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去抓住你生命中的大运势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6 01: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堂哲学课,如题:拿什么去抓住你生命中的大运势。这个哲学观点是出自下面两句话:
  (出自周易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周易易经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点,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上面两句话的字面意思:
  上面两句话的本意是用来算命的,在卦象解释中有大(卦)象和小(卦)象之分,大象是用来解释卦象寓意的,小象是用来解释六爻辞的,俗称:大象立义、小象说辞。
  天上的日月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运转,刚强劲健,从不停歇,观此卦象,君子处世应该效仿天的强健那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
  大地的气势厚实平坦、绵延几千公里,能够包容万物的生长与繁衍,观此卦象,君子处世应当像大地的气势浑厚那样,不但地增厚自己的美德、能有包容万物、万事的宽广胸襟。
  上面是卦象的解释,还有通俗的哲学解释,如下:
  天的运行刚强劲健、从不停歇,君子处世应该效仿天而自强不息;
  地的形势取法坤相、承载万物,君子处世应该效仿地而厚德载物。
  实际上面的哲学解释跟卦象解释的意思差不多,是哲学中一分为二的正面解释,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哲学中一分为二的反面解释,有正反两面的对照解释,才能更清楚哲学的两面性意义。
  哲学如果只解释字面意思,会显得很空洞,让人无法理解,下面我从历史事件中提取出哲学观点;在我国古代历史事件中,有好几段历史符合上面的哲学观点,我以其中一件为例,提取出我今天想分享给大家的哲学观点。
  下面讲一段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知道,要讲崇祯皇帝、李自成、吴三桂、满清多尔滚;历史事件中往往隐藏着大的运势,这种大运势如果能够抓住、将会改写你平凡的命运。
  一段历史事件会被好多人写成好几个版本,那么真版本只有一种情况,也可能历史写的都不是真的;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哲学,用合理的逻辑去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哲学意义,不过深的分析历史来龙去脉;我们从李自成进京讲起、讲到满清人进京为止;虽然历史事件的细节不一定准确,但是大的历史的结果是公认的事实,这点应该不会错。
  在讲之前我想提两个问题:
  问题一:李自成能打进北京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历史有没有给过吴三桂做皇帝的机会?
  下面这段结合哲学思维的历史讲解、将会为你们解开上面两个问题的核心原因。
  崇祯皇帝:名朱由检,在做皇帝前封为信王,是从他哥哥(朱由校:没有生育能力,无子嗣,30出头就病死了)手中接过来皇位的,如果不是运气好,他可能死在魏中贤手上了,历史给了他十七年的时间,没有振兴大明王朝,而是把皇位送给了李自成,自己在煤山上吊自杀了;提起袁崇焕大家应该都知道是被崇祯皇帝冤死的,其实袁崇焕被崇祯皇帝调到北京就应该知道要对他下手了,在这个时候面对国家、民族、袁崇焕没有选择的余地,生死只在崇祯皇帝的一念之间,他应该想到了自己会死,古人把名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对于袁崇焕在战场上经历过无数生死的人来说、死亡对他来说应该没有那么可怕,但是他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崇祯皇帝会对他处以极刑,这是历史少有的极刑、点千家灯,用这个极刑处死袁崇焕、足以体现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恨有多深!一个人的人生能走多远,跟他以往的生存环境、当前的处境、自身的性格、自身的思维格局都有关,帝王也不例外;这种看不清问题真像的错判、把自己认为“潜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面,这种错杀实际上也是在自残,离自己交出皇位就越来越快。
