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等!!!道家有没有对人的起源的解释?是什么?道的恒变和恒不变呢?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6-10-9 21: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形而上的道毕竟太过于抽象玄奥,与形而下的距离太过于远,不利于描摹关系与关系结构,因而道家、道教哲学以它为本提出了一个作为形而上的本体与形而下的事物之间的仲介范畴,即理。在这个意义上,本体论和本源论的关系,可以化约为理和气的关系。理就是“必有不因于物,亦不因于人,而往往任其大道自化者矣”(刘知古,《日月玄枢论》)的东西,就是阴阳二气消息盈虚之理,就是特殊的一类物的性质,以区别于一般的道和个别的具体物的特性。气就是元气所衍生的阴阳二气。理、气存在于同一个造化生成的时间、空间统一场中。分开来看,理是造化生成之固然,气是造化生成之使然。合起来看,理是元气运行而生化之理,气是合“理”运行而生化之气。二者相须相即,不可分离。理和气的关系表现在万物生化出来,人出现之后,就是道与术的关系。这是道教哲学中功夫论(实践论)的内容。谈论道与术的关系,总是就后天而言的,总是相对于具体的修炼实践而言的。在这里,道就是修炼的目标、原理,与天地造化相同之理,这样,道可化约为理。术则是修炼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的程式,其具体的目的则是得生化万物的元气,而且术的操作活动得依托于气所生化出来的具体的物,得受这些物的性质的制约,得遵循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把术化约为气。理与气的关系,具体到外丹术中,就是炉鼎、药物、火候三者的性质与通过处理这三者的关系而还丹,服食金丹而借外物补助自身的元气;具体到内丹学中,就是通过处理身与心、形与神、命与性的关系而挽救、养护、滋补、恢复人的元气。万物受元气的滋生而产生,所以后天的万物中有元气的存在。但这种存在不是显态的,而是蕴藏在具体物中的内部深层之处,而且非常微弱。充斥于万物中的气,是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既然来源于先天的元气,所以它有转化为先天之气的可能。外丹烧炼就是力图促成后天之气转化为先天之气的术。金丹是先天之气的载体,人服食金丹,就是从外界引入元气,汇入自身而扩充自身的元气。与其他物相比,人体中所蕴含的元气是最多的,因而把后天之气转化为先天之气的可能性也比物要大得多。但是,这种转化毕竟非常困难。于是,道教一般强调只是把后天之气作为培育、助成人体中本有的那一点先天之气进一步滋生、扩充、成长的媒介、仲介。这是内丹修炼的根本原理。人获得了足够的元气,就意味著复返本源,得道成仙。万物受道的统辖而产生,所以后天的万物中有道的存在。但这种存在不是显态的存在,而是蕴藏在事物的内部,内化为万物的本质属性,即道性。这种内化,由于具体的事物所禀之元气不充分,所表现出来的后天之气与元气相比,是不纯、不清、不全的,所以道在具体事物中的内化也不可能是完整的,而是偏颇的、局部的,也就是说,道性存在于具体事物中只是就隐态而言,不是就显态而言;只是就可能性而言,不是就现实性而言。实际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是物性,不是道性。但物性既然是道性的后天表现形式,那就意味著它有向道性转变的可能。人本是物的一种,但又不是一般意义时的物,而是物中相对而言禀气最清而不浊、最纯而不杂、最全而不偏的特殊的物。所以,物性对人而言就是人性。人性与道性的差距,与一般的物与物之间的物性相比,要小得多,因而把人性转化为道性的可能性要比物性转变为道性的大得多。不过,既然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中实际存在的物性都只是道性的局部的后天表现,所以,把不同的物性尽可能加以搭配组合起来而形成一种最优结构,与人性的实际相结合,就有可能促成人性向道性的实际转化,至少可以使这种转化变得容易一些、快捷一些,这是外丹烧炼等道教法术的根本前提。对人而言,由于人能够直接体悟道,把道的意蕴转化为指导修炼和生活的义理规范,所以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见证道性。证验了道性,也就意味著得道。这是内丹和其他养生之术的根本原理。道在本源论上是实体。从这个本源产生出来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符合论、决定论、独断论在这里有存身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并往往变为现实。这为物件化思维的展开铺平了道路。实体的存在往往以个体为单位,所以,本源论是以追究个体的事物或者以个体为基础的一类事物在时间上的起源、发生和发展为特色的。