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忙啥吶?我在爱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6 06: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编的话:

今天是国庆节啦!大家都在各种嗨吧!睡次饱饱的觉,吃顿美美的餐,看个靓靓的景,约个得劲的会,聚聚最亲的人……七天乐,自在。
挤交通、挤景点、挤购物,各种挤,小编理解你的挤,因为你平时太忙了。
悠闲读书,悠闲聚会,悠闲生活,各种悠闲,小编理解你的闲,因为你平时太忙了……
咱平时都太忙了,国庆节有空了,咱谈谈爱国,恰逢其时吧。祝您国庆快乐!

范正伟说:涵养理性包容的国民心态

只有当现代化及于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从容自信了,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伴随着中国步入世界舞台中央,如何在全球坐标下找准定位,在世界视野里展现自己,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必答题。打开“爱国主义”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在日前的南海仲裁闹剧中,我们同样看到了爱国主义的升华。针锋相对却不失道义制高点,激情澎湃而又有理有节,舆论场上,国家态度与民间立场同声相应,有理有据的坚定主张,为中国处理南海争端提供了民意基础和条件,也彰显了爱国主义的崭新层次。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对一些行为说“不”上。南海仲裁案后,有人煽动青年上街,抵制外国货,但应者寥寥。那些在肯德基门口拉条幅、在网上发虚假组织游行帖的行为,更是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这一轮“爱国舆情”也成为网上网下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这种爱国是“神助攻”、帮倒忙;有人说,这不符合爱国主义的本意;也有人说,这种“朴素的爱国激情”值得肯定。这也提醒我们思考:对于今天的中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什么才是成熟健康的大国心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首先是一种运用理性的能力。透过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如何认识国家的真正利益所在?这次处理南海问题,我国始终坚持用国际法捍卫国家利益,得到7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支持,赞同中国的声音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当今世界,法理是最有说服力的共同语言;当下中国,法治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以法的精神驳斥对法的滥用,我们才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支持。同样,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爱国的激情才不会成为“糊涂的爱”,演变成盲目的冲动和偏激的行动。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挨过打也挨过饿,但历史告诉我们,空有一腔悲愤无以救国,只把爱国挂在嘴上难以强国。“爱国”的定义可能有很多种,但“务实”应该是其中的一条。这种“务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国要有行动,还要看效果。爱国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但凡促进国家进步的举动,都是爱国行为。反过来,如果只满足于呈现爱国的姿态,甚至以为只要“爱国”就能为所欲为,置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法律规则于不顾。这样的“爱国行为”,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带来伤害。
在地球已成“村”的今天,爱国绝不是抱团封闭、一叶障目,而是开放包容、宽厚自信。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是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必然的选择。“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告诉我们,大国心态既是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坚定和果敢,也是微笑着拥抱世界的从容和自信;既是弘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矢志不渝,也是兼收并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
有人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人民获得了与当前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大国心态,才可以真正称之为大国。换句话说,只有当现代化及于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成熟健康了,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超越自卑自傲,保持从容自信,让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更加“理性、务实、包容”,是历史对于我们的期待。有主张有定力,有激情有理性,这是我们成为大国国民、走向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自《 人民日报》( 2016年07月20日05 版)

张千帆说:“爱国”之本是爱人

“爱国主义”的问题首先是在于“国”,其次才在于“爱”。“爱国”,首先要明确爱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否则,对象弄错了,可能导致缘木求鱼甚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后果,以致“爱”得越深,害处越大。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国”,首先必须坚持方法论的个体主义,避免陷入整体主义的误区。当然,明确了“爱”的对象之后,还要注意“爱”的方式;否则,错误的方式同样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在中国,“国”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而且被认为是代表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完全压倒了私人个体。但事实上,这种抽象意义上的国家纯粹是一个虚构,因为它不代表任何实在的人;要使“国家”像在中国那样行使那么大的权力,其背后还必须有一套关于国家运行的具体理论(譬如古代儒家的或现代执政党的理论)。这套理论决定了究竟是谁通过什么方式行使这个国家的实际权力。没有它,“国家”就成了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幽灵,不能对人的实际生活发挥任何作用(好的或坏的)。就和“徒法不足以自行”一样,没有具体的人支撑的“国家”同样是空洞的。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国家事实上是一个具体化和个体化的东西:具体的人在合法或不合法地代表这个“国家”行使着权力。因此,国家的整体主义观念其实只是一个迷惑人的假象。如果对它不加质疑地接受,那么它的作用就是提供一种迷人的烟幕,麻痹人们的防范意识,进而允许某些人在这个烟幕背后以国家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是为什么大凡专制主义国家都存在着一套使专制行为合法化的整体主义理论,而整体主义思维的害处也在中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出来。