  李自成身边有两个军师,分别是:宋献策、李岩,李自成帝位还没有坐稳就把李岩处决了,李岩跟袁崇焕相似的情况,实际上都有跑掉或反判的机会,但是他们都选择了认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主子,为了名节、宁愿丢掉性命、也不能让自己留下千古骂名;李自成后来被满清人打败后,宋献策就跟着李自成的大将军刘宗敏逃到了湖北通城县一带,后面历史没有记载下文。
  李自成进京后第一件事就是跟京城的百姓约法三章,不扰民、前朝的官员继认为顺朝官员,但是李自成在北京城养兵近20万,时间一长,这些人吃的、用的都成问题了,后勤供应出了问题以后,主义就打到这些前朝官员的身上了,后面就出现了对前朝官员强行用刑,逼迫这些人把家财藏匿地点说出来、上缴家财,这个时候李自成已经派人去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历史上有说封吴三桂定北王的说法、也有说封吴三桂定北侯的说法,说法不一,这些都不重要、也没法考证。在吴三桂同意授降期间,北京城的情况除了前朝官员被逼上缴家财外,连京城的百姓都被逼要上缴家财,而且李自成的部下有很多人趁机作乱,对京城的百姓随意抓捕、随意拷打、逼供、随意抢拿百姓财物、随意强奸妇女,京城就像大片里面日本鬼子进村一样,烧、杀、抢、奸。这个时候京城最安全的可能就是吴三桂家里了,因为李自成要招降吴三桂,所以一般人不敢去吴三桂家里找事,但是有人跟大将军刘宗敏煽风点火了,刘宗敏第一直觉就觉得别的官员都上缴家财了,凭什么吴三桂家不上缴家财,一个降将而已,莽夫就是这样,用眼睛看了问题、不经过大脑的思考就下结论,他完全没有看懂吴三桂的重要性,更不知道他们打进北京城了、满清人就在山海关外24小时设点有人值守,随时等待吴三桂来降,这个时候刘宗敏就带人去吴三桂家里了、要抄吴三桂的家,他进吴三桂家第一眼看到陈圆圆、被她的美貌迷住了,直接就霸占了陈圆圆,还把吴三桂的父亲和家丁们都下大牢了,刘宗敏这个时候就住在吴三桂家里不走了,吴三桂家变成了李自成的大将军府,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忘记了李自成正在招降吴三桂。
  吴三桂在降大顺与大清之间、他是优先考虑大顺的,主要的原因如下:大家都是汉人、不会优先考虑异族,所有山海关将士的家眷、亲人都在京城、于情于理也会先选择降大顺,吴三桂在决定降大顺以后,交待了副将两件事,第一严守山海关等他回来,第二如果吴三桂没能回山海关,等来的是李自成的军队,那就是出事了,降清;吴三桂向北京城进发后,沿路都是从京城逃出来的难民、难民之中还有前朝的官员,这个时候他已经感觉到情况不对了,他把回京的随从分了两队人先去打听北京城的消息,自己放慢了回京的脚步,当吴三桂刚走过唐山市后,就收到了坏消息:吴府被查抄了、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了、吴父也被刘宗敏下大牢了。这消息换了谁都不能接受的,吴三桂听了这消息非常气愤,觉得李自成就是在耍他、回京等于回去受辱、送死,随后快速地返回了山海关,那么是谁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吴三桂的?吴三桂能信这个消息,那么传递消息给吴三桂的人应该是吴三桂能信得过的人,从史料文献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们家有家臣逃出了北京城、而且是往山海关的方向逃的、碰到了返京的吴三桂,另一种说法是吴三桂派出去的探子先到北京城后得到的消息;这些历史细节都没法考证了,我们只能通过逻辑来判断哪些说法站得住脚,我个人认为这个消息应该是探子回传给他的可能性更大,这个逻辑上说得通,那么为什么第一个说法的可能性很小呢?因为李自成要招降吴三桂是人尽皆知的事,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就有个共识,认为吴三桂家里是安全的,没有人想着会去逃,很突然的刘宗敏就把吴三桂家查抄了,在这种情况下,都是军队把吴府包围了,怎么能逃得出去,除非这人能飞出去;可能有人会说,要是他们吴家当时有人外出了呢?当时的京城一片混乱,一般的人都不敢出门的,家家闭户,就算出门也办不成事,所以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
