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印度教是一样的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3 | 2006-10-28 00: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改了,呵呵,上面那位说得太全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0-28 00: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太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0-28 00: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和印度教  原始的佛教产生于印度教各种宗派(即经论上所说的九十六种外道)盛行的时代。释迎牟尼佛通过对印度教教义错误的深刻批评,使印度教的许多教徒从阶级森严的宗教桎梏中摆脱出来,投入佛教的怀抱,从而建立了崭新的、有巨大生命力的佛教。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交锋既是十分激烈的,但也是十分活泼的。本文拟从这一阶段的史实作一论述。  一、印度教的形成  古代印度由于地居温带,因而物产丰饶,促使人民富干玄想。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里安(Aryans)民族侵入北印度,他们最初带给当时西北部五河地方民族的宗教文化是“四吠陀典笈”,这时期宗教思想的特点是崇拜他们陆续塑造出来的神——多神教。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时代的思想逐渐由西北方转向于恒河流域的中印度,而多神教的崇拜也转为一神教——即对所谓“梵天”的信仰。随着“梵天”的确立,他们又创造出“梵天生四姓”之说,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毗舍(平民)、首陀(奴隶)阶级制度,十分严厉,作为掌握政权的刹帝利阶级,其重要决策及宗教大事还得听命于婆罗门阶级。“梵天生四姓”之说在当时的印度已占统治地位,但不满这一理论者仍在在有之,于是诸派哲学都应运而生,如数论、胜论、瑜伽、吠槽多……都有各自的不同宗教主张。后来,各派中的吠槽多派既远承古籍又有所发展,对纷歧的各派哲学作了调和,成为印度宗教思想的正统者,也称为印度教。  二、印度教各派思潮的错误  (1)早期印度所崇拜的“多神”和后期所崇拜的“梵天”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陆续杜撰出来的,因此对“神”和“梵天”的盲目崇拜既徒劳勤苦,又无益性灵,这是印度教中心思潮的莫大错误。  (2)印度教各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求取“解脱”的方法,但他们的方法虽异,而万变不离其宗,又有其共性。如吠陀时代重在祭祀仪式,欲仗“神力”以求解脱。吠槽多则反对繁杂的祭祀仪式,主张以“梵”为中心,把人们引到“梵”去,达到梵我合一的解脱境界。这些凭想象(幻想)所制造出来的解脱,由于脱离实际,所以自然要全部落空的。  (3)在印度教里,吠槽多虽居正统地位,但在正统地位取得之后,又出现新的分歧,不仅宗派哲学林立,而事日、事月、拜火等崇拜自然的愚昧派别也愈来愈多,九十六种外道即其名称。这样印度教的宗教倾向愈来愈向低下、迷信、庸俗方向滑去,把印度人民引向虚渺和无出路的道路上来。  (4)对世界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归结为“梵”和“神”的创造,“梵”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其说法之基本精神与《创世纪》所说确是异曲同工。  (5)随着历史不断的前进,印度教的各派修行方法,也向两个极端分别转化:一是纵情的享受,他们认为人是“梵天”所生的,既成为人,就必须纵情享乐,不计因果。二是修极端的苦行,如赤身、拔发、投渊、投灰、绝食……妄图用这些苦行以求得死后的“快乐”。这两种偏于极端的修行方法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三、佛提出了正确的思想,纠正了各种错误  (1)佛提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本性是空”的道理,否定了“梵”和“神”是宇宙之体。  (2)佛提倡“一切众生,皆悉平等”之说,否定了“梵天生四姓”的阶级制度。“四姓出家,皆为释众;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十六个字反映了佛教真平等的思想。 (3)佛以“成、住、坏、空”说明世界的自然变迁;以“生、住、异、灭”说明人类的生长和死亡,破除了世界是“梵”创造的谬论。  (4)提出了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之说,为之解粘去缚,纠正印度教两个极端的错误修行方法。  (5)提出“中道”理论,指导人们既不要苦上加苦,作无谓的牺牲,也不要狂情丧智,醉生梦死。人类必须在正常生活中求得现实安乐,达到“无苦”境界。  四、佛以“善巧方便”开示印度教徒使其改邪归正  佛对印度教徒说法中,用的是“善巧方便”,为了说法“对机”,有时也沿用旧说(目的是使听者易于接受),例如人寿有八万四千岁之说,即是沿用印度教的旧说,又如“菩提”“涅梁”等名词,印度教原也有之,但立意不同,佛给以正确的解释,使听者转迷为悟。又如须弥山旁四大洲的布局,也是沿用印度教旧说,与实际上的地理位置很难对口(当然三千大千世界的说法与现代天文学是吻合的),但为了说法方便(即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意),佛便随顺旧说了。这也证明了经上所说的“凡有所说皆戏论也”和“诸法实相,惟佛与佛,方能证得”的话的真实意义。  五、印度教的复兴  佛教在印度大盛时,印度教的势力已很式微。佛涅粱后,印度教也没有抬头。但以后佛教向中国、泰国、缅甸,日本等国传播,印度国内的佛教力量反走向下坡,而印度教由于历史渊源,根深蒂固,逐步恢复,到十三世纪时,印度教的势力已占据整个印度,而佛教的信仰者只留下十分之一了。佛教从印度的兴起到削弱,与印度教由式微而趋于复兴,正合于佛所说的“生、住、异、灭”事物变迁的道理的。  六、未来的预测  目前,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东方文化逐渐西移,西方科学发达的国家正在不断吸收东方文化,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作为东方文化重要分支之一的佛教文化也已乘此良机深入欧美等国,不断发展。在印度来说,原仅有信众十分之一的佛教徒,亦有略呈发展之势。由于印度教悠久的历史原因,预计在二十一世纪仍将占领先地位,但随着佛教文化已向世界各国的不断发展,“国际佛教”的基础也已逐步坚实,所以佛教在印度也将再呈复兴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0-28 00: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佛教是佛教,印度教是印度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