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专栏】难道现在变成螃蟹“吃鲁迅”的时代了?

[复制链接]
查看67 | 回复67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难道现在变成螃蟹“吃鲁迅”的时代了?
  ——野渡自渡人
  


  杭州讲学归来,顺便回老家看看老母亲。亲友相聚餐馆,小妹让点个大菜,我随口而出:来盘大闸蟹……
  大闸蟹鲜美可口,作为“吃货”的我,向来喜好有加。但过往在京城郁于囊中羞涩,这回杭州出差朋友请客又拉不开面子。难得今天小妹做东,全家小聚,母亲开心,更高兴的是,老家大闸蟹价格居然只有京城的四分之一。如此美事,不吃胡为?但我今天点食大闸蟹,还有一个更深层意义,那就是10月19日今天恰好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
  说道鲁迅先生,不能不提到大闸蟹,而先生与螃蟹,更是有不少渊源。但凡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先生仅在日记中就三次提到吃螃蟹。许广平曾说:“鲁迅的日常生活是平民化的。”而当年螃蟹价格有时甚至不及大米价,吃螃蟹在江南一带就是平民化生活。据说鲁迅还专门让许广平去选购一些阳澄湖的大闸蟹,分别送给上海朋友和日本友人,比如说镰田诚一和内山完造(内山书店老板)……
  同样作为“吃货”的鲁迅先生在“吃螃蟹”方面也是颇有心得的。大号螃蟹,自然是清蒸,和上生姜蒜末食醋,外加白糖调料,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蟹肉的鲜味;小一点的,就和上面,用来做成油酱蟹,这是一种下饭的小菜。其实这在当时就是颇为流行吃法。
  鲁迅先生虽然买螃蟹、送螃蟹、吃螃蟹旧事不少,但先生最出名的还是“写螃蟹”。先生在《螃蟹》一文中以“就怕你要吃掉我”结尾,似乎蕴含着什么。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中直言不讳:“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在《琐记》中还描述他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有些高年级学生“挟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尖锐地抨击了这种霸道行径。而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先生更是不惜笔墨: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为我们描绘了“蟹和尚”——法海故事,其实螃蟹故事在苏杭民间,还有另外版本。这回特意重游杭州西湖,听老人们说,法海拆撒了白娘子和许仙,白娘子一怒之下才水漫金山寺。后来法海把白娘子压在了雷锋塔下。因为许仙夫妇长期治病救人信誉颇好,百姓为此群情义愤上诉。这事终于触动了玉帝,玉帝特派太白金星下凡追查此事。法海知道太白金星在追他,到了阳澄湖畔,无路可逃,恰好看见一只正张开蟹壳脱壳中的大螃蟹,他便立刻钻了进去。谁知一切都逃不过太白金星火眼金睛,太白金星就立马将法海封印在了蟹壳里,从此让他再次修行、悔过自新了……
  那么谁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这个人名叫巴解(xie)。相传大禹治水时代,阳澄湖里有一种长相凶恶的六足两钳“夹人虫”,每到夜晚就爬上岸边偷吃稻子并且用那双强有力的钳子夹伤人,人们非常惧怕但又无可奈何。巴解奉大禹之命来到江南治水,面对“夹人虫”危害,他想到了用火攻办法烧死它们。没料到的是,“夹人虫” 被火一烧反而散发出了无比鲜美的香气。巴解敢为天下先,亲手捕捉,亲口品尝,意外地发现此虫“不仅肉质丰肥,而且口味鲜美”。当地的老百姓看到当官的第一个捕食,还吃得有滋有味,便纷纷效仿。从此大闸蟹便成了人们餐桌的美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第一个吃螃蟹的巴解,就把这个“夹人虫”叫做螃蟹(苏杭口音“螃蟹”同于“巴解”)了……
  我在讲故事时,亲朋好友乐得前仰后合。老母亲更是连连称赞“吃得好”,并叫我多吃几只大闸蟹。见大家高兴,我便引出了过往鲁迅“吃螃蟹”和现在螃蟹“吃鲁迅”话题。