  在吴三桂快速返回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也收到了他的探子传来的消息,说是吴三桂快速返回山海关去了,那么李自成马上意识到了,吴三桂这是不会降他了,李自成担心吴三桂降清,马上叫人去吴府招来了刘宗敏,要刘宗敏在吴三桂降清前攻下山海关,李自成和刘宗敏带着军队快速的出发、赶往山海关去了;既然知道吴三桂和山海关的重要性,为什么又去把事情做绝了呢?真是自己把自己走的无路可走了,这个时候李自成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他本是想等吴三桂回京授降时举行登基大典的,古人讲究双喜、大吉大利。
  从前面的一系列的行为来看,李自成似乎并不觉得吴三桂的重要性,还要发兵去攻打山海关,这个时候、可以说李自成是大势已去了。
  根据我查史料,接下来的细节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吴三桂回山海关没有马上降清,李自成和刘宗敏赶到山海关后还跟吴三桂开战了,吴三桂顶不住了才降清的;第二种说法是吴三桂回山海关后马上降清了,引满清人入关。后面有个细节很重要,就是吴三桂和李自成决战的地方是在秦皇岛市北郊的一片滩途,当时这个地方没有地名,有个特点就是这里有很多石头,离渤海边很近、只有三四公里,可能是百万年前海水冲击海床形成的吧,后人为了方便叫这个地方,给取了个名字叫一片石;从上面这个细节看,第一种说法就不可信了,如果第一种说法是对的,那么吴三桂跟李自成决战的地方应该是在山海关南侧城脚下或附近,而且从逻辑上来看、吴三桂只有降清一条路了,他不可能不降顺又不降清,那不是找死了。所以从逻辑合理性讲,第二种说法更可信些。
  满清人入关以后,后面的细节又有几种说法,承诺封吴三桂为王这个是历史事实,我把史料的说法分别述说如下:第一种说法是吴三桂把山海关交给满清人,自己带着山海关的20万大军向关内进发,在一片石跟李自成相遇了、开战;第二种说法是吴三桂带着他的军队打先峰,满清军队在后面打、并帮吴三桂处理后勤工作;第三种说法是吴三桂的军队和满清军队一起向关内进发,在一片石相遇了、开战。吴三桂不太清楚李自成的实力、但是他应该知道李自成攻到北京城之前是势如破竹、还是有所忌惮的,另外自己20万大军是跟满清人要价的筹码,如果自己的军队跟李自成的军队拼得差不多了、还怎么跟满清人要更多的好处?而且吴三桂常年驻守山海关,从不主动出关去打满清军队,说明还是怕满清人、不太相信自己军队的实力。那么第一种说法就可以排除掉了,另外多尔滚身边有非常有智慧的文臣、后面我会讲的,那么多尔滚肯定会优先考虑保存自己军队的实力,不能让吴三桂的实力过大,否则会威胁到满清人入关后对汉人的统治,那么第三种说法满清人不太会接受,最有可能接受的就是第二种说法了。
  在一片石的这场战役中,根据史料说,李自成带了约14-15万军队(李自成进京时有17万军队),大将军依然是刘宗敏;吴三桂是15万步兵加5万骑兵,共20万军队;满清摄政王多尔滚领兵约15万;如果不是像项羽破釜沉舟打巨鹿之战那样的实力,这场仗怎么打都是李自成败,这场战一败李自成就无缘皇帝梦了。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没有,吴三桂的兵比任何一方的兵都要多,他是既怕李自成又怕满清人,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吴三桂的皇帝梦就在崇祯死后的这段历史之中,他的大运势是隐藏在历史的进程之中的,非常可惜他没有看明白这点,真的是就当从来没有来过一样,连做梦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当皇帝的机会。
  一片石的战役中以李自成战败而告终,李自成带去的军队能活着撤回北京城的人不超过2万,也就是说北京城只有不到5万军队,如何能守住京城呢?在这场战役中满清损失的军队少到可以忽略,吴三桂损兵不到5万;就在这个时候多尔滚做出了一个决定,叫吴三桂带着他的军队原地休养,等受伤军人休养得差不多了再赶到北京城与他会合,北京城由满清军队去攻打;听到这话吴三桂和他的部下们估计都感动得要掉眼泪了吧,是不是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是不是感觉投降满清人比投降李自成有尊严多了?他们显然是没有明白满清人的用意。
