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名言:弄斧必到班门。详细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19-8-19 15: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弄斧必到班门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这一成语雏形始于唐代,而脱俗于元代。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王氏伯仲唱和诗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班,指鲁班,战国时鲁国的著名木匠,善于制作精巧的器具。郢,指楚国郢都的匠石,也是个身怀绝技的木匠。在《庄子》和《徐无鬼》篇中,说匠石抡起大斧,能把郢人鼻尖上的薄如蝇翅的白粉削掉,而郢人的鼻子却毫无损伤。柳宗元的话意思是:在鲁班和匠石的门前,摆弄使用大斧的技术,这是厚着脸皮罢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也说:“弄斧班门,徒遗笑耳。”关汉卿的话意思是:班门弄斧,只留下可笑罢了。由此可见,从柳宗元到关汉卿,他们都是不主张班门弄斧的,鄙弃班门弄斧的。在前人看来,班门弄斧简直成了不自量力的代名词了。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该不该提倡班门弄斧呢?在人类历史上,斗胆班门弄斧者层出不穷,牛顿就是其中一个。年轻的牛顿,经过严密的推算,得出他的第一个运动定律。那时,他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这个追求真理的牛顿马上跑到英国皇家学院,在众多学者面前宣布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当时牛顿得到的却是讥笑:“疯子!狂徒!”那些学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他们认为牛顿是在班门弄斧。可历史事实告诉人们,正是这个“狂徒”成了万世传颂的科学巨匠。 对于牛顿那样的班门弄斧者,我们首先要肯定他敢于向行家拂战的勇气。明知是行家,也要和你比试比试,这要经受得住那些铺天盖地的责难。“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历代多少奇才曾消失在人言这个深渊里。然而班门弄斧者却能知难而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真是何等的勇气啊!的确,要想提高专业水平,是一定要做班门弄斧者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弄斧必到班门,你要耍斧头就要到班门那儿去耍。”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鲁班”究竟有多大本领?我比你究竟差多少?这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本领逐渐接近“鲁班”,甚至超过“鲁班”。因此,有志者就应该大胆找“鲁班”去比试,一次次比较,一次次探索,差距就会越来越短,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唐代的贾岛认识大文学家韩愈之后,每写一篇文章就拿给他看,请他指点,甚至与他赋诗竞技,学问大进,最终成为大诗人。可见班门弄斧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 古代孔子提倡学习要“不耻下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班门弄斧”。不耻下问,诚然是一种做学问的办法,不懂就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有裨益。但学识浅于己者,值得借鉴的毕竟不会很多,如果班门弄斧,向“鲁班”发问,所得必然较多,要不然又怎称他为“鲁班”呢?因此,班门弄斧比不耻下问更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其实,班门弄斧对“鲁班”也有好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专家也不是什么都懂的。与“弄斧人”的比试,既可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可交流经验,切磋学问,这无疑更有利于对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班门弄斧还有助于发现人才。何以为证?法拉第当年若不是自荐做戴维的助手,那么电磁学历史必将改写了。“弄斧人”敢于把自己的才能公之于众,服务于众,也不愧为人才。事实上,正是班门弄斧使一批批无名小辈脱颖而出,成为伟人。 21世纪是人类社会飞跃前进的时代,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中华民族,是否会被时代所淘汰,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怎样努力奋斗了。为了使自己迅速提高专业水平,成为真正有用人才,成为中华腾飞的一股动力,我们应该敢于班门弄斧。【简评】 对“班门弄斧”这个传统观念,作者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审视。在文章中,他先从班门弄斧的来历本意说起,点明其贬义的用法和感情色彩,接着联系科学发展史上牛顿的实例,并引用当代数学家华罗庚的话,自然地提出了崭新的论点,然后再从弄斧者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专家深入研讨问题有助于发现人才这三个方面,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全面地论述了弄斧必到班门的重要意义,从而对班门弄斧这个旧观念,进行了褒义的思辩,写出 富于时代气息的新意,不愧为一篇章法好、立意新的议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9-8-19 15: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是自己的能力要到比自己更强的人那里展示,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是说经过指点后才能进步的更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