  鲁迅先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不是第一个“写螃蟹”的,但鲁迅先生却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创作的人,当然也是第一个将杂文当做“匕首投枪”与反动文人、汉奸卖国贼作斗争的民主斗士。在过往主流舆论看来,鲁迅不但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而且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80年过去了,当年雷峰塔倒掉后今天又重建了。不仅更加高大巍峨,而且电路电梯一应俱全,连同“西湖十景”一起作为杭州名片,在“G20”峰会上熠熠生辉了……螃蟹照旧是被人吃的命,但再没人关心里面的“蟹和尚”是不是法海了,自然也就再没人去关心白娘子、许仙们命运了……
  作为中国白话文开山之祖,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呼声。在其后的《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中,先生更是发出了声声《呐喊》。然而80年后的今天,权贵当道,恶势横行,贪污腐化,欺诈盛行……在教育部“拒绝西方价值观入校园”忽悠下,需要我们呐喊的依然是——“救救孩子”! 过往时代是鲁迅“吃螃蟹”,而今岁月恐怕是螃蟹要“吃鲁迅”了。几年前教育部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改编,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据教育部权贵说这回删除鲁迅等人文章,目的是为了剪除锋芒,有利于和谐社会、梦想世界建设。更有甚者,今天主流舆论借助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之口,公开贩卖“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高论了……
  在这个“吃鲁迅”的时代,我们不知道曾经“最硬的”——鲁迅的“骨头”离我们多远,但我们知道,鲁迅的“批判精神”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实中“吃螃蟹”固然人人喜爱,但网媒、平媒过往的“吃螃蟹”——“批判精神”却是越来越少了。这自然要感谢五猫、自干五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然也要感谢花千芳、周小平们“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建立和谐社会,营造梦想世界,全民一体化步调一致,大家没有忧伤的过去,没有烦恼的未来,只有单纯的现在,一切向钱看无魂无魄,这样的“良民”管理起来多好啊!看看鲁迅先生的儿女们,阿Q、祥林嫂、华老栓、润土、孔乙己们在“吃鲁迅”时代似乎又复活了。祥林嫂不再唠叨“捐门槛”旧事,华老栓每天卖“人血馒头”赚大钱,润土倒地皮搞起了国土开发,阿Q娶吴妈还包养小尼姑了,赵家人、假洋鬼子也“和谐”可爱多了,就连孔乙己都领到了“茴”字开发专利奖了......大家正在“且介亭”筹划“自信文化同乡会”呢......
  鲁迅先生“吃螃蟹”时代不可逆转地与我们渐行渐远了,倘若谁还想纠缠于先生的理想,那必然是与当今梦想世界——“吃鲁迅”时代格格不入的,结果当然只会四处碰壁,甚至“被喝茶”、“被跨省”了……鲁迅今天显然被剪断了翎羽,拔掉了骨刺,但凡有棱有角的文章都被“请”出了教材——“吃鲁迅”了。看来今后甚至“四大名著”也定会难逃——“被请吃”命运了。如此下去,全民自信,化为自信文化;自信文化,化为娱乐文化;娱乐文化,化为全民娱乐,最终“娱乐至死”——呜呼哀哉!
  到底是应该继承过往的鲁迅“吃螃蟹”好,还是应该发扬今天的螃蟹“吃鲁迅”好?我在酒席上提出的问题,亲朋好友无言以对。也不能怪大家,其实自己对此也是一片茫然。也许是各自文化层次、文化理解不同吧。毋庸讳言,过往鲁迅“吃螃蟹”时代,自然是一个需要振奋民族精神,渴望民主、追求自由的时代;而今螃蟹“吃鲁迅”时代,肯定是权贵当道,自由民主成为另类文化的时代。
  鲁迅先生为什么爱“吃螃蟹”?在我看来,平民化生活在其次,螃蟹味美在其次,吃掉“蟹和尚”在其次,“吃螃蟹精神”,也就是文学“批判精神”才是先生的风骨。一个缺乏“批判精神”的民族,必将是没有灵魂的民族。除了高举批判主义旗帜,鲁迅先生最生动的比喻,莫过于将黑暗的时代和时代的黑暗比喻成“铁屋子”,那么,今后谁能够接过鲁迅先生“批判精神”大旗,打破这间——“铁屋子”呢?
  ——谨以此文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
  (2016年10月19日于湖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螃 蟹》
  ----鲁迅
  老螃蟹觉得不安了,觉得全身太硬了①,自己知道要蜕壳②了。
  他跑来跑去的寻。他想寻一个窟穴,躲了身子,将石子堵了穴口,隐隐的蜕壳。他知道外面蜕壳③是危险的。身子还软④,要被别的螃蟹吃去的。这并非空害怕,他实在亲眼见过。
  他慌慌张张的走。
  旁边的螃蟹⑤问他说:“老兄,你何以这般慌?”
