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好词好句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9-8-25 10: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第8回开篇)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第8回)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第7回)其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宁恋本乡一捻土,不爱他国万两金。 时来逢好友,运去遇佳人。(不假不假) 见性明心返故乡。 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 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 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词两首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苦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何时修种。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禅宗之始,是某次释迦牟尼佛以某一因缘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然后禅宗在西土代代相传,至二十八祖达摩,观“震旦有大乘气象”,乃渡海东来,是为东土禅宗初祖。至六祖慧能后,禅宗渐弘。六祖曾回答来听法的神秀法师的弟子说:“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但禅宗愈弘愈广,未必学人都是上上根,于是有禅师慈悲,别开方便,设禅关,参话头,以接引有缘。奈何人心万象,种种差谬,往往到头虚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磨砖作镜是一个禅宗的典故,《五灯会元》有:『开元中有沙门名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能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其中的师为南岳怀让大师,为六祖的传法弟子,道一大师世人称马祖道一,后为怀让大师的法嗣,大弘禅宗。积雪为粮与磨砖作镜同意,皆为妄用工夫。少年求道,多有夙因,但若不得其门,徒然玩弄,不入道途。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四大海水入于一毛孔,须弥山纳入芥子中,这事儿成吗?毛吞大海、芥纳须弥,可以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找到出处。维摩诘是和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一位大士,我们都熟悉的王维王摩诘,其名与字都取自于此。当时的情况是:毗耶离城中,长者维摩诘示疾,释尊也正在这城里,让弟子们去代为探视,结果诸大弟子都曾在维摩诘居士那里吃过憋,都表示不胜任这个工作,甚至连弥勒菩萨等大士也表示曾有类似经历,不胜任该工作,最后是代表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接下了这一艰巨任务,和一众人等往视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一番言对后,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动念想:我们这一大帮人怎么坐啊,结果让长者维摩诘给教育了一通。教育归教育,该坐还得坐,维摩诘居士于是问文殊师利菩萨:您游历诸方佛土,哪里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菩萨说:“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文殊师利菩萨看来比Google厉害。“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舍利弗尊者见此很是感叹,维摩诘告诉他:“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萤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好了,毛吞大海、芥纳须弥属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这里明显没有我啥事,也无缘置喙。后来禅师接引学人,多有用此典的。金色头陀微笑,就是前面所说禅宗初传的典故。金色头陀是佛弟子中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身有金光,故以金色头陀相称。『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十地,是菩萨所证之次第,从一至十,渐近佛果,所谓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之后有等觉位,是菩萨最后位。等觉后是妙觉,就是佛果位。菩萨我们知道得多了: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稍微陌生点的还有大势至菩萨等等。这些大菩萨都是已历十地的,其中还有些是属于倒驾慈航,已经圆证佛果,却现菩萨相以利众生。