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具体功效有哪些?(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6 04: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艾灸的指导理论有哪些?
  艾灸是针灸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它立足于传统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是中医学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保健值得一试的养生方法。
  1、艾灸可补虚强壮,扶阳固脱
  《本草从新》说:“艾叶……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灸火的热力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阳衰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则欲脱,此时,就可用艾灸来温补,以扶助虚脱之阳气。《医学入门》一书也说:“虚则灸之,以火气似助元阳也”。临床上,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病证皆可用灸法治疗。
  2、艾灸可去湿逐寒,行气活血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医学入门》一书也说:“寒者灸之,使共气之复温也”。灸火的温和热力具有直接的温通经络,驱散寒邪功用,这正是“寒者温之”的具体运用。《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艾灸可以通过艾的燃烧所产生的热,荡涤风、寒、湿等诸邪对人体的伤害,使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行。气血的运行得以通畅。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曲冷激型荨麻疹、冻疮、网状青斑等等病证。、
  3、艾灸可补益中气,升阳举陷
  《灵枢·经脉篇》记载:“陷下者灸之”。《针灸易学》一书中也记载:“气虚补之,针所不能为者,则以艾灸之”。人以阳气为本.阳气盛则体魄健,如阳气不足,中气下陷则体弱多病。事实证明:用艾炎的方法可以用来温补阳气,调养五脏,补充人体中气之不足,对于气虚下陷所导致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推动气血的运行,使其“补之”、“升之”。如:胃下垂、子官下垂以及面色无华、萎黄、体弱消瘦、发育不良等,用艾灸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
  4、艾灸可清热泻火,消肿散结
  《医学入门》说:“热者灸之,引郁热之邪外发也”。艾火的温热能使皮肤腠理开放,毛窍通畅,热有去路,从而引热外行。一些热证,通过艾灸法治疗之后,可以引热邪、火邪从体内排出;一些体内的壅滞,可以发散。故灸法可用于某些热性病,如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甲沟炎等。对阴虚发热,也可使用灸法,可选用膏肓、四花穴等治疗骨蒸潮热、虚痨咳喘。艾灸具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所以,临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病证。
  5、艾灸可调整阴阳,平衡五脏
  《灵枢·官针篇》云:“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结坚,火所治之”。艾灸可以泻实、补虚、调整阴阳,使体内的偏盛、偏衰得以纠正,令人体的五脏得以平衡,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肾阴虚而造成的雀斑、黄褐斑、黑眼圈;肾阳虚造成的冻疮、痹症等,都可以用艾灸调之。
  6、艾灸可疏风解表,温肌祛邪
  《外台秘要》云:“是以御凤邪以汤药、针灸、薷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最重”。又云:“诸疗之要,艾火为良,要中之要,无过此术”。故艾灸之火,可以迅速产生热效应,渗透入肌肤,疏散风邪,以达到治疗作用治疗如荨麻疹、口眼歪斜、白癜风等风邪所致之症。
  7、艾灸可温经通络,除邪止痛
  中医认为痛则多因外邪伤及经络,而令经络“不通则痛”,或因虚“不荣则痛”,而艾灸则可以通过“穴位——经络——脏腑”这一作用途径,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调理脏腑,达到“通则不痛”的作用。
  8、艾灸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无病时施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医学入门》也云:“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气坚固。百病不生”。 《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记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俗语也说:“若要安,三里长不干”。这说明艾灸之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调动人体生理功能。强壮人体脏腑功能,促进人体健康,有预防病毒,预防疾病,具有保健作用。如经常艾灸人体中脘、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大椎等穴,具有增强脏腑功能,防病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本文转载刘全军老师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