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金马金像走到一起来?(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6 05: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马奖风光不再,金鸡奖羽翼未丰,港产片的峥嵘岁月也远去,使香港金像奖渐渐没落。于是,将金鸡、金像、金马三奖合一的呼声,不绝于耳。
  
  
    只要中共在意识形态上自我解放思想,中港台经济持续此消彼长,未来金鸡奖成为全球华语电影的最高荣誉,将是大势所趋。
  
  
    就在中国电影欢庆一百周年之际,海峡两岸电影界上个周末分别举办了各自的年度评奖盛会:上星期六,中国电影家协会在海南三亚评选“金鸡奖”;隔天,台湾基隆为“金马奖”铺上“星光大道”的红地毯。
  
  
    值得注意的是,港澳台地区演职人员今年首次被批准参加金鸡奖评选。《新警察故事》是唯一入围的香港影片,美籍导演伍仕贤拍摄的《独自等待》,也获得最佳影片提名。成龙更凭前者获颁最佳男主角,成为第一位获金鸡奖的香港演员。
  
  
    虽然港澳台电影人在三亚的收获不算丰富,却已经让外界看到金鸡奖踏出的这历史性一小步,背后所包含的雄心壮志。
  
  
    曾经,台湾电影在金马奖、香港电影在香港金像奖,各自占有得奖数量上的优势,大陆电影几乎在这两地评选中绝迹,而港台电影也与金鸡奖长期无缘。
  
  
    1996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金马奖6个奖项,象征金马奖的开放性和扩大对全球华语电影的代表性。
  
  
    但台湾本土电影衰微,港片和大陆片频频成为近几届金马奖的大赢家,使民进党政府一度考虑停办;后来才另设年度最佳台湾电影项目,给本土电影人打气。
  
  
    无论如何,虽然金马奖目前还是比金鸡奖吸引了两岸三地更多的目光,这个举办了42届的电影奖正渐渐走向衰弱,甚至被指为“鸡肋”,是不争的事实。
  
  
  《霸王别姬》中港台合作成功先例
  
  
    十年前,《霸王别姬》获得戛纳国际影展金棕榈奖、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首开中港台电影人合作的成功先例。到2001年《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6个奖项,更奠定了全球华裔人才合作模式的里程碑。
  
  
    从《霸王别姬》到《卧虎藏龙》,两岸三地的电影界其实早已经走过相互交流的阶段,而是更直接紧密的融合。如今金马奖风光不再,金鸡奖羽翼未丰,港产片的峥嵘岁月也远去,使香港金像奖渐渐没落。于是,将金鸡、金像、金马三奖合一的呼声,不绝于耳。甚至,可以开始听到这样的声音:
  
  
    有朝一日,金鸡奖能否取代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代表全球华语电影的最高荣誉?
  
  
    从金鸡奖直播节目看到大陆艺人面对模仿奥斯卡的典礼,显得僵硬和不知所措,以及港台演艺圈仍然引领全球华语流行文化潮流的现实,人们或许会认为以上的问题问得有点早。
  
  
    例如,大陆媒体的娱乐八卦版,上周末更多关注金马奖上影星的穿着品味,较少对金鸡奖明星品头论足。一方面是金鸡奖上星光暗淡,另一方面也体现媒体“无从下手”的无奈。不少网民也表明,更愿意看金马奖颁奖。除了有养眼的“星光”,还因为熟悉入围金马的电影。反而很多金鸡影片没有公映过,少了一份亲切感。
  
  
    不过,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大陆全社会的自信心节节上升。一向重视文化统战作用的中国共产党,主观上更努力要建立大陆作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
  
  
    十年前,中共党内还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马克斯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意识形态辩论;199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宣传部还担心大陆青少年崇拜港台流行歌星,一度禁止中央电视台邀请港台艺人上春节联欢晚会演出;而今天,该党已经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作为标榜自身继续维持一党专政的政治正当性。
  
  
    因此,大陆近年隆重举行黄帝陵和孔子的祭祀典礼,象征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政府也在全球开办106所孔子学校,以推广中国文化和推动学习汉语热潮。
  