说到菩萨,要是依着西游记的路数,立刻脑海里的形象就是仙云阵阵,满目金光。其实这些形象没有触及菩萨的核心。什么是菩萨?佛教是天竺传过来的,菩萨是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的意思,萨埵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情,就是众生,另一个意思是勇健。所以菩萨含有三层意思:一个是志求觉悟的众生,这是“自觉”;一个是致力于使众生觉悟,这是“觉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勇猛求大觉——自觉觉他。说到萨埵这个勇健的含义,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德有言,那啥“乃大丈夫事,岂将相之所能为!”三乘,指三乘佛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乘有运载义。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就是西游记里常出现的罗汉,缘觉乘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这个词西游记里也出现过。四生,是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几种受生方式,在佛教里,有情众生基本都可以归入某种受生方式里,四生是佛教里的一种以受生方式为判断依据的有情分类方法。因为四生基本含括了所有有情众生的受生方式,所以四生也用来指代一切有情众生。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道。是佛教里以有情众生的正报身心和依报世界为判断依据的有情分类方法。和四生一样,也被用来指代一切有情众生。“悟时超十地三乘”,可不得了,一悟顿超菩萨十地,超越所有声闻、缘觉和菩萨境界。那是什么境界?佛的境界。悟有渐悟顿悟,有依智解而悟知其理的解悟,及依修行而体证其理的证悟。若果入妙觉,当属证悟。这种情况,就是所谓“即身成佛”吧。“凝滞了四生六道”,既然已经超越十地三乘,证入妙觉,则已经尽断无明,了凡夫的分段生死和前诸圣位的变易生死,不再为业力左右轮转生死,所以说“凝滞了四生六道”。词作者冯尊师是金丹大家,对佛法能深入至此,很让人惊讶。但是此处“凝滞”一词,用得并不是很恰切。『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这是有难度的地方,也是歧义最多的地方。还是先从词义着手,看看冯仙师在搞什么飞机。绝想崖,也有的版本是绝响崖。先说绝想,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纯从字面来看,也道出了“想”对人的重要。绝想,人能啥也不想吗?学心理的很爱同志,一起来研究。 佛教里有一宗,叫唯识,在中国的开宗,一般归到唐朝玄奘法师,就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他从天竺取回并主持翻译了很多从前中土未见的经典,其中有不少是有关唯识的经典,而且他在天竺时,曾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修学五年,主要是唯识的内容。玄奘法师回国后(唐朝海归?),入住慈恩寺,后人称慈恩大师,所以在中土自他而起的唯识宗,又被称为慈恩宗。唯识对这类问题有很细致的研究。 这里说的“想”,约等于佛教里说的“意识”,是佛教常说的八识里面的第六识。唯识里面说,一般人有两种情况会出现意识的停顿。哪两种情况?极重睡眠和极重闷绝。处于这两种状态下,不仅思维活动暂停,而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都处于停顿状态,换言之,对外界没反应。如果是极重睡眠,就意味着怎么捅他他都没感觉,放什么好吃的在他鼻子前,他都不知道这回事只管死睡,这得睡得多沉啊!不累到一定份儿都睡不出这状态(自从开始写博,估计我每天晚上睡眠都是这个状态,^_^)。 一般人的情况是这样,不过睡得死沉和极度昏迷好像都跟禅关没啥关系。有没有其他的情况是“绝想”的状态呢?有,世上总是有些“不一般”的人。按佛教的禅定划分方法,在两种定境中,意识是停止的:无想定和灭尽定。依教理,前一种禅定是共定,从很多其他传统也能证入,其果为无想天,后一种是能入阿罗汉位的禅定,解脱凡夫分段生死。 绝想大概如此,那为何以绝想为崖?修行人的两种禅定绝想,一个会导致色界无想天的果报,虽然超胜五欲世间,但仍在六道生死,不足为取;一个会入阿罗汉位,虽断分段生死,未出变易生死,若以为胜境,则成趣寂果。之所以用“崖”配“绝想”,是想告诉学人,此路不通,不可以为胜境而趣入。如许眼目,令人不由得想起《首楞严》。 在很少的版本里,“绝想崖”被写成“绝响崖”。绝响崖,直接的理解,是不会回音的崖,你在哪个悬崖前喊一声会没有回音?若从文字上看,绝响崖和后面的无阴树更配,但从义理上看,绝想崖蕴味更丰。这或许是冯尊师最后用绝想的原因。而且,用“绝想”,人们也能想到“绝响”,这被后来的“绝响崖”版所证实。 绝想崖暂时到这里,该轮到无阴树。无阴树,直接的理解,是没有影子的树(鬼啊~~)。青天白日之下,树怎么会没有影子?这里无阴树和绝响崖之类,是禅宗话头中的一种情形,不赘。从义理上细解无阴树,会发现它实际上和绝想崖很般配。佛教里,阴,有荫覆、积聚意,能覆本明智慧,增长生死,有五阴之说,后来的翻译更多地把它译为“蕴”,所以“五阴”也作“五蕴”,指色、受、想、行、识。既然五阴荫覆本具智慧德光,增长生死,那么若破除五阴,不就完活了吗?事实也是如此,不过连开个车都有那么多说道,更别说如许大事了,尤其人与人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所以如何破除五阴,还是有些理论和注意事项。