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几种有害观念(下)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6 11: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排序"意识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之一是等级观念。天地君臣师,官有九品,人有尊卑。我有一次和夏令营的孩子们到镇江金山公园去参观。园内有座供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镇江上岸用的玉带桥,中间桥宽,两边桥窄。讲解员告诉我们,中间的桥是给皇帝和随行大员们走的,其他人只能走侧桥,于是孩子们就纷纷往中间的桥上挤。不知不觉中,等级意识就潜入孩子们的灵魂了。学校老师在那里一本正经地研究"德育渗透",其实这才是最厉害的"渗透"。这叫"无主导的渗透",谁也没打算渗透,谁也没意识到渗透,就渗透进去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没有教师也能"传道"。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这公园里面全是坏东西,起码对知识的尊重是宝贵的遗产。这就是文化的麻烦:它的精华和糟粕是掺在一起的,而且不是两张皮,是真正的水乳交融。解决这个问题正是我们长期、艰巨的任务。
如今排序意识、等级意识,还深深地盘踞在我们的心中。在教育界,科举制度的排序思想摇身一变,就成了应试教育的分数排队。开家长会时,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全班学生的名次公布,以此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报纸上则堂而皇之地把高考第一名宣传为"状元",有的学校和地区还发奖金,开庆祝会,和古时候考中科举,有人敲锣打鼓到家中报喜何其相似!更有人把这种排序行为进行了包装,美其名曰"竞争意识"。按这种包装法,《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应该评为"竞争模范",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则应说是"失败的英雄"。
其实排序意识和竟争意识完全是两码事。排序意识的弱点之一是,它只盯着人际关系,盯着自己的位置,只要我能在某个群体内排在别人的前面。我就是老大。至于我这个团体整体是否有进步,我是不管的。这其实就是窝里斗,必然造成内耗,实际上影响进步。我国自明清以后,一天天落后,但是状元照样一批一批考出来,一个也没少。现在我们也是年年有状元,而且各科有各科的状元,各省有各省的状元,各市有各市的状元,蔚为大观,然而这些状元究竟有多大的创造性,敲锣打鼓之后,就很少有人认真追踪调查了。然而真正能使国家发展的,并不是状元的头衔,而是实实在在的创新!
所以,真正的竟争意识,它的侧重点绝不是人际位置,而是创新!我要拿出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冠军。这种冠军是临时的,一旦有别人拿出更新的东西,我立刻失去了冠军的宝座。为了永远领先,我必须不断创新。这才是竞争的真谛。
没有创新意识就谈不到真正的竟争意识。离开创新意识的"竞争意识",本质上是封建的"争天下"思想,占山为王思想,"排座次"思想。
竞争意识的主导思想是:发展自我,回报社会。
排序意识的主导思想是:压倒别人,我做老大。
再说,分数排队的办法即使单从排序的角度看,也不可取。它是拿学生的一部分能力(书本知识、考试能力等)的水准作为整个人的水准(好学生、差学生)来排顺序。这根本就是以偏概全。
所以,一个优秀的家长,应该淡化排序意识,增强真正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四、"成龙"情结
家长有权望子成龙,却无权逼子成龙。
愿意不愿意成龙,能不能成龙,这是孩子自己的事。
就象家长无权包办孩子的婚姻一样,家长也无权包办孩子的前程,无权迫使孩子实现家长的心愿和"伟大战略部署"。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怎样生活主要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有的家长说:"我这完全是为他好呀!"答曰:"包办婚姻的家长难道不是为孩子好吗?"
有一个外国心理学家,研究出了一套"培养天才"的办法,决心在儿子身上加以实现。经过他的严格训练。孩子不到10岁就上了大学,是一个神童。到了20多岁,正当周围赞誉如潮,前程似锦的时候,他突然宣布要反叛父亲的设计。要走自己的路,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普通人。他父亲毫无办法,只好依他,后来他真的成为一个普通人,然而他说他很幸福。这是一个逼子成龙遭到惨败的典型例子。
在我们周围,这类的事司空见惯。有大批的家长都是这样,恨不得从孩子降生就开始教他相对论,孩子一上幼儿园,家长就带着参加各种特长班,上学以后,每日伴读,逼孩子写作业,替老师打孩子屁股(老师打学生有所不便),课余和双休日则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忙忙碌碌,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是那么回事,到了中学,家长终于泄气了,骂一声"拣破烂的东西",撒手不管了。逼子成龙的计划宣告破产。
其实家长若不这样逼孩子,他成龙的可能性倒大一些。没有宽松的环境,没有自主性,孩子是成不了龙的。龙能在铁管子里直上直下地飞吗?据说,美国的教师若问家长:"您对孩子的希望是什么?"家长多半会说:"我只希望他在学校过得快乐。"似乎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大在意。中国的家长则正相反,教师如果问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家长多半会说:"我只希望他名列前茅。"至于孩子快乐不快乐,家长是不大在意的,你爱快乐不快乐,给我拿回好分数是正经。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其实一个孩子学习生活越快乐,他的后劲越大,成龙的可能性才越大,龙不是逼出来的。当然,美国一些家长的儿童中心也有点过分了,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这里人多大学少,不讲分数是不行的,但是他们的想法确实是很有远见的,值得我们深思。
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解不开的情结,高期望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期望总是要有的,期望值最好模糊一点。创造各种条件,帮助(而不强迫)孩子发展自己,至于他能发展成什么样子,那是他自己的事。这样的态度比较正确,而且实际效果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