  他说:“我要脱壳了。”
  “就在这里蜕不很好么?我还要帮你呢。”
  “那太怕人了。”
  “你不怕窟穴里的别的东西,却怕我们同种么?”
  “我不是怕同种。”
  “那还怕什么呢?”
  “就怕你要吃掉我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嗜蟹成癖,常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螃蟹,古称尖团)。"文豪一诗换两蟹,得意之状令人可掬。难怪食蟹之后,发出"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之感叹。
  宋代诗人黄庭坚喜食扬州贡蟹,称其物美绝伦,诗云:"鼎司费万钱,玉食常罗珍,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他还谙熟烹蟹之法,认为蟹性寒,宜拌一点姜,并在蟹诗中写道:"解缚华堂一座倾,忍堪支解见姜橙。"
  秋风响起,朋友送来了饱满丰实的螃蟹,诗人黄庭坚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下这样的诗句:
  形模虽入妇人笑,
  风味可解壮士颜。
  寒蒲束缚十六辈,
  已觉酒兴生江山。
  ......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描写了贵族们赏花吃蟹作诗的情景。宝玉胸有成竹地地先写:“持蟹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这时,宝钗说:“我也勉强了一首,写出来取笑儿罢。”诗云:“桂个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示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众人看毕,都说这方是食蟹的绝唱。
  咏蟹蟹包诗
  (唐)皮日休 (宋)高似孙
  未游沧海早知名, 妙手能夸薄样俏,
  有骨还从肉上生。 桂香分入蟹为包。
  莫道无心畏雷电, 也知不枉持螯手,
  海龙王处也横行。 便是持螯亦草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想起来一张图,就是4、50年代的上海,穷苦人家靠吃大闸蟹维持生计,现在这东西炒得火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罢了,呜呼哀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澄湖蟹谚
  虾有虾路,蟹有蟹路,泥鳅黄鳝独走一路。
  人冷穿袄,蟹冷钻草。
  蟹靠水养,水靠人养。
  一年荒,荒三年,一年好,三年高。
  西风响,蟹脚痒,浪打芦根虾作墙。
  宋代陆游爱啖螃蟹,写道:"传方那鲜烹羊脚,破戒尤惭擘蟹脐。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他说刚动手擘开肥蟹时,馋得口水淌了下来,持螯把酒,昏花的老眼也亮了起来,真可谓嗜蟹近痴。
  宋代高似孙诗云:“西风送冷出湖田,一梦酣春落酒泉;介甲尽为香玉软,脂膏犹作紫霞坚;魂迷杨柳滩头月,身老松江瓮里天;不是无肠贪卡蘖,要将风味与人传。”与其说是诗,还不如说是一条绝佳的谜语呢,吃过醉蟹吗?一只傻螃蟹,竟然爬进了乡村野夫的酒瓮里去了。魂迷酒乡的蟹啊,做了一回大好事,自作多情地为人类发明了一例珍肴-醉蟹,哈哈!“要将风味与人传。”有关蟹的谜语诗还有皮日休的《咏蟹诗》,“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把蟹的横行之状跃然纸上
  明代大画家徐渭,对蟹观察细腻,笔下的螃蟹活灵活现,一墨千金。他的《题画蟹》诗写得明快、传神:"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哉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明末哲学家李贽人谓“蟹仙”。且看这位至情之人对蟹的说法,“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他曾对螃蟹发出这样的感慨,“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可见其对于自己食蟹之僻津津乐道,乐在其中!不愧为“蟹仙”也!