既然如此,我们在谈论爱“国”之前,就不能不先弄清楚“国”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也不能不充分认识到整体主义思维的局限性,并警惕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只有借助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才能避免陷入整体主义的误区。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面前,国家的虚假光环顿时消失了。根据个体主义的定义,国家不是别的,就是处于一定政治和法律关系中的人的集合体。因此,所谓爱这个国家,不是指别的,只能是指“爱”这个国家的人。
但究竟“爱”谁呢?偌大一个国家,可是什么人都有,既有圣人君子,也有平常百姓,还有十恶不赦的罪犯!显然,不可能要求人们爱这个国家的每个人。我们平时所说的“爱国”,实际上只是指“爱”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如此,盖由于人成长、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必然和其中许许多多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一旦脱离了原始的蒙昧状态,文明社会就注定离不开社会分工。看看现代社会的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都不是由个人劳动完成的,而是通过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形成的复杂网络提供的。正是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流维系了文明社会,使其中的个人过上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依靠这个社会的其他人而活着;久而久之,便自然对其长年生活的人和土地产生了一种依恋的情感,使人乐意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至少不做损害社会其他人的事情。

王钢说:爱国主义是怎么回事,我说不清楚

我曾经认为自己很爱国。
所以,才会在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立即写下檄文,大半夜就打开了校广播站的喇叭,恨不能振臂一呼领着队伍上街去。
那时候真年轻。
后来,却有些怀疑了。
我真的爱国么?或者说,我真的有那么爱国吗?
我怎么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平,会批评,会抱怨,会拍桌子?



2012年的中秋节,我在蒙古国的乌兰巴托。
那是国务院侨务办组织的活动,意在通过教师代表团到他国的教育交流来传播中国文化。我和其他几位老师,在那所当地唯一的华侨学校上了两周的课。
恰逢中秋节。
当我不由自主地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反复念叨时,却发现身边的那些当地的华侨已经是泪流满面。
那是在大使馆组织的晚宴上。之前不是无法理解春晚年年被吐槽而海外华侨却总是发来贺电呢?而就在这个晚宴上,参赞夫人随随便便地来了一段《花木兰》,就能赢来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掌声雷动。而当同行的音乐老师唱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全场的大合唱更是动人心魄。
我也出了个节目,朗诵《水调歌头》。
下台时,我发觉自己的衬衣后背湿透了,而我的手始终攥着拳。
不,我不紧张,我只是激动。
这样的近百人的场面不算大,而就在我朗诵的整个过程中,那真挚的目光,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震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到这最后一句,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
那一刻,我知道我是爱国的。



在乌兰巴托的半个月里,我发现华人在当地的地位是很微妙的。
一方面,因为在当地的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确实属于比较富有的阶层,是被尊重的。另一方面,当地人却也对中国人有那么一点仇视——这同蒙古国的历史是有关系的,在八十年代时还曾经出现过相当激烈的排华事件。
无论怎样,你在这里,毕竟是外人。
因此,他们的热情,多少会掺了些水分。
那段日子,从生活的角度来看,过得还不错,至少顿顿有肉吃。
可是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想了又想,明白了,这就是浮萍的感觉。
根儿不在这儿。



人,得有根儿,重要的是得有对根儿的认同感。
最近,我的女儿正在学习的一组课文,都同故乡有关。像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看她读得有模有样,我却有点忧虑。
今天,城里的孩子,有多少是有“故乡”概念的?
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那旧日的村庄被拆掉了,那父老乡亲已不在,那昔日的故事也不再有人讲述。
就像她,在上一年级时,和全班同学一起到焦作影视城探班。在车子要下高速时,她叫起来:“看,焦作人民欢迎您!我就是焦作人民!”
小孩子们激动,大人们则偷笑。
而我,此时想来,心里却有些莫名的酸楚。
这个号称自己是焦作人民的小姑娘,直到十岁,也不过到过焦作两次,每次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返。
就是对我来说,故乡,怕也只余下了童年的那些或明或暗的影子罢了。



国庆里,听说有些学校会组织孩子们在十月一日当天的早上参加升旗仪式,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需要仪式感。
甚至也需要说教和灌输。
但是,究竟什么才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说不清楚,但总以为首先还是要找到自己的根。
先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先爱家,然后才能爱国。




微信ID:jiaoyushiba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