  李自成战败迅速撤退回了北京城,就在满清人兵临北京城下之时,他还举行了登基大典,要证明自己当过皇帝,第二天又逃离北京城,在逃离北京城之前,他去大牢把吴三桂的父亲杀了。根据史料说,李自成逃离北京城后,一说是回陕西出家进寺庙做了和尚,另一说是他和刘宗敏、宋献策都将逃到湖北东南部一带,后面李自成和刘宗敏走散了,李自成在湖北省通城县九宫山被当地农民杀死了;至于这两个说法,就不分析哪一个更合逻辑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历史的大势抛弃了。
  满清人从一片石是快速的赶到北京城外,而且是强攻进的北京城,你们有没有想过已经大势在握的多尔滚、为什么这么急着就要进北京城?而且进了北京城以后,下令封锁城门,不让后面赶来的吴三桂及其军队进城;吴三桂以悼念先主崇祯和其家父的名义都不让进城,多尔滚派人送来了圣旨和香炉,正式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王不是享福的王爷,要一路西征了,送香炉的意思就是让他在城外上香,然后有专人把香炉带到崇祯和其家父坟前;满清人是厚葬其家父的,还为崇祯皇帝戴孝三天,招告天下不扰民,后面还为长平公主和周世显以满清格格的礼仪主办了婚礼,这都是在为了笼络人心,满清人刚入关进京,需要百姓支持,否则天下很容易坐不稳。多尔滚为什么不让吴三桂进城?接下来会分析这里面的原因。
  讲到这里历史就讲完了,我们回头来梳理下前面有几个问题没有讲出来的原因:
  1.崇祯皇帝为何如此恨袁崇焕?
  崇祯皇帝从小在北京城长大,从来没有出过京城,因为年龄小,他在做信王时还没有去过他的封地,一个久处深宫的帝王,怎么会明白百姓的疾苦呢!又怎么会想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京城都在传袁崇焕要降清了,听到这个消息的崇祯皇帝就慌了,那么一场听风就是雨的灾难来了,历史上很多祸端都是起于谣言;本身一场并没有发生的灾难,最多就是死吧,也不至于死得那么惨啊,崇祯给他来了个刮千刀、还不解恨、再把他身上千刀刮下来的肉、一文钱一块肉卖给京城的百姓,这应该就是恨到食其肉、寝其皮的意思吧,买到肉的百姓把肉在锅里炒出来人肉油,把肉吃掉,晚上用人肉油点灯,京城就会有一千家亮人肉油灯的,这种极刑俗称点千家灯,袁崇焕是历史记载唯一一个用这种极刑的人,可见崇祯皇帝对他的恨有多深啦!这种恨源自于别人的谣言,自己不用大脑思考就做出了判断结果;难道大明朝堂没有人能看出来这是谣言引起的吗?我相信有人看出来了,要么不敢说、怕引祸上身,要么有人说了、崇祯皇帝听不进去,这个时候他脑子想的都是袁崇焕要降清了,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忠言,头脑已经发昏了;这也是为什么历史给了他十七年时间、他没能振兴大明王朝、而是把皇位送给了李自成,自己走投无路被逼到煤山上吊自杀的原因。
  2.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调吴三桂的军队进京勤王?
  看过这段历史的人应该能明白,李自成还没有打到北京城时,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崇祯皇帝不同意,起初崇祯皇帝并不急着调兵、觉得京城的兵力可守得住京城,等李自成势如破竹之势打到北京城外,这个时候因为出不了城、没法传消息给吴三桂了,而且这个时候还有人开城门投降了,崇祯皇帝这是用人不慎,用忠臣良将不会用,用小人到用得不错,没有识人之能,疑心又重,这也是历史给了他十七年时间、他没能振兴大明王朝的又一个原因;吴三桂知道李自成打进京城的消息后,崇祯已死,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救主的必要了,这个时候他考虑更多的应该是他们吴府一家安全了。
  崇祯皇帝迟迟不调吴三桂回京支缓还有另外一层想法,国家民族情节,崇祯皇帝虽然没有把大明王朝治理好,但是他很勤政、爱民,如果在阻止李自成进京跟阻止满清人入关之间只能选择一个,那他很有可能是先阻止满清人入关,这也是每个汉人会优先考虑的。
  3.李自成为何没有看懂吴三桂的重要性又要招降吴三桂呢?