  明代画家郑板桥把眼中的蟹比作“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横行的蟹啊,再怎么霸道,到头来也只不过是食客的腹中之物。
  明代剧作家李渔:以蟹为命,一生嗜之李渔在所著《闲情偶寄》中自称以蟹为命,一生嗜之。自上一年螃蟹退市时即储钱以待,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螃蟹上市之日起到断市之时终,他家七七四十九只大缸里始终装满螃蟹,用鸡蛋白饲养催肥。他无一日不食螃蟹,因担心季节一过难以为继,还要用绍兴花雕酒来腌制醉蟹,留待冬天食用。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寄居吴中时,留下“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的名言。原来她住在苏州的所有原因就是因为那里每年可以吃到美味的阳澄湖大闸蟹啊!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钟情螃蟹,在文学名著《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有生花的妙笔,把大观园中的螃蟹宴和人们吃蟹的形态、方法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不失神来之笔。
  艺术大师齐白石,素有画蟹之盛名。面对日寇入侵,在一幅《螃蟹图》上题"处处草泥多,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嘲讽日本侵略者陷于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鲁迅对螃蟹也情有独钟,每到螃蟹上市的金秋季节,往往要买些蟹来食用。还常常用蟹肉做成“蟹壳黄”之类的点心。有时,鲁迅还请他的弟弟周建人到他家里来一起品尝“大闸蟹”。不仅如此,鲁迅在文章中也屡屡提及螃蟹,例如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法海和尚躲进螃蟹壳子里避祸的民间传说。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一文中,鲁迅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赞赏那种不怕牺牲、敢于尝试的精神。他甚至还有一篇叫做《螃蟹》的寓言故事,写一只老蟹为了脱壳时不被别的蟹吃掉,慌慌张张,谨慎小心地到处寻找藏身之处。虽然身边的蟹花言巧语,但老蟹毫不动心,并断然拒绝它们虚情假意的“帮忙”。 鲁迅用螃蟹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注意身边那些口蜜腹剑、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吃蟹也写蟹(转)

  鲁迅特别喜欢吃蟹。凡螃蟹上市的金秋季节,他一定要买些蟹来食用。鲁迅吃蟹大体有两种方法,比较大的螃蟹用水煮熟,或隔水蒸熟,用姜末加醋、糖作为调料食用,称之为“大闸蟹”;较小的蟹则烧成面拖蟹、油酱蟹当作下饭的小菜。有时他还请他的弟弟周建人一家到他家里来一起品尝“大闸蟹”。鲁迅还经常让许广平去选购一些阳澄湖的“大闸蟹”,分别送给日本朋友镰田和内山完造先生。
  鲁迅还常在文章中写到蟹。如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一文中写道:“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十分赞赏这种不怕牺牲、敢于尝试探索的精神。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描述了一个有关螃蟹的民间传说:法海和尚把白娘子装进钵盂,镇压在雷峰塔下,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责怪法海多事,下令要捉他,法海逃来逃去,终于逃进了蟹壳里避祸,再也不敢出来。鲁迅写道:“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有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写得极其细致而富情趣。螃蟹走路时呈横爬状,鲁迅把社会上某些人横行恣肆的行为讽刺为螃蟹之态,他在《琐记》一文中描述他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有些高年级学生“挟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鲁迅尖锐地抨击了这种霸道行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现在也会三缄其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望的死亡骑士 2016-10-20 16:44:17
  突然想起来一张图,就是4、50年代的上海,穷苦人家靠吃大闸蟹维持生计,现在这东西炒得火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罢了,呜呼哀哉!
  -----------------------------
  吃螃蟹与“吃鲁迅”并存,更多的是“吃鲁迅”,这也许就是特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荆塗笠人 2016-10-20 16:53:47
  鲁迅现在也会三缄其口吧。
  -----------------------------
  那么时光推进,到了上世纪60年代鲁迅地位又是咋样的呢?文革期间,当被问到鲁迅先生假如活着结果会怎样时,最高领袖回答是——要么闭嘴,要么坐牢(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而在这之前,鲁迅先生是被捧为“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http://bbs.tianya.cn/post-free-5592454-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1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最迫切的事就是改革!在中国,最难的事就是改革!
  但凡对既定事物的哪怕是小小的一点变动,就会有一大群人跳出来反对。即便是主张变革的人,如楼主野渡老先生,遇到革自己文人思想的老命的时候,也坐不住跳出来呐喊了。
  以鲁大圣人为旗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彻彻底底革了孔乙己等封建腐朽没落文化的老命,用白话写文章的成果才得与巩固;“茴”字的四种写法才失去了它作为高深学问炫耀的资本;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创作出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繁荣才得以出现。但今天,有一小批人却要革新文化革新成果的命了,不学“之乎者矣”就没有素质教育了?不读“四大名著”就没有素质教育了?中小学课本拿掉鲁大圣人的文章,就没有素质教育了?
  现在而今眼目下,电影、电视、网络、媒体、社交平台、论坛等等形式和载体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新的孔乙己们却又跳出来,千方百计阻碍新文学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象楼主这样文学功底深厚的学问人,一定要认真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