  
    在对年轻一代、普罗大众最有吸引力、亲和力的流行文化领域,大陆也当仁不让,致力开拓自己的影响力。
  
  
  “西瓜傍大边”
  
  
    实际上,由于大陆所能提供的庞大市场诱因,与商业运作息息相关的流行文化,本来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西瓜傍大边”的倾向:钱从哪里来,就往哪边倒。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统战部、台湾工作办公室上个月25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华情——纪念台湾光复六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台湾艺人齐豫、赵文瑄、姜育恒、赵传、王思懿、潘安邦、高明骏、辛晓琪等,明知是那一场政治秀,仍然冒着被台湾新闻局制裁和台独人士抵制的风险,与大陆艺人沙宝亮、殷秀梅、那英、乔榛、韦唯携手演出,看重的正是比台湾大上几十倍的大陆市场。
  
  
    只要中共在意识形态上自我解放思想,中港台经济持续此消彼长,未来金鸡奖成为全球华语电影的最高荣誉,将是大势所趋。今年金鸡奖吸纳部分港台影片正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当然现实中这个评奖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金鸡的落寞与尴尬
  
  
    今年的大陆金鸡奖与台湾金马奖相隔一天揭晓,对最佳影片的评选结果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金马奖选了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金鸡奖则让《可可西里》和另一部主旋律电影《太行山上》并列。周星驰导演的《功夫》未获金鸡奖任何提名,却在金马奖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在内的四项大奖,成为大赢家。
  
  
    有大陆网民这样评述:“一边是政治挂帅,另一边是娱乐大众。”
  
  
  金鸡百花争议年复一年
  
  
    金鸡奖最为人所非议之处,就是评选方式不透明。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组成的十几个位评委,其中还有“终身评委”。媒体屡次追问评委名单以及评选标准,电影家协会都拒绝事先公布。
  
  
    奖项分配也备受争议。金鸡爱下“双黄蛋”,2000年还颁过三部并列的“最佳影片”,“最佳”似乎已不是最高荣誉。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陈犀禾指出,金鸡奖除了专家意见,也受到官方很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电影奖如果可以更公正,更多侧重文化与艺术本身的对话,才能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大陆另一个重要电影奖——百花奖,由《大众电影》杂志举办,让群众投票评选,初创始时非常受欢迎。
  
  
    但现在很多百花奖影片没有全面上映,观众甚至没有听说过。杂志社发行了几十万册,选票回收率却很低。中国电影家协会吴贻弓坦言:“并不是我们不公布(百花奖的)票数,而是这样少的数字,我们不好意思公布出来。”
  
  
    以往,每年分别都会颁发金鸡奖与百花奖。但从今年开始,两个奖项改为隔年颁发,即今年是专家口味的金鸡奖,下一年是群众口味的百花奖。香港金像奖文隽对此批评:“世界飞跃发展,只争朝夕,电影奖两年才颁一次,绝对是不合时宜。”
  
  
    金鸡奖更关键的问题,正如大陆第六代导演张扬所说:“在金鸡奖获得好评的电影,有些根本进不了院线,老百姓无法看到,这很可悲。”
  
  
  整合资源对抗好莱坞韩流
  
  
    面对好莱坞和韩国电影的双重竞争,如何整合两岸三地资源,将华语片做大做强,上周在三亚举行的中国电影论坛上成为最热门话题。
  
  
    陈犀禾认为,三地合作拍片是中国电影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合拍片是文化互补,在全球化的背景与两岸三地的态势之下,有助于大中华文化的整合。”
  
  
    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洪祖星也认为:“香港与内地的编剧如果结合起来,一定能写出好的剧本推向世界,这是华语电影未来的希望。”
  
  
  三大奖的由来
  
  
    金马奖创办于1962年,原是政府为促进台湾电影事业,对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1990年由行政院新闻局交由“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主办。
  
  
    金鸡奖创办于1981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因是年为农历鸡年,故名。又以鸡来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是中国大陆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开始举行,于1993年12月正式注册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金像奖董事局由香港12个专业电影协会派员组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