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是谁??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15-10-1 19: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录的,本人也是第一次看,与此人有关的资料!!!  蒋捷其人其诗  同学们,高一语文新课本里有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其中化用了许多的诗词,为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好多诗我都让大家去背诵掌握了,只是还有一首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许多同学都不大理解,比方说,蒋捷何许人?他的这首词应该怎么样去理解?作者化用这词的用意在什么地方?要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蒋捷和他的生平与创作情况。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进士,尚未一展鸿图,南宋便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振山河的蒋捷,便退隐江湖,栖息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不肯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他的词作多以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恸,其感伤胜似长空雁鸣,其哀苦犹如寒泉低吟,共内蕴的激越难抑又如地火涌动,形成郁勃悲慨、清峻流爽的风格,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例如他的《虞美人·听雨》,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颠簸流离,晚年的悲苦境遇刻划得入木三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从伴随人生的风雨中,提炼了“听雨”这个典型的情景。而同是“听雨”,三个不同时期,有着三种不同意境,深刻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在异乡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看破红尘的心情,这是一种亡国者的哀痛,失志者的悲愤!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正如这绵绵不断的雨脚,一束束都从他心灵里绞出血泪。  物感于心,情发乎衷。蒋捷艺术触觉的敏锐,几乎是深入到每个事物、每种境遇的常人所难以触摸的地步。例如他的《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 ,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作者以心灵敏感的耳朵,谛听秋天的各种声音,由远而近,层次分明地着力铺叙,天籁加人籁,组成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全篇采集了九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写是秋声,渲染的是秋天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发的是心中的悲声、痛声、恨声、愤声,以及“理不断,愁还乱”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这一夜之间时间的推移,似乎是人生苦难历程的再现,特别是“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使他惊心,勾起作者的亡国之痛。当风声、雨声、更鼓声接踵而来时,留在心底那种印象犹深的声音会带动而起,击起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因而悲切之外,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情。  这首秋声赋,通篇以“声”字为韵,一气呵成。声音不是拼凑,而是层层逼进,最后由蛩声到雁声,运用对话形式:“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长叹不绝,来个逃遁,跳到更广阔的空间,让你去细细品味。这种词尾,字尽言犹未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5-10-1 19: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喜欢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5-10-1 19: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蒋捷好象是《赤兔之死》的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5-10-1 19: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蒋捷,字胜欲,今江苏宜兴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5-10-1 19: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我超喜欢这首《虞美人》于是也熟悉了蒋捷不过上面那位说得那么清楚 我就不多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