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七十五:《“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长”的说法值得斟酌》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6 1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词汇使用是很有讲究的,不能“大概其”,不能说意思“差不多”就凑合了。那是不行的。
比如,“有出息”一词,字典上解释是:指有发展前途或志气。但究竟一般是谁来使用?使用在什么人身上?并没有明确。其实,如何使用,是很有讲究的。
我的理解是,“出息”一词,指的是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人,一般是用于青少年、儿童身上的。不能用在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人身上。比如,就不能说杨振宁、王忠诚、季羡林等人是“有出息”。因为他们已经“功成名就”。
“有出息”这话,应该从谁口里说出来呢?应该是从大人嘴里说出,从长辈人嘴里说出。父母可以夸孩子“有出息”,长辈可以夸晚辈“有出息”。如果儿子夸爸爸“有出息”,孙子夸爷爷“有出息”,年轻科学家夸杨振宁“有出息”,年轻学者夸季羡林“有出息”,就有点儿不伦不类了,没大没小了,就成了笑话了。
当然,有的情况,也可以对成年人说“成长”,比如,对年轻干部、学者就往往说“成长”一词,比如说“成长很快”,“快点儿成长”。因为这一般是成年人对成年人说的,而且多是是长辈对晚辈说的。年轻干部、学者虽然生理和心理都成熟了,但领导能力、做学问的经验和老练程度,跟老干部、老学者相比还有差距,还有成长发展的“空间”;跟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相对照,还是有欠缺、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是在一个高层面说的,表达长辈对晚辈的期望,可说无妨。
而在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家长是成年人,面对的是孩子,是未成年人。家长和孩子是两代人,两者虽然都要发展、进步,但两者的“发展”、“进步”不能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不能说父母也要像孩子那样,是“彼此彼此”,都是“成长”。
这种说法,我总觉得有点儿别扭,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忽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主导地位,削弱家长的主导作用,似乎有儿童中心主义的倾向;也往往容易导致做父母的不由自主地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原谅、放任自己的不成熟,缺乏尽快成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有人可能会说赵老师这是“咬文嚼字”,太过“较真儿”、“认死理儿”,有“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之嫌。
我却不以为然。因为在教育领域里,关键词汇的使用,往往反映一种教育思想。我的职业使我养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也真没办法改变。请读者原谅。
不知道读者是什么看法?请发表您的高见,我想听听、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