密闭式自动化设备完成制作、销售等后续工序的咖啡、豆浆等饮品项目,按散装食品销售的经营项目进行许可,无需标注为自制饮品项目。
同时,简化经营范围增项手续,支持便利店搭载简餐销售、代收洗衣、代扣代缴、代收代发等综合便民服务项目。对于从事预包装食品简单加热项目的便利店、社区超市,可在经营范围中标注为“销售食品”。对实施“一区一照”登记的连锁便利店企业统一搭载便民服务项目,可由总店统一办理经营范围增项,各分店不再单独办理增项。
对于便利店搭售食品,将缩短食品经营许可审核时长。开通食品经营业许可快速通道,对连锁便利店企业仅申请预包装食品销售等经营项目,以及食品经营许可变更、延续、补办等不改变经营场所、设备设施和布局的,不再进行现场核查。申请现场制售类经营项目的,进一步压缩现场审查时间,将便利店企业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审核时长压缩至从提交完整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以内。
此外,对300平方米(含)以下的便利店,不再进行验收和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这是为了缩短便利店开店前的审核时间,消防检查将重点在日常经营中进行。每个社区原则配备2个便利店!北京7部门发布19条措施方便市民,新开店最高补500万!
这个力度非常大,大到外资便利店可以变相卖出版物的程度。
在政策支持下,北京便利店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比如罗森,在北京市场上就非常有雄心,联合超市发强势扩张。
但出现了冷热严重不均的现象,这与北京不均衡的城市化水平息息相关。
引用@少年纪念碑的回答:
只有剩下的所谓“新北京”这部分,才能跟上海的消费模式类似。常见的便利店品牌也集中于此,主要就是国贸、大望路、建国门、亮马桥、亚运村、丽都、望京,以及王府井、西单、中关村、金融街这几个区域。其实不仅是便利店,洋快餐、港式茶餐厅在北京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段。
概括地说,虽然北京和上海的总体规模差不多,但是在北京适合便利店业态发展的,仅仅是一部分区域。北京的24小时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吗?为什么?

在朝阳、海淀经济发达的地区,便利店甚至出现了近距离恶性竞争的局面。
在北京海淀区苏州街上一段小小的街道两边,如果仔细数一下,可以看到2家便利蜂便利店、2家罗森便利店、1家7-11便利店,另外还有非连锁的夫妻老婆店。这些便利店或隔街相对,或擦肩相邻,每家店之间的距离相隔最多一二百米。在光华路财富中心附近,围绕着写字楼也有2家7-11便利店,以及罗森、便利蜂、好邻居便利店等。北京便利店缘何重商圈轻社区-千龙网·中国首都网
但是在其他地区,比如我所在的地方,便利店依然还是一种幻想。因为这种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根本满足不了便利店赖以生存的坪效比,导致便利店依然窝在@马振凯画的那个圈里面厮杀。

北京的24小时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吗?为什么?