  从历史细节看,招降吴三桂应该是他的军师提醒他的,军师看懂了吴三桂的重要性,但是李自成并没有看懂,可能觉得能招降吴三桂只是少打一仗而已,后来招降不成,还跑到山海关去打吴三桂、这就足以说明他没有看懂吴三桂对于他得天下的重要性。这种言不听计不从的主子,李自成身边的军师估计也是心里又急又气、但是又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4.在这场历史大势中李自成是靠什么进京做上皇帝梦的?又是怎么把这场大梦搞丢了?
  在这场历史大势中,李自成能进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论实力,他军队的实力也不是很强,他能一路过关、一路有人开城门投降,这个主要的原因还是崇祯皇帝用人不慎、最后把皇位都送给李自成了;吴三桂在山海关拥兵20万,如果没有关外的满清大军,崇祯皇帝把这20万大军调回京城,李自成有机会进京吗?肯定没有,相反的、而且有可能被吴三桂和京城现有兵力灭掉;可能大家会说、实际情况关外就是有满清大军、怎么能说如果没有关外满清大军的假设呢,就算有关外的满清大军,那么也存在第二种可行的假设情况,就是崇祯皇帝提前带走所有军队(包括吴三桂的山海关守军)和臣子撤到黄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南京,这都是可行的,这个意思就是相当于放弃黄河以北地区或长江以北地区,这个时候满清人会进京、李自成也会往北京赶,势必会打起来,那就是蛇鹤相争、渔翁得利的机会了,等他们打得差不多了,再让吴三桂领兵北上一举收掉残局;可是崇祯皇帝从小在北京城长大,从来没有去过南京,有人建议过他撤到南京,被他拒绝了,而且还不让别人再提迁都南京,谁再提这事杀谁,后面就没有人敢提迁都的事了,所以李自成能进京做上皇帝梦的主要原因是崇祯皇帝稀里糊涂就把皇位送给他的。
  历史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但是他没能抓住,他以为进了京、皇位就十拿九稳了,实际上后面还有很大的隐患等着他去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棋子就是吴三桂,吴三桂倒向哪边、哪边就会是最终的赢家;李自成进京以后,开始享乐,不理事、不看事、不想事;历史给了他人生最大的运势,他没有厚德载物的包容心、没有能力去抓住这样的大运势,非常可惜;到嘴边的肥肉,就这么被人抢走了,心不甘又能如何呢,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吧!人生运势之大,没有比做皇帝更大的运势了!这场大运势、就像一场梦埋葬!起点很美好、可是结局是如此的无赖、如此的不甘、如此的绝望!
  讲到这里我就要把这个哲学观点提出来了:人没有自强不息的能力、没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就算大运势来了、你也很可能抓不住!
  那么李自成主要错在哪里?有几个问题表现得很明显:对部下过度纵容,不清楚自己部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看不到前面的路有什么障碍。他要进北京城前,第一个问题,吴三桂的位置应该怎么处理,这个是他要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如果能清楚吴三桂对他帝位的重要性,那么要主动试好吴三桂及其家父,吴府要保护起来,不能让任何人去找事,否则杀无赦;第二个问题,不能扰民,因为此时天下并没有安定,扰民会影响到吴三桂及山海关所有军队,会给满清人可趁之机;第三个问题,如果李自成知道自己下面军队都是些什么素质的人,就应该下令,除了守城、守护皇宫的军队能进城,其它所有军队都不能进城、包括刘宗敏,应该在城外驻军。上面的问题李自成一件也没有做,只是进城的时候给了京城百姓一个空头承诺,这就是他为什么把人生最大运势搞丢了的原因。
  5.吴三桂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实力?他的皇帝梦似乎从来都没有做过?
  从吴三桂跟李自成在一片石的战役结果看,李自成的实力并不比吴三桂强,而且吴三桂的军队跟满清军队的实力也差不多,如果这个时候能看明白、起心争天下,他还是有机会做皇帝的,这也是他第二次做皇帝的机会,第一次做皇帝的机会是在崇祯皇帝死后,他应该丢掉山海关,放满清人进关,自己带着20万大军一路南逃、过黄河就安全了,这个时候等满清人进关和李自成打得两败俱伤,再北上收残局,就可以坐拥天下了;第三次做皇帝的机会是封平西王后,过黄河后以天险为界、自立称帝,北方人都不会游泳、不敢强行渡河,所以满清人不敢急着来打吴三桂,这个时候吴三桂拥兵在15万以上,但是想要北上灭掉满清人相当有难度,机会一次比一次渺茫;非常可惜,在这段时期他从来未存想过自己有做皇帝的机会,主要原因还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看到这种大运势来了,身边也没有一个有智慧的谋士指点他,皇帝梦就这么擦肩而过了!