本源论为本的立场决定了道家、道教哲学只能是以个体为本位。本源论的基础性地位和以个体为本位的立场决定了道家、道教哲学可以面向自然,以具体的事物为物件展开对其性质的探索。以生生不息为内容的本源论也决定了道家、道教哲学必然关注事物的变化。物类之间的变化自然也在它们的研究范围之内。这是道家、道教哲学能够开出科学技术,尤其是工艺技术的根本。在工艺技术这里,规律论、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观可以用本源论给予圆满的解释。这表现在道教中,就是对身外的天文、气象、地理、药物等的重视,以外丹烧炼为典型的术就体现了这一点。宇宙万物均有共同的本源,均在道的控制下由同一的气衍生出来,这种同源同质性决定了生化过程完成后万物必然相互之间有家族类似的共通性。由于有这种类的共同性,在认识上便可用取类推证的方式。所以,道家、道教在认识论上主张“以类求之”。同时,本源论与本体论是紧密关联的,在万物生成后,本源被替换为本体,但本体与本源都是同一的道。本体的价值观涵蕴,即个体的生生不息的立场决定了道家、道教哲学能够平等地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促成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以此为基础,道家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教则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的前提下力求改造自然而为己所用,促成人性向道性的转化。从道教知识体系中最接近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外丹学、内丹学来看,道教哲学术以进道的思想蕴涵实际上是把技术、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归结为抽象程度的差别,但如何对这三者进行划界,道教哲学似乎探讨不够,因而在防止混淆经验与超验这一问题上解决得并不好。这极大地抑制了道教为科学技术做出更大的贡献,虽然这本来就不是它的根本任务。但是,应该看到,本源论的适用范围,依技术、科学、哲学三个层次的次序逐渐减弱、降低,而本体论的适用范围恰好相反。这一方面是因为,本体论是受价值观的导引而建构起来的。另一方面,这也与技术倾向于术的一面,哲学倾向于道的一面的性质有关。制术用术的目的是为了得道,术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得受道的统御,术中有道。在这个意义上说,术可谓道之用。道之用是以道之体相对照而言的。这是道术关系与道的体用关系的内在联系。但这二者也有不同。道的体用关系,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说的。道与术的关系则不同,术的具体实践主要是本源论的适用范围,术的价值关照和理念则与道一样,是本体论的适用范围。由此看来,道术关系是道的体用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这是道教哲学对中国哲学体用范畴的一种匠心独运的运用与发展。道家、道教哲学的本体实际上是虚悬一格,因为它在具体事物中的存在是潜在的,它的作用的发生只是就可能性而言。道家、道教哲学更强调把道之体作为道之用的参照系。这决定了道之用的实质是个体的事物在环境中和乐通畅的发展。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贯彻是道从非实体向实体转变的过程。实体化的内涵在于它是从虚到实、从全而偏、从静而动、从盈到亏、从完美到欠丑、从善到恶、从真到伪、从虚灵到僵滞,等等。这是形而下的敞开,但却是形而上的遮蔽。在道家、道教哲学看来,实体化具有必然性,不可避免。但人可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反实体化而努力。因而,道家、道教学者们据此确立了返本还源的价值观,为形而下的事物重返形而上的可能性和机理作了充分的论证,力图指导人们返本还源,即遮蔽形而下,开显形而上。通过道的体与用、道与术、道的实体化与反实体化,道家、道教哲学力图把本源论和体论统一起来。不过,这种统一,最典型地表现在先天与后天这一对范畴上。先天与后天这一对范畴,既有本源论的基础和形式,同时在内容和实质上又是本体论。先天在形式上是本源,但在义理上是形而上的本体;后天在形式上是本源的衍生物,但在义理上是形而上之体的道之用。通过本源论与本体论的统一,道家、道教形上学的核心骨架被树立起来了。在这一形上学的指导下,道家道教学者们展开了功夫论、境界论的深入探索和积极的实践,为后人进行理论思考留下了一笔价值不可限量的颇具启发意义的思想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