便利店是不能盲目扩张的,全时和邻家盲目扩张就失败了。7-11一直是受政策比较倾斜的,但是它也一直没有贸然扩张,新店都要开在老店的辐射范围内,导致它即使已经深耕北京市场多年,覆盖的也仅仅是很小的一片。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与一般人认识不一样,北京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这一点与南方截然不同。这就造成了北京有相比其规模十分低的人口密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外地人会觉得北京土,本来就是这样。北京其实城市化水平不高,许多地方勉强只相当于三四线城市的水平)
@少年纪念碑说的还可以再补充一下。其实现在北京大部分区域是第四个体系——睡城体系。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北京主城区依然是二环以内。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顿时大量人口涌入北京。
但是北京的建设(以及财政)远远跟不上。因此90年代以后发展的居住区成了睡城,先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才是最紧迫的事情,而其他却没时间管这么多。当时各方面都要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来不及解决“好不好”的问题。90年代来北京的人都对“浙江村”有很深刻的印象,最早来北京的人只能住在这种城中村环境里,有个像样的地方住比什么都紧迫。
所以这些睡城几乎只有房子,没有其他。甚至连道路都很缺,北京路网密度低,以及“便利店只能服务半条路”就是这个原因。当年根本来不及修那么多路,只能把一条路修宽一点救急。
最极端的例子是燕郊,在2019年3月之前,进城完全需要依靠通燕高速的潮白河大桥。还有回龙观依赖八高、天通苑依赖立汤路等。
当然现在人可以有一万句吐槽,但回到90年代初期,面对汹涌的城市扩张,谁能出得起这么多钱。当年北京甚至连公交车都快开不起了(见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只能允许民间小公共。我爸妈当年都体验过小巴的野。小巴一直坚持到本世纪初奥运前夕,在北京交通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现在知道的人少了,毕竟时代发展了,它也没了。
如果你有90年代和2000年左右的地图,你就能发现,许多地方在有环路之前是根本没路的。以我所在的丰台镇为例,修四环之前,人们过铁路一直都要走日据时期修的老桥,通行效率极低,下雪天就不能走。二十年后的专家们大可以找出规划理论批判环路太宽、路太少,但二十年前人们面临的是“人越来越多,但是根本没路”的紧迫问题。
这跟上海不一样。上海的地名都是“XX路XX路”,因为先有路。北京不一样,基本上是先有人涌进来(当年还是城中村),然后盖楼,再后来为了解决出行才修一条路的。城市化形态是很粗放的。老有互联网公司的人说后厂村路太挤太窄,因为多少互联网公司总部设在这里都不能掩盖后厂村是个城中村的现实。
这种城市形态就导致了“职住分离”的问题,通勤族回家之后只想睡觉,没有夜生活这么一说了。根据纪录片《北京记忆》,80年代北京街上,晚上八点以后几乎就没什么活动了。
而这些人其实有在便利店消费的潜在能力,但只是在他们工作的地区,也就是朝阳海淀。
“睡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便利店扎堆的朝阳和海淀。便利店自己也清楚,哪怕政策气候再好,土壤贫瘠的地方长不出庄稼。现阶段最现实的是在能养得起便利店的地方巩固实力,站稳脚跟。
历史上北京的便利店出现的也很早,但是没发展起来,因为北京大部分区域的城市化依然很落后。只有CBD和望京之类的区域可以支撑便利店生存的流量。
而市区中心的中老年消费群体,消费习惯跟便利店是正好抵触的。
北京的大爷大妈以消息灵通闻名,而这些人最喜欢传的消息则是“哪家超市更便宜”。对他们来说,成本低廉比时间更重要。买东西可以去超市,吃饭去菜市场买菜做或者去胡同口的卤煮店,都比便利店好吃。在我们那,社区菜店跟上海的便利店一个密度。
这也就造成了北京平价超市业态的发达。本土超市品牌物美、顺天府和京客隆就是靠价格竞争吸引这些对价格敏感的群体,最著名的操作就是隔三差五地发米面油和鸡蛋。
这种情况下,别说便利店,辐射范围更大的新零售都不好搞。坐拥发达超市网点的物美想推广自己的多点,推出多点APP专用自动结账通道,大爷大妈们为了省去结账时间都下载了APP,但是他们从来都不用多点APP订货,因为在网上订货不能自己挑菜,很可能质量不太好。
北京最魔幻的是,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使你能在一座城市的不同区域体验到1、2、3、4、5线城市的感觉。在经济上,北京只是看似一座城市而已。
欢迎来到北京联邦从天安门出发,无论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走够五十公里,眼界大开——从高楼,到棚屋,到荒郊野岭,短短五十公里的旅途,好像从西北欧,来到了撒哈拉。
三里屯的晚餐人均五百。房山的建筑工人,一碗盒饭不会超过五块。
你说北京月入两万活不下去,对他们来说,两万是将近半年的工资。
对了,建议在北京CBD、三里屯待多了的人去小红门地铁站周边看看,绝对值你的地铁票(滑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4-16 19: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