  6.多尔滚为何在一片石战役后让吴三桂休整军队?多尔滚为何要强攻北京城?为何不让吴三桂进城?
  多尔滚在一片石战役后让吴三桂休整军队的目的并不是为他好,多尔滚身后非常具有智慧的文臣看懂了,李自成大势已去后,中华大地上就只有两股有实力的军事力量了:满清军队、吴三桂的军队,实力都差不多,而其他的军事力量都是不成气候的,如果吴三桂在这个时候想取天下,百姓的民心肯定是向着汉人、向着吴三桂的,这就是为什么多尔滚要让吴三桂停下来休整军队,怕吴三桂起心争天下,这也是后面多尔滚为何要强攻北京城、为何不让吴三桂进城的原因,所以必须赶在吴三桂到京城前打进城、然后封锁城门不让吴三桂进城;吴三桂没有想明白的事情,也许他亲身体会过后就会想到了,不让吴三桂进城就是为了不让他亲身体会到,从后来吴三桂在云南雄据三番之首看,吴三桂确实有想做皇帝的心,只是他当时没有看懂历史带给他的大运势,他的这个大运势不像李自成那样还做了一段时间的皇帝、是隐性的大运势,需要用大脑的智慧分析才能看得出来的,所以多尔滚不让吴三桂进京是对的,如果吴三桂进京转一圈,能够看明白这个大运势的存在,很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已经讲出了李自成能打进京城的主要原因,以及历史之中藏着吴三桂的皇帝梦;那么拥有自强不息的能力、厚德载物的胸襟,能够帮助你抓住生命中的大运势,抓住了这种大运势、就会改写你平凡的后半辈子的命运。
  哲学是天地间藏着大智慧的学科,很多哲学观点都可以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来解释,本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哲学观点也可以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来正反解释;
  正面说法:
  天的运行刚强劲健、从不停歇,君子处世应该效仿天而自强不息;
  地的形势取法坤相、承载万物,君子处世应该效仿地而厚德载物。
  反面说法:
  没有自强不息的能力、没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就算大运势来了、你也很可能抓不住!
  开篇的哲学解释就是正面解释,而我用李自成、吴三桂历史事件提出的解释就是反面解释;天地之间没有对谁仁不仁慈之说,运势来了你能不能抓住、主要还是得看你自己的能力;运势是一种时空机制,运势何时出现、降临到谁头上,都是由时空机制产生的,而我们应该是顺应历史大趋势,用自己的能力去抓住运势、改写自己平凡的命运。
  人的运势大小除了跟时空机制有关,还跟其它的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学历、能力等等,如今这个社会提供给博士的平台会比硕士高、提供给硕士的平台会比本科、专科高,长期来看能力也很重要,有过人的能力才有可能走出更高的人生高度。性格、爱好等也会对能否抓住运势造成影响。
  茫茫宇宙、人如蜉蝣般短暂、如尘埃般渺小微不足道,人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你去领悟出其中的大智慧,所以越早领悟到这种大智慧、对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之路越有帮助;如果人不努力,换来的就是微不足道的在底层挣扎一辈子,没有人会记住你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如果你们想自己的大脑能产生大的智慧,那么我送一句话给你们:“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这句话的意思去做,多学习、多看书,因为智慧都藏在知识里面,所以学习、看书是一个与智慧对话的过程,时间久了你们的大脑就会产生大的智慧!大脑中形成了这种大的智慧,会让你接下来的人生之路走得更深远、更有高度,人生也会变得更精彩!
  最后我想用我微信签名里面的一段话结束本堂哲学课:“人生如逆水行舟,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有可能不平凡终此一生。”与大家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