“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破除五阴,是按从粗到细的顺序,从色阴到识阴。前面“绝想”里说的定性声闻的趣寂果,未出识阴区宇,还算不得“无阴”,不过也快了,若绝想崖前止步,未入歧途,别成声闻缘觉,那么就会进至“识阴尽”的地步,也就是“无阴”了。由此“无阴”,进而超诸阶位,入于妙觉。 无阴是这样的意思,为何以“树”配“无阴”呢?树象生发,能结果,喻从诸阴尽而入佛圆觉果。前句说『悟时超十地三乘』,这个“悟”是什么?从教理上说,应该就是相当于这里的无阴、楞严经里讲的识阴尽,识阴既尽,下面呢,就会一悟顿超,飞一样地越诸阶位,“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写到这里,想起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的形象见多了,西游故事里,尽看观音菩萨给悟空救火了,那他的本事哪里来的呢?俺心里一直珍藏着一段释迦牟尼佛采访观世音菩萨,谈成长历程的报道,独家资料披露啊!观世音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厉害厉害,怪不得能给悟空当消防员!不过,在“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之前,他说的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大概就是识阴尽、“无阴”的状态。然后“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就是『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凝滞了四生六道”,是超越世间,“超十地三乘”,是超越出世间。上面那段观音菩萨自述的成长历程,被称为耳根圆通法门。“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多一句嘴,耳根圆通法门,不是随逐声尘。 为什么到这里我想起了观世音菩萨呢?就是因为下面那句『杜宇一声春晓』。 还是老样子,先说说典故。相比这一句,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著名,望帝春心托杜鹃和杜宇一声春晓,用的是同一个典故:古蜀帝杜宇,号望帝,对农业生产建设很关注(古代版三农问题?),以致他死后化为杜鹃,就是布谷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种。所以杜鹃一叫,农人就知道春天到了,该播种了。还有杜宇失其位(有政治斗争和桃色新闻等版本),欲复位不得,化为杜鹃等说法。 杜宇一声春晓,布谷鸟一叫,春天就来了(贫嘴张大年他弟,“哥,我的春天也来了”,张大年:一屁股坐到水坑里)。这跟前面搭界吗?搭,太搭了。春晓象征生发润化,正是诸阴已尽,入于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一超直至如来妙觉。 若把春晓像上面那样作彻悟解,则『杜宇一声春晓』别含机关,或可解为闻得杜鹃一声而彻悟。禅宗史上这样闻声而悟的例子还不是一个两个,说两个好玩的。第一个简直就是这一句的真人版,有个僧人读《法华经》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忽疑不决,行住坐卧,每日体究,都无所得。忽然春月闻莺声,顿然开悟,遂续前偈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再一个情节就更强,基本上都够一集电视剧了。主人公是香严智闲,在百丈怀海禅师那里参学,百丈怀海是前面磨砖作镜那里面马祖道一的法嗣,是禅宗史上重要人物。香严在百丈那里性识聪敏,却参禅不得。百丈禅师圆寂后,他到百丈禅师的弟子沩山禅师那里继续参学。 沩山禅师跟他说:“我听说你在百丈先师那里,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你聪明伶俐,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 香严被这一问,蒙了。回到住的寮房里,把平日看过的文字从头要找一句酬对,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叹息说:“画饼不可充饥。” 然后他几次求沩山说破,沩山告诉他:“我要是告诉你,你以后就得骂我了。我说的是我的,终不干你的事。” 香严是个聪明伶俐的人,香严更是个有脾气的人。这不自己不明白,人家还不告诉么,他就把从前所看的文字都一把火烧了,告诉自己:“我这辈子不学佛法了,就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得劳心伤神。” 不过他的脾气主要是气自己透不过,到还不尽是针对沩山和尚或佛法。他这个决心,也是很认真下的,不是一时意气。他泣辞沩山,也告别自己曾经顷尽心力的参学生涯,远去他方(背影,芒鞋缁衣,落日,秋风,草木摇落,画外音: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香严从此到也真的像自己下的决心那样,作长行粥饭僧。一日,他做扫除,扔一个破瓦片时,恰巧打到一棵竹子上,“空”地一声,香严忽然省悟! 马上他就回到自己的住处,沐浴焚香,遥礼沩山禅师,赞叹感谢:“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要是为我说破了,怎么会有今天这回事!”于是香严禅师做了一首诵: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镜头一晃,沩山和尚那边,听说这件事和他的颂后,对他的弟子仰山说:“此子彻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