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昂贵的汽车要比便宜的汽车更富美感,外观设计好的汽车会增加很多生产成本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3 | 2019-4-4 1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问题在知乎上已经存在很久了,不少业内人士或者是对汽车设计及制造感兴趣的读者都抛出了很多精彩的答案。我们作为一家年轻但实力深厚的汽车设计集团,今天从其他角度来简单表达下自己的看法,和各位读者共同探讨。
首先,我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作“见微知著”。对阅尽千帆的看官来说,某一款车型是不是更符合广义的“美感”,通常是由很多零碎问题决定的。
关注这个问题的读者们想必很少会有“汽车小白”,大家对于汽车的造型、做工品质都有着一个广泛的认知。车型A与车型B,在车型级别相同的情况下(比如同为紧凑级轿车),如果去掉了牌子价格造成的心理因素,我们往往会从很多细节处认定某一款车型更富有美感。这些琐碎特点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大灯的材质、亮条装饰件、外后视镜罩、门把手装饰、行李架等等。在人们广泛的印象当中,许多细节的运用就代表着“更加高级”、“更加富有美感”,而这些细节的落实代表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我们来用例子说话:


日常使用最多的行李架基本分为分离式行李架与贴顶式/一体化行李架,在使用层面看似区别并不大的两种设计,贴顶式的成本要比普通款式高出3-4倍。这样的成本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优点是,行李架结构更加贴合车身,不会打破整体线条的呈现效果。
再比如汽车的灯光照明件:国内法规没有强制要求汽车安装前雾灯,如果想让汽车的前脸造型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安装雾灯或该区域装饰,同样增加了设计上的成本。还有近年来很受欢迎的流水式转向灯,灯带越纤细、颗粒感越少造价越贵,流水动作越流畅肯定也是越贵的,但这都大大提升了整车的质感表现。

再反过来说,生产者如果想控制一款车型的成本,可以从镀铬装饰缩减为与车身同色油漆装饰,再缩减至黑色塑料件。相应的变化很可能就是从“金属质感的精致装饰件”缩减为“与车身同色,整体感比较好”,再变为“样式简单、使用成本低”,在美感方面的营造自然是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了。
第二部分,说过了简单直观的细节问题,接下来我们尝试探讨一下整车的设计语言。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昂贵的车,绝大部分牌子的设计都来源于一种西方的审美文化。且不谈传统的豪华牌子阵营,即便是日系豪华中的当家花旦雷克萨斯与英菲尼迪,也蕴含了相当多的西方审美元素。以欧洲为代表,奔驰、宝马与奥迪,它们各自的设计导向经过了百年的历史,在相当长久的历练中浮沉反复,最终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而成熟的审美方式。

这种审美方式,我们暂且称之为“逻辑感”。如何诠释这种逻辑感呢?
比如媒体宣传中最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叫做“家族式设计”。这一点所有的读者小伙伴都了解,比如宝马的双肾造型格栅,完全无需看见标志就能轻易鉴别出这款车型出自哪个牌子。这往往并不是由某一些固定的装饰或特点所决定的,而是一整套设计语言所组成的,能传递给广大观众的逻辑印象。这样的逻辑形成了之后,尽管中途有多次改款、换代,牌子的设计风格都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偏差,会显得非常有美学秩序。
此外,逻辑感还包括了牌子所积累出的某一个定向特点,比如消费者经常提起的“开宝马、坐奔驰”,以及奥迪的“灯厂”招牌等等。也赋予了各个牌子的汽车相应的独特美感。
而以上往往就是价格较为低廉的汽车及牌子所不能具备的。有的读者可能会发问,很多自主牌子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家族式设计了,设计风格也维持的比较稳定,问什么看起来还是没有价格较贵的汽车“洋气”、“好看”呢?

这个问题也比比较好回答,因为成本比较低的汽车在设计层面上往往没有系统的基础,尽管维持了一些设计上的特点元素,或许在四、五年内没有做出明显更改,但对于牌子本身设计上的逻辑性没有经过长期的历练,而仅仅维持了一种表面上的比例协调、或是当下流行的装饰与款式。所以我们经常在一些自主牌子上见到,某车型的两款换代产品在造型上有着极为明显的变化,这都是这类车型不能营造出稳定、特定美感背后的原因。

带有运动感的标志与装饰在国内消费群体中非常讨喜
用另一种直白的方式来说,豪华牌子在更“耐看性”方面的表现更好,在设计工作中花费更多心思来打造耐看度,而相对经济一些的牌子更注重打造迎合当下的“视觉冲击力”,某种意义上仿佛更加贴近市场上的快消牌子,难以令人长期驻足。
当然,想积累这样优秀的“逻辑感”,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的。这些成本不仅仅是金钱数字,往往是精神上的历史积淀,是更昂贵的所在。
第三点,设计美感也需要“大数据”的积累。
第三点可以说是从第二点延伸而来,对于专业的设计者而言,打造一款车型产品远远不止于图纸绘制等“书面功夫”,也是需要相当有深度的“大数据”作为支撑。从宏观层面来说,相对豪华的牌子有更加深厚的积累,这些积累是以市场反馈、长期的经验为基础,每一根线条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的实践数据。这自然也不是相对便宜的车型“承担得起”的成本。
这些“大数据”都包括哪些呢?这个说起来可以很简单,我们大概可以概括为外部造型与内饰两个部分。比如外部造型包括了车身整体的比例与姿态,在大家长期积累的对汽车美感的印象当中,舒展的流线型最容易受到关注,这样的元素结合了优雅感与性能动感,受众面也更加广泛。诸如这样的特点都是经过对市场的分析,汇总了一个长时间段的反馈,最终决定是不是应用到车辆产品身上。

而内饰部分,昂贵的汽车产品则需要更多的实践数据作为依托。而且往往相伴增长。内饰不但涉及到造型、材料,更重要的是包括采集用户在使用中的反馈感受。比如哪种软性材质既能保证视觉效果,又能提供最大的舒适性;为了不影响用户使用,某一处转角处理成圆滑线条是不是会影响整体造型效果;甚至是长期针对客户群体体型数据的收集,客户偏好的材质统计……有了这些大数据,主机厂才能打造出更富美感、更具实力的汽车。
如果再进行扩展,汽车最关键的驾驶使用感受,更是要专注于无数次的实验、数据采集分析的积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汽车圈新闻中,近年来经常能听到某某车企聘请豪华牌子背景的设计师加盟,但往往只是取得了设计师个人的一些经验。但主机厂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大数据、比如在舒适性方面、豪华材料应用上的数据是没方法轻易获得的。
然后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其实造成所谓“昂贵的车比便宜的车更富美感”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相对便宜的车型在工艺的控制上没有豪华车型那样严格,豪华车型的做工品质更能接受住时间的考验(不绝对),在生产制造中,这方面的成本也是有明显差距的。

而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价格比较低的车型会将成本数字框在一个框架内,由于成本被框住了,设计者能采取的手法、方案也受到限制。而豪华车型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有更多的自由,自然对打造“更富美感”的车型有着很大助益。
其中比较受欢迎的名词“沉浸式体验”也可以体现在这一项当中,昂贵的汽车会在车内营造更多的人机交互感,更加重视仪式感的营造,不论是诸如迎宾踏板之类的硬件或是车机系统的设计方面,都很容易让使用者专注于车内的氛围,而成本比较低的车型就几乎没方法做到这些。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前来互动交流。当然,如果有关于汽车设计领驭的问题,也可以随时向我们询问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4-4 1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4-4 1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来看的顺便顶一下帖子感谢楼主的精彩分享看帖回帖是我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4-4 1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