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事件反应了项羽的匹夫之勇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06-10-15 1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先读《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其强易弱。“匹夫之勇”容易理解,什么是“妇人之仁”,却不大明白。  韩信的话是这样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那时候还小,十分困惑,“仁”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妇人”的“仁”不对?一个会因为别人的痛苦掉眼泪的人,怎么可能是屠夫?一个仁爱的人,怎么会失去天下心?最后只好归结为:“慈爱”是假的,项羽根本是个残暴的人。  后来慢慢明白了,不见得项羽流泪是虚情假意。人性是奇特的。一个为小狗小猫的死伤心的人,却可能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中国文化始终缺乏一种对生命本体普遍的敬畏之心,更容易以亲疏好恶来决定生命的价值。项羽出身贵族,“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是自幼教养形成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和“所过无不残灭”并不矛盾。秦将章邯求降,“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雍王。但是一听说降卒可能谋反,他也毫不犹豫听从部下建议,“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按照逻辑,斩草除根,二十万人都坑了,把章邯他们三个光杆一并杀掉多干脆。可项羽又不,他还是好好待他们,带他们入关。他大约觉得章邯是同类,而秦卒的命,根本不算命的。  项羽是贵族,是君子,所以可以欺之以方,你跟他摆规则,讲风度,他就晕了。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并不难理解,对他来说酒席上杀人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情。刘邦却是个泼皮无赖,他要的是天下,不是脸。项羽抓住了刘邦的老子,威胁“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刘邦可谓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可是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他又被绕晕了,到底没有杀太公。非但如此,一旦约定鸿沟为界,“即归汉王父母妻子”,以为大家从此相安无事了。刘邦呢,老婆一回来,立即毁约攻打楚军。这又是项羽 “妇人之仁”典型发作导致的失算。  项伯这吃里爬外的家伙,虽然别有用心,话说得却不错:“为天下者不顾家。”拿家人性命威胁刘邦,毫无效果。他逃命时为了车跑快点,还能几次亲手把子女推下车去呢。但是刘邦进了长安,却懂得“约法三章”,安抚百姓;得了天下,也懂得“与民休息”。这绝不是他爱百姓胜过爱子女,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再来看看《孙子吴起列传》中间的一段,就更明白了: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吴起可不是“仁”者,娘死了可以不回家,为领兵可以杀了妻子。他为将士吮疽,和项羽的“涕泣”看似相同,都是关怀部属。其实,项羽的哭,那是白哭了,他舍不得论功行赏,引发的怨恨,哪里是这小恩小惠能平息的?士卒之母,以血泪中成长的智慧,看明白了,吴起这疽可不是白吮的,是要拿性命来回报的。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礼”与“仁”。“礼”是制度构架,而“仁”是精神内核。对当政者来说,“仁”,绝不仅仅是“仁爱”之情,更是“仁政”之术。“仁”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不能收买人心的“仁”就一钱不值。如果会错了意,糊里糊涂讲起“仁爱”来,就糟了。项羽的错误不在于“仁”,而在于没有把这种“仁”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叫作“妇人之仁”。最后,只落得乌江边喊“天亡我”,恨恨自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0-15 1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不应该坑杀10万秦兵,弄的人心尽失。不应该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放虎归山,不决后患。最后以他带领28人突出重围还剩26人为借口说是天要其亡,说明他真的有勇无谋,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0-15 1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的跟你说说吧。。项羽最后在后来四面楚戈的时候他霸王别姬以后他想带领他最后剩下的28个人,冲出韩信,和刘邦大军的包围,他分兵4路 逃亡郐圾山,可是有将近万人的刘邦大军怎么能让他逃出去,后来只剩下他和他的乌骓马了,,到了河边,正好有一为船夫要把他送过楚地去,,他却说什么也不过去,只是把他的马送过去,可是马跳河死了,他就单独拿着天天他那把蕺跟汉军对打起来 最后他自杀了,这就是著名的乌江自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0-15 1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想和刘邦单挑,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我看项羽 作者 汤顺成 完成于2005-4-27 10:36:18 阅读人次 350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 “胜者为王败者寇”似乎根深蒂固,但或许项羽例外。 项羽,名籍,字羽。他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名将项燕,他的叔父是项梁。项羽少时,就显现出非凡的才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就是对他的描述。项羽小时侯,他的叔父曾经要教书法、剑法。他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学兵法,也略知其意而已。 虽然如此,但小时侯的项羽却有着远大的理想。秦始皇东游,项羽看着宏大的气势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可以说,没有远大的理想,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项羽。 项羽一生经历的战争不下百次,名垂青史的也不少。其中最有名的恐怕是巨鹿之战和最后的乌江自刎吧。巨鹿之战初期,项羽只不过是一个区区的次将军。但他看不惯上将军宋义的误军行为,便杀了宋义,后来自己当了上将军。战争开始后,项羽命令军队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口粮与秦军主力决战,终于将数倍于己军的秦军全部消灭,为后来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这时的他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决断。但就这么一个伟大的英雄,最终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就这么被历史无情的嘲弄了,就这么将唾手可得的江山给白白的丢弃了。 