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如何解释?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8 | 2018-11-8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白话译文:楚国故地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2、语句出处:“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原句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3、相关典故: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4、岳麓书院:自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便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大批“岳麓巨子”。而明清至民国初期,岳麓书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一批批历史风云人物从这里走出,无论是鸦片战争时期出现的以陶澍、贺长龄、严如煜、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还是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元度、刘蓉、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为主体的洋务派。还是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沈荩、黄遵宪为主体的维新变法派。还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以蔡锷、陈天华、程潜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都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墨彩的一笔,也为岳麓书院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扩展资料:山不在高,在于人文厚重。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岳麓山之名,取自于《南岳记》中的一段话:“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作为南岳七十二峰的最后一峰,岳麓山可谓上帝的宠儿,湘水环绕,橘洲横卧,碧嶂屏开,秀如琢玉,山、江、洲、城浑然一体,纳湖光山色之灵秀,集湘楚文化之精粹,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儒、释、道在此汇聚,湖湘文化在此孕育,陶侃、马遂、裴休、刘长卿等社会名流在此开舍结庐,李邕、杜甫、杜牧、柳宗元、米芾、朱熹、张南轩、王守仁、袁枚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碑文。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挚友在此探求革命真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湖湘第一道场古麓山寺、道家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云麓宫、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均坐落其中。黄兴、蔡锷等仁人志士亦长眠于此,人文之鼎盛,堪称一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1-8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楚国英才齐聚之会所。【出处】:上联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泰伯篇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译文:孔子说:“舜有五位(能干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说:‘我有十个(同心同德)造纣王反的谋士和将领(不愁战胜不了纣王而一统天下)。’”孔子接着评论说:“(古人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尧舜以后到周武王那个时期(人才)才称得上兴盛。(不过周武王说的十个人中)有一名妇人(白注:主管内务的武王夫人邑姜),实际不过九个人而已。”【解析】:惟,语助词,没有意义。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典故】: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扩展资料岳麓书院的正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材,於斯为盛” ,而岳麓书院就是湖湘文化的中心。既然说是“楚材”,则当然源自楚国,与楚国人才关系理应很密切。楚国地灵人杰。人才济济,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一批第一流人才,甚至是世界性的第一流人才,故楚国人才既多又出类拨萃,品位极高,是可以登上中国和世界人才的殿堂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1-8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地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长期来,三湘学子常常以此联语引为自豪,以为这千年学府人才辈出,足以引以为豪。惟楚有才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于斯为盛意指此地更为兴盛的意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大门的一副对联,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扩展资料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唯楚有才”,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既然说是“楚材”,则当然源自楚国,与楚国人才关系理应很密切。“惟楚有材”是从“虽楚有材”转化过来的,是因其意而引伸之。“虽”、“惟”虽有一字之差,在内容上实际是一致的,都说的是楚国(地)有材,是很符合历史事实和逻辑规律的,故已成定论。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在中国古代传统教学中,强调读儒家经典、经史子集,而岳麓书院恰好有另一种传统,经世致用,重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实用的知识与技能。近代湖南三湘大地的确是人才辈出,对于中国的革命和中华文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惟楚有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1-8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是: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人才鼎盛。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其中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区。以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闻名于世。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扩展资料:相传,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惟楚有材百度百科_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1-8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现在什么门上,2018广州公务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1-8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1-8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国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啊,这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当时的楚国包含湖北湖南很大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1-8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至于“斯”,是这里的意思。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8-11-8 1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惟有楚地才子多,此时此地更多更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