开始时,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项羽会输。一个堂堂的英雄怎么都比一个流氓刘邦强。后来我逐渐明白了项羽会输的必然性。 首先,他比较骄傲自大。坐拥40万精兵的他或许从来就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从未想过刘邦会将他的江山夺走。他还比较自大,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不如他,一点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范增多次的建议他很少有采用的。)鸿门宴上,他对范增多次的示意视而不见,即使在范增召出项庄后,他也依然装傻充愣。如果,鸿门宴上,他能听取范增的意见,杀了刘邦,那将来的江山就一定会是他的了。 还有,他还有一些匹夫之勇,打起仗来,只知道冲在最前面,这样或许会激励士气,但打仗是要凭兵法和技术的,这样看来,他小时侯不肯学兵法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情了,导致以后被围剿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知识,对战争的胜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最重要的是他还一点也不注意团结,敌军一个非常简单的反间计,他居然也会上当,将身边唯一的一个智囊也赶跑了,如何不失败。任何时候,团结都是最重要的! 从项羽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谦虚,知识和团队精神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我们无论如何都要牢记并好好运用这三点。 当然,虽然项羽失败了,但他对历史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无论怎么讲,他都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回答者:5730840 - 助理 二级 10-15 11:18乌江自刎 回答者:Gamdalf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15 14:38早先读《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其强易弱。“匹夫之勇”容易理解,什么是“妇人之仁”,却不大明白。 韩信的话是这样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那时候还小,十分困惑,“仁”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妇人”的“仁”不对?一个会因为别人的痛苦掉眼泪的人,怎么可能是屠夫?一个仁爱的人,怎么会失去天下心?最后只好归结为:“慈爱”是假的,项羽根本是个残暴的人。 后来慢慢明白了,不见得项羽流泪是虚情假意。人性是奇特的。一个为小狗小猫的死伤心的人,却可能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中国文化始终缺乏一种对生命本体普遍的敬畏之心,更容易以亲疏好恶来决定生命的价值。项羽出身贵族,“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是自幼教养形成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和“所过无不残灭”并不矛盾。秦将章邯求降,“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雍王。但是一听说降卒可能谋反,他也毫不犹豫听从部下建议,“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按照逻辑,斩草除根,二十万人都坑了,把章邯他们三个光杆一并杀掉多干脆。可项羽又不,他还是好好待他们,带他们入关。他大约觉得章邯是同类,而秦卒的命,根本不算命的。 项羽是贵族,是君子,所以可以欺之以方,你跟他摆规则,讲风度,他就晕了。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并不难理解,对他来说酒席上杀人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情。刘邦却是个泼皮无赖,他要的是天下,不是脸。项羽抓住了刘邦的老子,威胁“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刘邦可谓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可是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他又被绕晕了,到底没有杀太公。非但如此,一旦约定鸿沟为界,“即归汉王父母妻子”,以为大家从此相安无事了。刘邦呢,老婆一回来,立即毁约攻打楚军。这又是项羽 “妇人之仁”典型发作导致的失算。 项伯这吃里爬外的家伙,虽然别有用心,话说得却不错:“为天下者不顾家。”拿家人性命威胁刘邦,毫无效果。他逃命时为了车跑快点,还能几次亲手把子女推下车去呢。但是刘邦进了长安,却懂得“约法三章”,安抚百姓;得了天下,也懂得“与民休息”。这绝不是他爱百姓胜过爱子女,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再来看看《孙子吴起列传》中间的一段,就更明白了: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吴起可不是“仁”者,娘死了可以不回家,为领兵可以杀了妻子。他为将士吮疽,和项羽的“涕泣”看似相同,都是关怀部属。其实,项羽的哭,那是白哭了,他舍不得论功行赏,引发的怨恨,哪里是这小恩小惠能平息的?士卒之母,以血泪中成长的智慧,看明白了,吴起这疽可不是白吮的,是要拿性命来回报的。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礼”与“仁”。“礼”是制度构架,而“仁”是精神内核。对当政者来说,“仁”,绝不仅仅是“仁爱”之情,更是“仁政”之术。“仁”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不能收买人心的“仁”就一钱不值。如果会错了意,糊里糊涂讲起“仁爱”来,就糟了。项羽的错误不在于“仁”,而在于没有把这种“仁”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叫作“妇人之仁”。最后,只落得乌江边喊“天亡我”,恨恨自刎。 回答者:tiyujiaoshi - 试用期 一级 10-15 14:56简单的跟你说说吧。。项羽最后在后来四面楚戈的时候他霸王别姬以后他想带领他最后剩下的28个人,冲出韩信,和刘邦大军的包围,他分兵4路 逃亡郐圾山,可是有将近万人的刘邦大军怎么能让他逃出去,后来只剩下他和他的乌骓马了,,到了河边,正好有一为船夫要把他送过楚地去,,他却说什么也不过去,只是把他的马送过去,可是马跳河死了,他就单独拿着天天他那把蕺 跟汉军对打起来 最后他自杀了,这就是著名的乌江自刎。 回答者:cefirofuga - 试用期 一级 10-16 20:11项羽不应该坑杀10万秦兵,弄的人心尽失。不应该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放虎归山,不决后患。最后以他带领28人突出重围还剩26人为借口说是天要其亡,说明他真的有勇无谋,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回答者:zangwillp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0-17 21:03呼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0-15 11: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江自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